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4年度
培育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09月01日 13:09
我们这个民族能不能实现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担负起民族兴旺的责任,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易中天先生说,如果没有价值观或者价值观不恒定,变来变去、颠三倒四,你的经济再发达,也只能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今天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中国社会最紧要的一个文化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我准备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引言:习总书记论核心价值观;一、在文化定律中把握思考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
引言:习总书记论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1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一把手的开班式上有一个讲话,专门谈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是什么。我理解,未来深层次、全方位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个抓手,总书记把它定位为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培育作为社会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议上又有一个讲话,我个人觉得这是2006年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后,最深刻、最丰富的讲话,其围绕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提出四个要点:
第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由此,深刻地揭示了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生存于其间的文化之间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我们受她哺育、受她保护,是一个有机的有生命的整体。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所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是历史的存在,一个民族如果忘了自己的历史,甚至以一种轻薄的口吻去谈论自己祖先和祖先留下来的东西,那这个民族不可能有智慧。习总书记说,价值观这种漂亮的精神之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历史传统的土壤。
第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很好懂,但是我们真的懂了吗?什么是社会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有柴米油盐、有细菌病毒,它包含方方面面,所有的要素都存在其中还有细菌和病毒。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所要培育的价值观与我们芸芸大众、普通百姓世俗生活的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我们原来谈价值观建设,很多方面的宣传没有达到我们的初衷,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总是去说一些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关系并不紧密的概念、口号、标语、愿望,调子定得很高,没有人跟着唱上去,没有人能够听下去,有什么用呢?所以揭示价值观和世俗生活的关系极为重要。如果把我们的价值观比喻为精神的花朵,社会生活就是它应该凭借的那个粪土。我们原来一旦谈纯洁的、漂亮的价值之花、道德之花,就嫌弃社会生活有细菌、有病毒,那这朵花怎么能开得鲜艳呢?
第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此,揭示了我们所要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和我们所实行的政策、制度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政策、制度的灵魂,在制度和政策当中得以体现,真的发挥作用。我们知道,价值观再漂亮,至善至美至真,如果不化为必须落实的政策、制度的灵魂的话,它是飘在空中的云彩、朝霞、晚霞,虽然绚丽夺目,但是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所以是没有用的,好看不顶用;另一个方面,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如果拥有了价值观,它就取得了一种可成长性,就可以应对生活当中的随机性了。就是说,凡是没有价值观的政策制度都是一次性消费品,因为它没有生长性,而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了价值观的政策制度,才能应对生活的变化。
价值观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可直观的事物,它是必须通过我们的心之慧眼才能觉察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往往忽视它。而一个社会要存在,就必须有一种维持秩序的东西。我们知道1840年以来,西方文明以野蛮的方式到来,我国几千年的自然历史进程中断了,儒家伦理到20世纪初不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即便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这个社会有秩序,我们依然用儒家伦理来维持。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批林批孔,传统儒家伦理不可能维持秩序了,那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用斗争哲学来当纠察队,外在地强硬地维持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如今我们能请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吗?能像改革开放以前,请斗争哲学来当纠察队吗?这些都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它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文化定律中把握思考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文化思维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提这么一个问题来思考呢?17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常处在逃生的境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存需求这个原本是最基础的、低端的需求成为优先需求,它遮蔽了、掩盖了我们高端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久而久之,我们习惯性地把文化、道德、精神、信仰问题做一种矮化、窄化、庸俗化的处理,把它当做功利的事情来看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他说,解决问题的不可能是那些导致问题的思维模式。我国一百多年以来一直进行文明的转型,什么叫文明转型?就是整个生存方式的现代转换,在这种大的转换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经常遇到的是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但是我们经常只有一种操作性、技术性的工具,而操作性、技术性的工具往往不能解决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要解决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全方位改革、深层次改革遇到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必须形成一种文化思维、文明思维、生命思维。什么是文化思维呢?我把它概括为关于文化的几大定律。
