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教师全程随班办公”应该如何看待?
2014年11月09日 15:31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河北一中学教师随班办公班主任可隔窗监督学生
“班主任办公室和教室连起来了!”近日,河北邯郸市一所中学打破传统,在每个教室后部设置了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通过窗户能够随时观察每位学生动态。
该举措及相关照片上网后,在网络上激起了舆论风浪。有网友叫好,也有网友吐槽,还有网友调侃称:“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班主任搞突然袭击了,再也不担心后窗突然探出班主任的脸了,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观察!”对于这种班级管理措施,你怎么看呢?
班主任办公室“连通”教室
这个周末,河北邯郸市一所中学火了,其实行的“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打破传统的师生学习和办公的空间藩篱。该校通过“一拖二”的办公室与教室的特殊改造,在学校每个教室后部设置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通过玻璃窗能够随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该举措和相关照片传上网络后,当即引来热议,随着讨论量的增长,并发酵成微博热门话题。有网友调侃说,“这下子,教室后排给大家站岗放哨的同学彻底下岗了”。
校方探索新教学模式
11月2日,记者联系上这组图片的拍摄者郝群英,《邯郸晚报》的摄影记者。郝群英表示这组图片是10月31日拍摄的,当时是去拍另一个新闻图片,恰好看见这种“特殊改造”,出于新闻敏感性,他拍了下来。“学校老师告诉我,这种模式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郝群英说,没想到照片放上网后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即便没有这种设置,老师依然会到班上查看。而有了这种设置,老师也不可能随时观察。”郝群英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看来,这种模式用好了对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能让老师更好地帮助学生。郝群英说,10月31日当晚,学校就看到了网上的反对声,对此也十分无奈,“本来是件好事,在不断膨胀的批评声里,竟变成了‘最可怕办公室’”。
随后,记者多次拨打学校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记者通过郝群英向学校发去了采访请求,也被婉言谢绝,校方只表示这是一种探索,不愿再接受采访。
学生:课堂效果会改善,但抑制了个性发展
家住在五里店的小峰,今年15岁,读初二,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十分优异。11月2日,他告诉记者,他很赞同这项举措,“妈妈放心,学校安心,还能提高学习成绩。”
而在天星桥附近读初一的小何则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这完全是小学的教学方法,既不能锻炼出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坏习惯,对老师督促有了依懒。”
今年18岁的曹小洁家住在万州,今年刚刚高中毕业,在她看来,河北这所中学的做法一点都不好。曹小洁告诉记者,她曾就读的高中有更严苛的措施,“学校派专人到各个教室巡查,如果发现有学生上课时开小差、睡觉等等,巡查人员会进入教室直接带走该学生,任课老师也会被罚款。”
今年刚高中毕业的小羽也不赞同该举措,“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完善性格的地方。这种设置虽能提高学习质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家长:能让孩子学习更好,但会影响性格形成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在巴南区读初一,在听说河北这所中学的举措后,她表示,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王女士说,可是小孩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上课有点小动作也很正常,如果孩子为了表现好,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那对性格的形成可能会造成很大影响。王女士说,她能理解学校的这种做法但不支持,“严格的监管,听话的孩子是会更多,但是创造力会更低。”
家住在杨家坪的胡先生则表示认同这种做法。胡先生说,他的女儿刚上初一,学习任务繁重,但班上总有一些调皮的男生在课上、课下搞恶作剧,影响孩子学习。“如果有班主任在后面时不时地看着,班上上课的纪律肯定会好很多。”
市民李女士家住在北碚,她既是一名初三学生的母亲,也是一位中学教师。昨天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支持,“这种做法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做作业等情况,及时解决有效的问题,并对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
老师:严格监管不起作用,学生易产生负面情绪
“我觉得这种严格监管不会起什么作用,学生听不听话主要还是在于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如果管理有方,学生是不会在背后捣乱的。”在九龙坡区一所中学教书的黄老师表示不太理解这种做法。他认为,过分监管,会令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重庆第十八中学教师褚云生曾做过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昨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赞同这种做法。“学生肯定很反感,上课时也会分心。采取这个措施,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还会让学生误以为老师对自己不信任,更无力主动学习。”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提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这个关系必须定位准确。”孙秀军是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不是很赞同把办公室和教室连起来。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向往独立自主,这样的举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老师来说也不自由,课下老师们也需要独立的空间。
专家声音:别用老眼光评价创新,老师不仅仅是管理者
“若是基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项举措确实不妥。但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那它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11月2日,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要光凭表面现象下判断,更应该关注这项举措的具体执行方式。
熊丙奇认为,探讨这项举措的关键在于学校“怎么去做”。熊丙奇举例说,通常学校里,班主任的办公室和学生教室有一定距离,在大学里就更远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要找老师都很麻烦。“这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该中学的举措,从空间上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即便施行初期,学生中会有反感的声音,但只要沟通解决好了,无形中反而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让老师跟学生走得更近,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班级氛围吗?”
