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天价垃圾袋”岂能成为腐败的藏身处?

2014年11月08日 10:18

 

【关注网络】

【事件介绍】

~VQ%6}SUST40VZ)6JAU1$SK

杭州城管委去年买垃圾袋花费8000万 决算未列出

16个人的单位,去年公务接待开支35.65万元,算不算高?去年杭州仅仅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多万元,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

10月28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杭州市人大财经委关于2014年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此次部门决算审查,是杭州市人大财经委组织开展的针对市经信委、市林水局、市城管委、市卫计委4个部门及其下属二级预算管理单位2013年度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以便把监督的关口从事前、事中扩展到事后,审查的内容从决算总体情况深入到重点项目和绩效评价。

期间,还邀请了相关的决算审查专家对各部门进行了重点审查,陈述了上百条的审查意见。

16人的单位

一年公务接待开支35万元

这到底算不算高?

杭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杭州市经信委系统)仅16名工作人员,年度公务接待开支达到35.65万元。

审查专家说,“经信委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小一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会如此之高?经费如何使用问题应该明确告知。另外,该部门的因公出国经费4.56万元,出国原因是否与散装水泥有关?”

专家直言:“经信委的会议活动过多,给人的感觉是找个理由立项,然后圈钱。这些会议和活动是否非常必要,应该考核绩效。”

杭州市能监中心(市经信委系统)三辆车保养费用20.6万元,每辆近7万元。专家发问:“是什么车,费用为什么这么高?”

去年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多万

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

“杭州市城管委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拿来做决算,去年一年垃圾分类花费如此之大的经费,仅仅买垃圾袋就花费8000多万,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审查专家提问。

杭州市环卫科研所“2013年垃圾分类资金”为965.74万元,实际用了964.37万元。

对此,专家提出:“这笔钱是如何使用的?垃圾分类指导、推广工作应该是城管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什么是由科研所来执行?”

支付保险公司犬类保险费12.5万

投保的依据在哪里?

2013年,杭州市容中心(市城管委系统)支付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犬类保险费12.5万元(预算16万元),投保的依据是什么?

有专家说,对于绩效目标自评中的“城管执法专项经费项目”,自评只表述了年度预算150万元和项目内容,而绩效评价报告却反映该项目预算为43.76万元,年度预算调整城管委也未作说明,通过城管委项目支出汇总表,才发觉其中的差异是由于预算调整所致,这说明城管委的态度不够负责任,作为一个绩效评估项目,年度预算都未弄清楚,还给90分的自评成绩,让人觉得不解!”

另外,杭州市河道监管中心(市城管委系统)年度调整项目支出预算5050.59万元,但从城管委总体表述,以及单位明细表述,均看不到调整的具体项目。

 

黑色垃圾袋为啥装不下透明财政?

这么大一个杭州城,一年使用的垃圾袋想必会是众多的。但是,究竟是不是真的需要8000万元的垃圾袋,这还真不好说。可是,这黑色的垃圾袋也需要透明的管理。当这8000万元的垃圾袋没有写入决算报告的时候,黑色的垃圾袋里装着的会是什么呢?这装着的必然是一个个“漏洞垃圾”。

这是财务不透明的垃圾。政府的单位,每花一分钱都应该是透明的。而实际上除了单位知道花了钱,除了财政局、审计局、人大代表可以看到支出明细之外,有多少老百姓可以看到这个数字?财富存放于政府,并不属于政府,政府只是财富的管家,这笔钱是属于全民的,其花销明细当然需要公众知道。这就需要财务的透明。做到透明在这个时代很简单,只需要在网站上公布一下就可以了,再也不是那个发个通知都要在村头张贴大字报的落后时代。财务能不能透明,就看政府有没有勇气“裸奔”了。

这是监管不作为的垃圾。各家单位虽然有着自己的财务室,但是这些财务室都是在财政局监管之下的。财政局岂能只是分钱的人员?对于财政局来说,可以按照年初的预算给各家单位发放预算资金,但是在监管环节却没有任何权力放纵。预算的钱款是如何花的不能等到人代会上去审查。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严格监管。等到钱已经花了,再审查出问题还有多大意义?处罚了乱花钱的人,财富却早已经成了泼出去的水。

