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家有14套房上啥学”问出几多反思
2014年11月06日 14:52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北京“房娃”家有14套房 称房租钱够吃三辈子上学干嘛
开学两个月,不少家长已经被家里的“熊孩子”们逼得束手无策。近日数十名家长自发“组团”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家的帮助,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家里的“熊孩子”们。
家里有14套房 为啥还要上学
初中男生小虎的妈妈来求助是因为被老师要求到校“陪读”。“老师说实在管不了小虎,他老是闹着辍学。”
小虎家有14套房子,在北京有这么多房,足够让一家人不愁吃穿。小虎一家平时住在城里,周末到郊区26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去度假。另外的12套房子都租出去了。小虎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多少钱我都心里有数,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只要会收房租就行了。”小虎对咨询师说出自己的想法。
专家支招:因为家里的舒适生活和紧张的校园生活反差太大,所以造成小虎逃避上学。咨询师建议,要让小虎明白,家里收入再多也是爸爸妈妈的。如果他想啃老,得家长同意。但是爸爸妈妈要对社会负责,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如果不接受学校教育,那么家里的财产就“没你的份儿”。
嫌爹太严厉 儿劝妈离婚
高二学生小猛最近老给妈妈做“思想工作”,撺掇她跟爸爸离婚。一向好脾气的妈妈不知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只好求助专家。
专家了解到,小猛的爸爸是家里的权威,对孩子和妻子都说一不二,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相反,小猛的妈妈对孩子很娇惯,性格比较软弱。眼看小猛快高三了,爸爸对孩子管得越来越多,希望他能考个好大学。但小猛觉得爸爸是“霸权主义”,于是多次跟妈妈商量:把爸爸赶出去,咱娘儿俩自己过。
专家支招:不少家庭里父母都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但是要注意,不管对孩子态度软还是硬,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站在同一战线的。对孩子使用“怀柔政策”要有底线,不能一味迁就。
偷家里600元 请“老大”撮饭
刚上初中的小岗前几天偷偷从家里拿了600多元钱,请5个哥们儿撮了一顿。被发现后,小岗解释说,吃饭的人里有个“老大”,以后可以“罩着”他。但小岗同时也表示了自己对哥们儿的不满,“他们太不替我着想了,点那么贵的菜!”
专家支招:进入中学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同辈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甚至比家人的认同更重要,这也就是孩子们结交各种哥们儿、姐们儿,甚至找个小“男女朋友”的原因。
通常出现这类问题的孩子在家里被管得很严,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家里的主人,而在学校里,他们又不够突出,没有什么特长。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尽量和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
热议:“房娃”不想读书谁来治?
小虎家有14套房子,他家平时住城里1套房,周末到郊区260多平米的大房子度假,其余12套房子都租了出去。他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多少钱我都心里有数,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只要会收房租就行了。”
这不是段子,这是北京晚报报道的北京数十名家长到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家帮助,讨论如何应对家里的“熊孩子”时的案例。
为什么要上学?如果你是家长,你怎么回答?有网友给出神建议:问问王思聪!
房娃何以有惑?
网友@彬i同学在“房娃”新闻下评论:上学有用吗?有一则流传了很久的段子指向“上学无用论”。一个富二代天天出去玩,有人问:你怎么不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挣钱啊!为什么挣钱呢?有钱了就可以随便玩了;我现在不是在随便玩吗?……
“的确,你们读那么多书,不是照样在北京买不起房么?”网友@淡淡不是单单的发言代表了一大票网友的观点。但@帅逼青年吕大力反问,读书难道就是为了挣钱?不读书怎么知道如何享受人生?