熊丙奇说,网上的负面声音主要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发表的,用固化的思维去推论这项举措是在管理学生。如此一来,观点有失偏颇。无限放大后,再上纲上线,最终只会阻碍创新,让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停滞不前。
教师“随班办公”是自律教育的失败
记得自己读书那会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上课时最怕的倒不是讲台上埋头写板书的老师,而是经常悄然而至,躲在墙角“偷窥”的班主任。那种“老大在看着你”的不安和焦虑,不仅让我们养成了时不时借捡橡皮、活动脖颈之机,对窗外进行一番“反侦察”的习惯,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感。
但现在看来,相比广泰中学所实行的“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当年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套“窗外偷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一来,“窗外偷窥”多少有些躲躲藏藏、见不得光的意味,而“随班办公”模式则让这种监视完全正当光明化了;二来,“窗外偷窥”毕竟是偶然为之,而“随班办公”模式却令监视变的全天候、常态化。想想,这实在是吓人。
更要命的是,检索网络我们会发现,实行类似做法的学校还不在少数。像义乌的义亭小学、武汉的晨光小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将班主任的办公室“搬进”了教室,而且还是直接摆在教室后面,中间连个隔墙都没有,以至于不仅学生受不了,就连家长都觉得怪怪的,从而致电媒体进行反映。
平心而论,一些学校将班主任的办公室“搬进”教室,初衷可能是善意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更专心的上课,提高听课效率。问题是,学生上课是否专心,有没有真的将老师讲的听进去,不是靠监督能够监督的来的。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讲究张弛有度,一味采取监视、高压等手段,只会适得其反。事实上,这种“全程随班”的监视模式只能收获三种结果:要么把学生塑造成为只知服从、没有主见的“乖孩子”,要么培养出一帮装腔作势的伪君子,抑或者彻底激发起学生的叛逆情绪,索性与老师对着干,而无论是哪一种请况,显然都是教育的失败。
以前有句话叫做“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虽然经常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将其曲解为“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不听话)”,但仔细想想,这话说得颇有几番奥义。它兼顾了老师“在”——有监督和“不在”——没有监督这两种情况,体现出一种他律与自律间的平衡,而后者恰恰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
总之,如果说义亭小学、晨光小学因为学生年纪小,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采取班主任教室办公的方式以督促他们认真听讲,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就读广泰中学的都已经是中学生了,难道还需要老师手把手教如何上课听讲吗?毕竟,老师管学生,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现在不让他们一点点养成自律的习惯,将来踏上社会,说不定就会受到他律(法律)的制裁,到时悔之晚矣。
教师随班办公,学生的信任在哪里?
从管理学生的角度讲,这也未尝不可,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一目了然,而且是清清楚楚,班主任也不再会在处理学生的事上“偏听则暗”,误伤学生,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动态。
如此说,这也应该说是一种创意,是对学生管理的创新,更是有效举措。
但是,这样的管理,难免对学生本身是一种不信任,让学生们束缚了手脚,也被这种“一拖二”的办公室与教室绑架了自由。
学生此时正是成长阶段,其在行为举止方面,难免有时会出现过激的方面,或者说在老师眼里是“不听话”,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当然一些学生也由于好动,在课堂上会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也会干扰了老师教学。
所有这些,都应该要通过教育去提升学生的认识,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尤其是不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东西。
但是如果让班主任成天监管学生,一方面,班主任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管理,或者去备课,处置其他事务。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天天“岌岌可危”,在课堂也是如坐针毡,更没有心思去认真听课,生怕自己的行为被老师发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信任去了哪里?学生对老师没有了信任,老师对学生也没有信任。
其实,学生的行为,得有些自由,也得有些顽皮,孩子的顽皮是天性,孩子的好动也是自然现象。在课堂上,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代课老师,学生出现的一切行为,或者影响干扰课堂秩序的事,课堂老师完全可以进行处置,不是班主任的老师可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对于一些现象及时对班主任进行提醒,让班主任更有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动态,也不会出现让班主任不在课堂时什么也不知道。
可不活泼的小燕子给当时的孩子带来的是欢乐,更是多么的可爱。那个“有些任性,有些顽皮”也不能说他完全错了。
因此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既要发挥科技的先进性,而且也要有些人性化,更应该给孩子们一些信任,这样,学生的成长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也会健康成长。
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实无必要
班主任随班办公,是为了督促孩子遵守纪律。可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动,他们的思维就是发散性,有无拘无束的个性需要,更希望在课堂空间,得到知识进步,也得到创造力发展、个性思维的张扬。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教育的精髓,教育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成长需要,让他们尽可能在宽松环境里,调整和找到自我需要与规则需要的结合点。只有优势发展、个性智慧得到了满足,他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智能,投入下阶段的发展,探索真理和正义,让教育效果不断优化。
耶鲁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认为,“自由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它同时也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灵相通”。因为越是自由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发展越有益,这才是一种高明的教育。
可看今天,教育者成了“教育看守”,教育陪伴成了强迫。孩子的自由领地,成了“窒息般的空间”,时时都能感受到背后有一双严厉的眼睛,他们的精神呼吸是沉重的,他们的被尊重感已大打折扣,内心当然是不舒服,甚至是非常别扭的:学生听话了,但质疑能力弱了;孩子不捣蛋了,但更容易成为俯首听命的“应声虫”;孩子顺从了,而个性却没了光彩。