这是预算不珍惜的垃圾。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哪家单位的预算,很少有预算少的,都是预算多了。到了年底的时候都要突击花钱,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不完成花钱任务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这个理论很高深,小百姓很难理解。但是,我们清楚的记得我们政府提倡的是节俭生活。难道我们的公职单位都可以大手大脚?当预算不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的时候,预算也就成了可以丢弃的垃圾了。

这是追责不较真的垃圾。对于乱花钱,我们有着各种惩罚的手段。而实际上,只要不把钱款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很少有人受到危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惩罚。利益一分不少,官帽一寸不丢,这才是一些单位敢于乱花钱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的处罚丁是丁卯是卯,试想,谁还敢如此嚣张?

8000万元的垃圾袋虽然没有写到决算里,还是被代表们发现了,因为在年初的预算中有这一笔钱。年初预算的时候有这笔开支,决算的时候却没有写进去,这不得不逼着让我们怀疑这黑色垃圾袋里究竟装了什么?这真的需要查一查,兴许这些垃圾袋里也装着女领导的卫生巾、男领导的刮胡刀,兴许也装着顶风吃喝后的变异发票......

黑色的垃圾袋为啥就装不下透明的财政?

 

8000万垃圾袋别留想象空间

垃圾袋可谓再平常不过,恐怕很少有人想到,一个城市一年买垃圾袋竟然需要花8000多万元,在许多人看来,这不是讲故事嘛。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旦涉及城市管理,再小的东西都会变得无限大。审查专家发现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这种求真顶真较真的精神,值得点个赞。

8000多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到底多不多,只能由事实说话,不能跟着感觉走。如果城市有需要、采购很规范,即便再多,恐怕也只有接受。但是多不多、该不该,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必须靠事实说话,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接受社会的监督。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财政预决算制度,正体现了这一点。通俗地讲,所谓预算就是用钱要汇报,所谓决算就是钱用完了要汇报。而所谓公共财政,不仅指向资金用途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而且包括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公共监督。人们已经看到,这几年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人们同样在看到,这几年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预决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坚持。

正如审查专家所问,“仅仅买垃圾袋就花费8000多万,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这么大一笔支出,竟然被一笔带过,显然不符合公共财政的本质,不符合决算审查的本意。8000多万买垃圾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容易带来各种想象。比如有人就问,这笔钱合理吗?甚至有人问得更具体,花这么多钱买垃圾袋,有没有寻租的可能?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怀疑和想象。这笔钱也许花得有道理,花得没问题。可问题是,既然有道理、没问题,为什么要藏藏掖掖呢?选择性公开,没道理失踪,这样的缺席让人浮想联翩。这也是人们一直感慨的,该履行的程序不履行,该执行的制度不执行,留下的是怀疑和想象的空间,造成的是公信力的流失和损伤。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垃圾袋只是一个小玩意,垃圾袋支出只是一个小事情。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告诉我们,小支出也可能隐藏大腐败,更重要的是小支出也有大关注,这也提醒我们小支出也要大公开。

 

8000多万元垃圾袋都装了啥?

光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多万,当真是大手笔,其一年的垃圾分类花费无疑更是天文数字,如果公开必定令人咋舌。从花钱的力度和豪气来看,杭州城管委对垃圾分类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视的。只不过,他们到底在垃圾分类上做了哪些实事儿,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似乎有点语焉不详,也未见拿出像样的证据来。其实,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这笔8000万元的垃圾袋费很可能是有猫腻的——否则,他们为何遮遮掩掩,未在决算中体现?