“要去上学,上了学就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可以挣很多的钱”。很多家长迫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形之中将这种盲目、功利、错误的观念传播给了孩子,导致了孩子耳闻目染。”大江时评既担忧又气愤。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做贡献”,这些答案早已成为了遥远的过去。扬子晚报感叹: 在理想日益成为稀有品质的时代,上学为了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实现进入城市的梦想,改变家庭的境遇等往往成了答案,但也符合当下公众的实际心态。是什么出了问题?是实用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评价读书上学值不值的标准出现了问题。
“童言无忌,孩子一时迷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在‘富起来’面前不知所措,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之中。”羊城晚报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灵魂,因而,上学与否和家庭财富并不相干。但在过度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读书是为了谋好职,赚大钱,改变命运。于是,面对“几辈子吃不完”的房租,“熊孩子”迷惘了。“房娃”厌学的背后,映衬的是功利化教育的尴尬和困境。
如果房价还是一味地高涨,买不起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拥有房子的人可以坐收房价上涨红利,锦衣玉食。“房娃”的困惑便会在所有人群之中普遍存在,并且成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一种现实的破坏力量。信息时报担忧。
富贵病如何治疗?
有网友指出“房娃”的病其实是富贵病。
对此病症,心理咨询师给家长支招:“家里收入再多也是爸爸妈妈的;如果不接受学校教育,那么家里的财产就没你的份儿。”网友建议“收房产税,让房主无利可图”;“查查其房子是否存在腐败”……
这些招数显得苍白无力,荆楚网分析,财产继承,从来不以学问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只以血缘关系作为继承要件;房产税无论怎么收,也不能将立法意图指向将房主“收穷”。
必须让小虎明白,文盲的富二代是一种代际恶性循环。子子孙孙吃瓦片,吃房租,会形成代际恶性循环。不仅是坐吃山空这么简单,而是会让人吃傻吃呆吃到白痴。没有文化的富裕比所谓的“土豪”更低级,而只能流于“傻富”。
不如带小虎外出租房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试一试,荆楚网评论建议,换位于“租客模式”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他才能真正体验到求财之难、生活之难以及租房之艰。否则永远让孩子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二代模式”下生活,任何专家也治不了其富裕病。
“房娃”的“熊”表现折射心灵荒芜
纯真的孩子比深山的泉水还要干净。然而曾几何时,孩子在喧嚣闹市的滚滚红尘中面对物质生活的日趋华丽丰富,心灵家园却南辕北辙,迷失了心性,缺失了对杂乱信息的精神抗体,心灵逐渐变得荒芜起来,变得让我们认不出来了。如,家有14套房子的“房娃”小虎,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思想意识丧失了追逐人生梦想、追逐精彩生活的动力,内心已规划好未来“收房租”生活方式;又如,面对严厉、“霸权主义”爸爸的小猛,不是从自身找寻问题的根源,反而撺掇娇惯他的妈妈把爸爸赶出去;再如,从家里偷偷拿钱请客的小岗,思想上并不是认识自己偷偷拿钱的对不对的问题,却是指责“哥们儿”点贵了菜,不为他着想,感到没有得到“同辈人”的认同。看到这些由天真活泼到逐渐麻木的孩子,怎能不让做父母的揪心痛?而我们孩子心里野草疯长,难道不应当引起学校、社会的醒惕和自责吗?