(一)文化的人性定律。人之为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在宇宙当中,只有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当中。一个空间就是可以进行精确进行数学计算和严密逻辑推理的那种功利的、物理的、地理的空间,即我们肉眼所见的空间。但是,如果只有这个空间,那么人跟狗、猫、虎、豹等其他动物不就是一样了吗?它们也有这个空间。因此,人类还有第二层空间,即是无法被逻辑和数字覆盖的那个虚乎乎、暖融融、软绵绵的心灵、道德、理想、信仰的空间。人是一个虚实结合体,这个虚不是虚无之虚,它有点像数学中的虚数,是有用处的。
在我国平遥古城县衙门上有副对联,当然,原来县太爷将其张贴有他的用意,我们今天稍微改一改方向来理解这副对联,给这副对联加一个横批,叫“人之为人”。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人之为人,柴米油盐要有,忠信孝悌也得有,两者均衡则健康完满;两者分离,一定陷于病态,甚至灾难。爱因斯坦说,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能计算,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东西都有价值。我们仔细想一想,有时候,某个地方、某一件事上,我们看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原因千千万万种,但是归根到底是很多人在有价值与能计算之间,简单地划了等号。
(二)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定律。在我们的物象世界,一个鼠标加另一个鼠标,只能等于二,非二即错。但是,在文化、审美、信仰这样的领域也是这样吗?比如说,欣赏某一种绘画,你可以认为这种画是天下至美,但是你不能把你的看法、感觉、偏好强加于别人。这就是说,文化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解。所以,费孝通先生在20年以前曾经说过16个字,在文化领域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认为你自己生存于期间的文化为天下最美,没什么错,但是同时要打开心灵,欣赏和你的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
《未来是湿的》一书中谈到,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想变得强大,往往不是取决于认识了多少个人,而是认识了多少种人。在精神文化领域,那种量的叠加不算什么,关键是一种原创的新的精神品的出现。其实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连那些面对物理世界的自然科学家也认识到,宇宙当中的事物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必须以一种复杂性的思维去对待。所谓复杂性思维就是要注意到一个事物内部的关联性、无穷性,以及它和外部事物的关联性、无穷性。即便一个人有再多知识,跟外部的无穷比起来,就显得特别渺小,近乎于零,所以要低调、要谦卑。另外,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自我完整的自组织。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你只能给它创造条件,不能从外部注入一个强行的指令去干扰它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还有所谓复杂性思维就是有限性。一个文化事物,未来某一个时刻是否存在,发展的状态如何?谁也不知道,有些新事物是突然涌现出来的,是无法被规划的。你能知道十年以后的服装是流行蓝色还是红色?什么款式?谁都没法预料。同时,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涌现、自我创新、自我复制、自我表现的领域。
(三)文化的减法定律。文艺复兴时代,有一位叫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匠,当初他创造出《大卫》这幅作品以后,他的铁杆粉丝面对这个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人间不配有此物。于是,就发问说,您怎么可能把《大卫》这样的作品创作出来呢?米开朗基罗说,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事情原本很简单。我去山中采石,发现一块硕大无比的大理石,我从其中看见了大卫的形象。然后,把石头运回去,日复一日地工作,去掉那些多余的石片。到某一个时刻,大卫的真身就呈现在你我的面前。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人文真理的出现,往往要做减法。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是同一个过程,我们往往把它分解开来,以为一方面为道,一方面为学。人必须做两件事,为学你不能回避做加法,但是同时又要其中有道,又要做减法。
(四)文化的宿命定律。人类再强大、有再多的理性知识,我们在自然规律、社会规则、道德规范面前,都要保持谦恭、谦卑的态度,要有一种警醒和自觉。往往人的权力大、钱多了、知识多了,就容易太过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自负过头就狂妄,就会由聪敏跌入愚蠢,最后导致人生、人性的灾难。有人把文化思维说成是一种超逻辑的思维,就是以逻辑为工具的那种理性思维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但是有时候这种力量是双刃剑,有一些人有了知识、有了理性以后变得狂妄,这种力量就可能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五)文化的载体定律。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农夫去挖地,挖出来一把古提琴,锈迹斑斑。他不知为何物,将其扔在一边。在收工的时候,他不经意地敲了一下,是木质的,于是考虑将其带回去,晒干,做柴火用。回家路上,这位农夫巧遇一位古提琴收藏家。收藏家看到这玩意儿以后,大为惊喜。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重要的文物。于是,古提琴收藏家和农夫约定,第二天到农夫家里去,以很高的价格买下这玩意儿。农夫惊喜地应允了。回家以后,农夫觉得明天要用这个脏兮兮的东西换人家那么多的钱,有点不厚道,于是就将其放在水里泡、洗,用各种东西把锈迹擦掉。并且农夫一遍一遍地给它涂漆,涂得崭新锃亮。第二天发生什么了?自然是收藏家不要了。就是说,物中之文被掩盖、被遮蔽、被破坏的时候,那个物尽管大致的样子还在,但是作为文物的价值已然不在。另外,如果人都像那位农夫,谁又能体味到古提琴之意蕴呢?