花8000多万元买垃圾袋,到底有无必要,我们就不必问了,这或许只是为了花钱设立的名目罢了。这笔钱究竟是买了垃圾袋,还是用在了别处,才是最值得追问的。坊间流行一个笑话——某养猪场是当地的“政绩工程”,这天,上级又组织一群人前来参观,会计找到场长为难地说:“场长,咱场招待费严重超支,怎么办?”场长指示:“好办,今天这顿饭,就开成猪饲料好了。”吃喝可以开成猪饲料,那么,垃圾袋里也能装进很多其他东西。8000多万元垃圾袋里究竟都装了啥“垃圾”,或许只有涉事单位自己才清楚了。

在预决算上玩猫腻,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常见的违纪手法,由此也带来了不正之风甚至贪污腐败等诸多严重问题。人大作为决算监督的主体,必须全程参与到决算的全过程,代表纳税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审查出问题后,还应对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予以究责,如涉嫌违法犯罪,还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类似问题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而受到严厉处理者不多。从2003年起,国家审计署每年都会掀起强大的审计风暴,审计出的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一开始,公众对此充满了期待,认为终于要对各种丑陋现象下猛药了。可是,几乎每一次审计风暴都是以“风暴”轰轰烈烈开始,以“和风细雨”静悄悄地结束。那些审计出的问题,或轻描淡写处理一下,或干脆不了了之。而公众“审计风暴后需要问责风暴”、“既要严审计,更要严问责”的呼声,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响应。

现如今,之所以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敢于为所欲为、不把法律法规放到眼里,除了缺乏有效监管之外,还在于他们心存侥幸,认为即便丑事败露,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轻描淡写处理一下而已。违规的风险和成本如此之低,岂非变相纵容?人大审查出的决算问题,能一追到底吗?8000多万元垃圾袋都装了啥、最终会如何处理,期待能有后续报道。

 

“天价垃圾袋”装走的是公信力

8000多万能买多少垃圾袋?即便城市垃圾堆积如山,恐怕也难以用尽如此之多的垃圾袋。显然,8000万的背后存在猫腻,是政府采购部门吃回扣还是官员干部中饱私囊?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三公”消费因缺乏透明度,常常引起公众质疑,官员一旦被贴上“三公”的标签,便再也难以与“腐败”脱钩。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一度饱受社会诟病,而公开“三公经费”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不仅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有力推手,也能够让民众对政府开支得到有效监督,加大了民与官之间的互动。从2011年起,公开当年度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已成为常态。

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在“三公”的公开过程中打“擦边球”和“马虎眼”。有的部门使公开“羞答答”,不敢将信息置于政府网站首页,以为绕开关注便能规避风险责难;有的部门敷衍了事,“三公”说明洋洋洒洒一大篇,除把数字改了改以外,文字模板、内容形式都和往年一样;还有的部门超支无法解释,故意不在决算说明中列出预决算之间的差距。其实,这些无非都是“障眼法”,是“掩耳盗铃”的“假把戏”,终究难以逃过群众监督的高倍“显微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经常把“三公经费”拿出来晒一晒,既有助于防止干部贪腐,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加人民满意度、保障社会稳定。笔者认为,倘若放过今天的“8000万”,明天就会有“一亿”“十亿”甚至“百亿”,相关审查部门一定要将背后真相查个水落石出,还纳税人一本“明白账”。

 

【启示与思考】

想来,垃圾袋不过又是一个“替罪羊”。这8000万花销估计大部分都不是垃圾袋的花销,不过是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已,这背后必然少不了干部藏拙的痕迹。虽然,还不敢断言,他们动的是哪门子心思,是掩饰公款上的大吃大喝,还是做了公款送礼的“遮羞布”,或者给公款挪用贪污找一个“纸窗户”,这些问题归总都是干部的腐败问题。

在财政审批缺乏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对于公款的贪腐变得有机可乘。对于某一项在财政审批上卡的紧,在其他事项上就依然可以做文章,成为临时“救场”的手段,以此逃过上级审查,而被他们当作挡箭牌的大多都是些账面不易查清或本身就是审查的忽略面,具有不易被发现的特点。

在反“四风”和深入反腐的关键时期,对于公款上的腐败更要严防以待,要加大对财政审批的监督力度,严查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确保每一笔公款都花在实处,都有据可依。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推进公款使用的公开透明,强化社会监督,真正管好国家的钱袋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8/787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