应该看到,这几个孩子的生活空间并不大,多数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所接触的社会面很窄,也就是在这样并不宽泛的社会领域,单调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变得无聊和空虚,因为无聊、无所追求,防子失去了向上奋斗目标,自然就不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因为空虚、心灵空乏虚无,就会寻找依赖认同。孩子的“熊”表现实质是源于心理饥渴得不到有效精神供养,而造成的心灵荒芜。
事实上,人的精神与心灵成长就像人的“一日三餐”一样需要供养,如果孩子的心灵得不到精神供养就会产生饥饿感令人难耐。小虎、小猛、小岗这三个孩子的情况就是平时精神得不到及时供养,使正常生长的精神花草趋于干枯。要改变孩子们精神生存现状,首先,要发挥家庭成员的供养作用。父母要与孩子们建立起朋友般的平等、民主,以榜样示范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既要通过家庭劳动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体验家务劳动所带来的付出喜愉悦,消除不劳而获得幻想,又要尊重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其次,学校应当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孩子输入科学世界观和核心价值观,激励他们奋发图强、拼博刻苦精神,使空虚的心灵奔向知识海洋,并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如:建立民主氛围浓厚、正能量激昂的班集体,为孩子树立典型示范作为模仿对象,使精神始终处于饱满状态。
最后,利用一切机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孩子们做志愿者、开展科技活动,及其他实践活动,锻炼心智、培养坚强性格,使孩子通过社会社践增加与人交往机会,在帮助他人中感染心灵,使心灵获得充溢。
给予孩子们精神供养让他们心灵不再荒芜就能杜绝“熊”表现。为此,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帮他们扶正长歪了的幼苗,拔除杂草,给予阳光和雨露,以理解、尊重和感染,使孩子人生路上始终吃到良好的精神食粮。
“房娃”不想上学 直击“熊孩子”教育问题
“房娃”因家中有14套房,光收租就够吃三辈子,所以喊出“为什么要上学”,此举在笔者看来,纯属“熊孩子”撒欢,应给予重视,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追求财富虽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如果过早的将孩子“招安”,则是对知识教育的否定,只会让孩子内心沾染“铜臭味”,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现实生活中,“熊孩子”做“熊事”,让家长颇为头疼。一些父母也注意到孩子的这身“熊毛病”,如果不加约束迟早会误入“歧途”,但如何教育,家长有时会进入误区,所以在打磨孩子“熊性”之路上找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做“熊事”,处理态度往往会大相径庭:一边是打骂,但这种打骂大多不是理智上的先倾听孩子为什么做错事,而是情感上的大发泄,先劈头盖脸教训孩子一番再说;另一种就是对“熊孩子”做错事置之不理,放任孩子的所作所为,“护犊子”心强,只要没出现什么大的人身伤害,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就OK。说实话,这两种处事态度都是对“熊孩子”成长的一种负面引导,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伤害或者助长孩子的“熊性”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味打骂,粗暴式对待容易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大人的严斥教育产生抗拒;而溺爱行为的出现,更会导致“熊孩子”愈发“撒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进行理智型教育,静下心来找出“熊孩子”做错事的缘由。只有畅通渠道,倾听孩子对于错误的反思,帮助孩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避免孩子以后做“熊事”,“熊性”大发。
事件中的小虎,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物质积累丰富,所以他对求知的渴望并不强烈,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没有知识将来一定会走入“文盲”的死胡同。在此情况下,父母就应做好正面教育引导,向其灌输知识的重要性,消弭孩子“恃房厌学”心理,让他意识到知识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而money、house只是知识的“附属品”,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若以后学不好知识,只会啃老,即使有house压阵,也很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何况,这14套房的来源,到底是拆拆补偿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得来,很难说清楚,万一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成为反腐切入口,那“靠房子吃三辈子”只能沦为“笑谈”,所以背起书包上学堂,用心读书,方是正道。
在青少年愈发叛逆,放荡不羁的今天,“熊孩子”的教育问题已不能忽视,家长应保持警戒。每位父亲母亲都深知,任何一个“熊孩子”,都终有走出家庭、踏入社会的那一天,如果不把“熊性”扼杀在摇篮里,将来犯的错可不是用“不懂事”就能敷衍的。
【启示与思考】
面对小虎为何厌学的回答,将富有家庭的教育话题也摆上了台面。在读书功利论日渐抬头的现实语境中,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他们给孩子灌输的都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知识获取模式,这种教育方法,虽然能从物质的诱惑上给孩子巨大的刺激,但是,一旦这种刺激超过其临界点,它给孩子带来的,便是错误的人生定位。而我们虽然知道这样的观点极其荒谬,可在物质财富愈来愈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时,现实中的我们竟对这样的说辞陷入了难以反驳的尴尬境地。
北京“房娃”不想上学,这种充满实用主义色彩的想法实际上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房娃”那样优越的条件。“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这本来是一个不该难以回答的问题,可如今却如此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不好的风气:看重金钱,看重官位,而缺少对知识的尊重,缺少一种责任情怀,缺少一种健康的价值观,缺少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领悟。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读书无用论”的国度会有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什么时候我们认真且正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我们才会解决若干其他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6/7871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