搞文化建设,要有文化载体。但是,这个载体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怎么将其唤醒呢?人心中必须有文。如果人的心中无文,物中之文就永远不会发生。换言之,我们谈文化建设、谈核心价值观,都要找载体,但是,最重要的载体是每一颗在我们胸中搏动的、带血的心。长时间以来,冠冕堂皇的口号、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少见,但是往往无效,就是因为我们所倡导、呼唤的至善至美至真的那些道德精神,没有一颗一颗人心将其承载。
(六)文化的时间定律。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都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一忙起来就会忘记它,为什么呢?我打一个这样的比方,好比一家银行,可以每天借你一小笔贷款,20年后连本带息一起还。用了一年以后,觉得随手就能借来,好用得很,20年以后才还,还早着呢。这样一来,人就麻木了、麻醉了、麻痹了。但是20年一到,连本带息还的时候,一般都还不起。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短命的政权,往往是由于欠了文化的高利贷,一时连本带息还不起而垮台。只有把眼光放长远,至少看一百年、两百年,你才能发现在眼前那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在漫长的时间中,其实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要记住,谈文化必须是有历史感,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很多人可能把历史完全看成一种要考试的知识,这是次要的,历史上某个人哪一年出生、哪一年去世,某一个事件哪一年发生,这固然也有必要记住,但是真正读历史,是养成宏大的历史感,培养那种历史的智慧,而不仅仅把它固化为客观知识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们要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形成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换思维方式,摆脱那种急功近利的往往是致命的思维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我们开始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是并提,一个是核心价值观,一个是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一)价值信仰系统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它的灵魂,或者说其稳定的、像遗传密码似的那个东西就是价值信仰系统。
作为整体有机的文化有三重结构:
第一,最外围的那层结构是工具系统、认知系统。工具系统、认知系统有一个特点,就是天天在变化。古人说的“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指的就是文明体最外围的那层结构。生活的潮流每天都在变化,应对生活潮流的工具必须时刻迎接这种变化。
第二,文化系统的第二层结构是审美系统。1840年以后,我国和西方在文化的工具层面上相比而言,当然是西方先进。但是,从文化的审美系统来看,却不尽如此。我们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一万年以后也不会过时。马克思也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古希腊的艺术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就是说,在审美系统,不是越到后来,越先进。倘若拿先进、落后去评价审美系统,说明你不懂审美。
第三,文化最内核的系统是价值信仰系统,它组成的这种文化遗传密码是最稳定的。如果说,外围的认知系统、工具系统是我们生活中的器皿,那么价值信仰系统就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器皿系统当然是越新越好用,可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却是越旧价值越高。再打个比方,有一家企业,两百年以前初创的那位人士提出来一套价值观。假定两百年以后,所有的老板、员工都还在遵循这个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观就像是酒一样地存窖了二百年,价值高不可估。可是,如果企业的工艺、销售策略还停留在创始人的层面,那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我们的历代先贤仰望天空、俯察地理、体悟人文得出的价值真理,被一代代中国人不间断地传承发展着,这个价值信仰系统就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秘密所在。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二)现代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是价值信仰系统。比如有一个人,他是亿万富翁,但是道德品质败坏。他养了一群人,即便那些人都吃他的、穿他的、喝他的,依然背后议论他,骂他。古今中外,只有那些道德高尚、品行高洁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由衷的爱戴。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也是靠道德、靠价值观来吸引人。现代社会无比的复杂,但是依然能够秩序井然,原因何在?就在于有核心价值观给这个社会输送秩序的源泉。
一个人眼神犹疑不定,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心中无魂,众人心中无魂,国家也无魂。建设核心价值观可以使我国现实社会脱序、失范状态得到根本的改善、转变。我这里用黄纪苏先生一个剧本里的台词,来表达今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焦虑,他说:再往前流,水就浑了;再往前走,路就分了;再往前看,眼就迷了;再往前想,心就沉了。倘若一个13.5亿人口的国家继续这样下去,那最后一定是土崩瓦解。所以,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看成是兴国之魂,绝非是一句夸大其词的话语。
(三)价值信仰系统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重要性。20世纪40年代中期,学贯中西的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写的碑文里,有一段话: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做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既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又是有最新前途和命运的国家。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凭空用理论推导出来,我们的文化是有五千年生命的。习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讲清楚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不只是一个宣传口号。