这种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鞭打,如果考察这些学生的幸福指数以及快乐程度的话,他们的快乐指数肯定不会高。看看当下,不少孩子,都成了心理疾病患者,就与过分严厉、不允许犯错的不当教育不无关系。不注重教育方法,不懂得从“心”出发,教育效果注定适得其反。
在尊重已经写入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在给予孩子充分人格尊严已经成为教育共识的今天,我们的教师仍把所谓的“严格”、“好心”,当做诱人的幌子,动辄剥夺孩子的基本尊严,这些教育者的观念太落伍了,视野太封闭了,他们的“好心”让人感到可怕。
孩子是充满了尊严和平等需要的生命个体,在自由的散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呼吸到更多的精神元素、自由空气,他们往往比较快乐,比较单纯,有一颗没有被功利污染的童心。所以,我们应该多保留这份教育纯真,不能为了教育功利的需要,而践踏和剥夺了学生的尊严需要,这样的教育,真的不够人道。
“教师全程随班办公”可能适得其反
曾几何时,大家因教室安装监控系统而争论不止。如今,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视”界里。教室里是否有学生打闹,上课是否在认真听讲等问题,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并且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
这种“模式”是有利于教学管理,但是校方是否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在这则新闻配图中,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教室里有一名老师,而透明窗户外还有一名老师站着往教室里看。可以说,一节课参与的老师不止一个。如此,学生势必会压力大增,是否能专心上课恐怕要打个问号了。
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上的自觉能力,需要的只是老师正确引导。显然,班主任是不信任自己的学生,才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想知道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还是古人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吗?“道”又在哪里呢?
再者,这种“模式”无异于给教室安装了活的“监控器”。教室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场所,与一般的公共场所明显不同的是,它有固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在这种特殊的公共场所里,是该有个人空间的。试想一下,无隐私式处在班主任的监视之下,压力肯定如山大。心理咨询师吴知力就说过:“高压的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未必对学习有利。”在他接触的病例中,就有学生因为学校的长期高压,甚至出现“幻觉”。
大家在中小学阶段都会有一种恐惧,叫“老师来了”。可见,在老师的监视下,有些学生可能会刻意表现出某些“好的行为”,这并非孩子真实人格的流露,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影响健康成长。退一步说,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当青春期,上课做小动作,下课打打闹闹,这些现象再正常不过了。放下老师的姿态,替学生排压,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把快乐活跃的气氛融进课堂,还愁教学质量上不去吗?
【启示与思考】
一些网友认为班主任全程“监控”的背后是懒政思维,还有一些网友认为班主任“随班办公”是自律教育的失败。其实这种全盘否定的思考方式不妥,马克思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对于此事件,我们不能就看表面,而要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对于学校中出现的新事物,不能按惯性思维分析,而要站在改革和推动的角度,来分析其是否有积极价值的一面,对于没有任何积极价值的,当然应该否定,而对可能产生积极价值的,应推动其朝积极的一面发展,武断否定,可能会让所有学校失去改革、探索的动力。
回看此事,如果沿着应试教育的灌输、圈养教育思路,站在教师“管理”学生、学生服从管理角度,“懒政思维”、“自律教育的失败”这种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从教师服务学生角度,却不难发现,把教室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在按班级建制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也可能有利于增加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了解,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可以让班主任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室、班级建设中。因此,这种“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究竟是好是坏,不宜过早下判断。
新教育实验中,就有一项为“完美教室”,其实验理念为“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虽然并不是要求教师真在教室办公,但却提出教师花更多时间投入教室的理念。
当然,出发点不同,最终的实践效果也不同,如果就把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监工”,很显然,这并不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反而制造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我管理意识,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有良好的纪律,但一旦离开监督,就可能因没有自制力而失控。学校与其用这种方式“监工”,还不如就用教室里安装的摄像头监控,假如学校的出发点就是加强监督,强化纪律,那么,这一尝试没有任何教育价值。
而如果希望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培养和学生的感情,促进班级团队建设,那么,班主任把教室作为办公室,不失为一种积极探索。对于这种探索,有必要跟踪其实施效果,包括听取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测评学生对这一模式的满意度,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老师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进而排斥。毕竟师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更多强调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非平等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因此学校要在实践过程中,避免强化这一关系,如果跟踪调查的结果,确实是强化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那么学校要反思并转变理念。另外,班主任如果一直扮演“监工”角色,日子也很难过。如果班主任能成为班集体平等的一员,为学生的成长提出建议,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那么,会发挥更大的班主任作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09/787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