(四)价值信仰系统的重建是我国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习总书记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话语权是一种什么权?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执政党可以运用两套国家机器,一套是公、检、法、军队、警察等可以看见的国家机器;另外一套就是话语体系。
一个政权的瓦解从思想领域开始,被人西化、分化,这固然是危险的,但僵化、固化、苍白化、板结化,也是危险的,甚至有时候更危险。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一套新的话语系统,以一种正确的语调、语态、语法去说正确的道理。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你是在以一种真诚的态度说出人文的真理,人家服你,你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罗马有句谚语说:“那统辖思想的,比统辖城池的更有力量。”能统辖思想的是什么?是价值观。新制度经济学派鼻祖科斯对我国改革开放提出过十大忠告,其中说到,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其实人类的经济不是动物的那种觅食活动,人类的经济背后必然有伦理,伦理当中必然有文化、道德、精神价值。英国政治理论家伯纳德·鲍桑葵认为,所谓制度就是观念,就是一种构成文化精神的要素。因此,政策制度的灵魂是价值观。一种制度,如果支撑它的价值观没有调整过来,那么,这种价值观像一种遗传基因,会找来新的物质重新组装、复辟。所以,要巩固改革的成果就必须有相应价值观的建构。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
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先进性体现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敢于探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什么是先锋队?就是从中国人民这支大队伍里面挑选出来的、身强力壮的、头脑清醒的敢死队、先遣队。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重大问题上,也必须体现探险队、敢死队的精神。如果把一些真实的、重大的问题绕开,那就是对党、对国家、对民族不负责任。正是本着这种认识,我们来看一些真实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国在2006年初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本意也是意识到价值观重建的重要性,也是想要提出一个人人可以“享用”的价值观。可是,当时没有表达好,用的全是意识形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是,我们清醒地知道,意识形态不可能成为全民的最大公约数。于是,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去谈,而是以习总书记所说的13.5亿人都能使用和消费的最大公约数来展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意义是什么?如果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作为一件说起来很热闹,想起来却不知所云的工作,只是人云亦云,一阵风过去的事,热闹之后,便什么都没有了。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事业“先立乎其大者”,就是找到那个最重要的东西。孟子讲,凡事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也就是毛主席经常说的“纲举目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17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文明转型复兴的国家、民族、社会、公民立魂、筑魂,是这么一件事情,所以要认真对待。换一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为全体公民提供能够照耀每一个人、温暖每一个人、慰藉每一个人、牵引每一个人的精神文化公共品。
(三)古今中外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一是简单明了。二是人人都能懂,可没有人能全懂。价值观是和人们的生命相关联的,它不是一个物象世界的语词。比如说会计师、金融师、物理学家,都必须经过漫长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训练,方可成就。可是,“仁义礼智信”这种价值观需要吗?不需要,是人就应该懂的,通俗地讲叫天理良知,人人皆知。但是,又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它是仰望星空,说多远有多远的那个目标。三是人人心中有、人人心向往,没有人全做到。价值观是生长的,它是和人的生命、和文化血肉相连的,是没有边界的。四是不分贫富贵贱、政治派别、宗教信仰、人人都能使用和消费。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习总书记说的那个最大公约数,就是所有的人,包括信教的、不信教的、有神论、无神论的都能够遵循。
(四)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沿用我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说“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两千多年一直在中国社会发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最大公约数?其植根的文化背景在于:血亲关系、家国同构、熟人社会、集体本位、责任本位。今天是这样吗?还是家国同构吗?还是血亲社会吗?今天任何一座城市里,多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生活。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其存在的文化背景是政教分离、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个人本位、权力本位。由于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与中西差异,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也不能沿用古人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表述非得要追求完满吗?答,世界真善美的价值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家族,居住在同一座圣山的山顶上,您只要选择了其中的几种孜孜以求,最后见到的会是他的整个家族。但是你要天天坐而论道,在这里数他家族成员,你永远见不到任何人,甚至走错了路,山在南面,您走到北面去了,南辕北辙,永远见不到真正的价值。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901/787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