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背后当反思
2014年11月10日 15:55
【关注网络】
【事件介绍】
全国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发布
10月29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报告显示: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屌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最让屌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1076.7元。从不同行业来看,农林业屌丝指数最高,市场/公关/媒介、运动健身和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行业的屌丝指数相对偏低。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表示,屌丝一词起源于网络,传播至今已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2014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北大市场与媒介中心和生活信息门户网站赶集网共同参与调研的,调查自2014年9月1日至10月1日,共回收问卷213795份,覆盖5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全面反映职场基层人士的生活状况。
教育程度不高基本没存款
你是屌丝吗?你已存够了10万元了吗?你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屌丝了。
本研究的屌丝群体主要覆盖在已经参加工作,个人存款10万元以下,未买房或者已经买房,但不是由自己全额出资的人群。
屌丝一词并非贬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屌丝一词来诠释自己的生活,那么“屌丝”是什么样的呢?男屌丝一般在21-25岁;女屌丝在26-30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外出打拼,还没找到另一半,平均月入2917.7元。基本没有存款。
月薪2917.7元半数每周都加班
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认为自己是屌丝,年龄主要分布在21-30岁间,是职场最广泛的基层员工。他们平均月工资为2917.7元,而2013年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平均工资为5793元。
屌丝人群中有73.6%的远离家乡,离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漂泊在异乡,屌丝们的生活一切从简,一日三餐花费39元以内,有7.8%的人三餐消费能控制在10元以下,一半的人每月房租在500元以下。
在他乡打拼,生活和工作都要靠自己,41%的屌丝依靠网络找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会每三年换一次工作。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屌丝不用加班,但几乎每天都加班的也占到总体的21.7%,辛苦工作不一定换来相应的回报,近六成屌丝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的屌丝拿不到加班费的比例最高,达到68.6%。
即便如此,屌丝并不认为加班是最大的工作压力,反而是人际关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让这些职场基层们备受煎熬。
工作与赚钱占据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至于休闲,对于大部分屌丝来说有点奢侈,54.2%的人每年的旅游基金只有500元。比起外出游玩,屌丝更喜欢宅在家中,因此,65.7%的人选择网络购物为主流购物方式。社交类、游戏类软件也成为宅在家中的神器。
一半屌丝单身71%会给父母生活费
央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街头采访,你幸福吗?52.7%的男屌丝们认为自己不开心,女屌丝好一些,但也有48.1%的人并不开心。尤其是25-30岁间的屌丝,是整个屌丝人群最不开心的一群人,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要不在单身中挣扎,要不就在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
相比老家同学的孩子早就打酱油了,外出的屌丝们有50.4%的人依旧单身。
最让屌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33.1%的认为对父母最大的亏欠是不能在床前尽孝。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1076.7元,平均月收入为2917.7元,给父母的钱占月收入的36.9%。71%的大部分屌丝会给父母生活费,“1-500元”所占比例最高,为31.2%,其次是“501-1000元”,为24.4%。
经济独立的屌丝们有报答父母的意识,有了孩子也会倾尽所有养育子女,他们在子女身上的支出为每月2639.7元,几乎占了所有的个人收入。
屌丝指数排名:吉林最高,农林业最多
通过计算,报告得出了不同城市、省份、地域、行业等的屌丝指数。
长春是本年度最屌丝的城市,吉林成为最屌丝的省份。各省份平均屌丝指数78.81,吉林屌丝指数最高,达到86.07,其后是山西,为83.82,内蒙古紧随其后。而相对来看,帝都和魔都的屌丝指数都偏低,北京74.89,上海75.11。
行业方面,农林行业成为最屌丝的行业,指数最高,达到85.6,其次是超市/百货/零售业,排名第三是医药/生物工程。市场/公关/媒介,运动健身,广告/健身和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行业的屌丝指数较低。
每一个屌丝都需要关爱
成为屌丝,似乎难说幸福和开心,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屌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然而,屌丝却让人刮目相看,最让屌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 1076.7元。或许,“常回家看看”在屌丝们看来,有些难,但钱却是要寄给父母的。这份孝心难能可贵。
屌丝人群中有73.6%的远离家乡,离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而漂泊在异乡,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太多的钱供自己消费,另一方面在异乡,一切都要靠自己。其实,这些对于屌丝们来说,还是其次,关键还在于其它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能够改变的,其一,是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加班费,近六成屌丝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的屌丝拿不到加班费的比例最高,达到 68.6%,其它被老板“炒鱿鱼”,恐怕更是家常便饭;其二,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如果仅仅是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是通过正当路径竞争的还能够接受,而许多时候,却是潜规则盛行。这对于屌丝来说,很难跨越;其三,休闲。虽然工作与赚钱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但休闲还是需要的。可对于大部分屌丝来说有点奢侈,54.2%的人每年的旅游基金只有500元。
每一个屌丝背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着难以述说的悲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虽然不是很全面地呈现屌丝生存状态,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不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多少屌丝,他们靠什么样的信念生存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中。极需要的是,对于每一个屌丝都需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关爱一方面来自制度。对于那些生存困难的人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比如面对屌丝休闲,应该多组织一些免费活动,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娱乐;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屌丝,单位工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果一个人处于绝境之中,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爱心,就很容易走向毁灭;关爱另一方面也来自个体。面对同事中的屌丝,也要多给予关爱,不要冷嘲热讽,不要打击报复。其实,屌丝生活得幸福,我们也会变得幸福。毕竟他们为这个社会,为这座城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调查“生存状态”何必满口“屌丝”?
在这个不足100字的新闻“摘要”中,出现了5处“屌丝”,而在整篇新闻报道中,更是出口“屌丝”闭口“屌丝”。也许是为了调适读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报道引用了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观点:屌丝一词起源于网络,传播至今已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
百度“屌丝”,意即在网络中常指一个人符合矮、穷、丑、挫、撸、呆、胖这些特征。虽然“屌丝”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更被广泛应用,但相对于“屌丝”最初的定义,如今却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北大认为“屌丝”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没错,但它意味着人们自我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力,而不是脱离了“贬义”的尊称。代表主流文化的北大,调查某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也算分内的学术课题,但何必对这个群体言必称“屌丝”?
而这份所谓的《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也有点让人不知所云。究竟是对“屌丝”的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抑或是对逼仄的社会生存环境的揭露?因为,相关报道显得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追问“你是屌丝吗?你已存够了 10 万元了吗?你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屌丝了。”不知北大的《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不是按这个标准划分“屌丝”的,但在这样的追问下,笔者可以代现在的年轻人回答,“我们都是屌丝”。即使是官二代、富二代,可能也无力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也是“屌丝”。
本来,有些人利用屌丝一词“自我设障”,降低成功期望,以此来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这部分人当中多数拥有自我意识,自我觉醒才主动归类“屌丝”,也算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但存够了10 万元和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的衡量标准,无疑打破了“屌丝”们在“自我设障”下宁静,把一种“网络亚文化”的产物,在网络主流文化中,具体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苦逼。
就算“屌丝”一词并非贬义,但读着这篇出口“屌丝”闭口“屌丝”的报道,总有一种“高富帅”对“矮矬穷”的不屑意味。不知这种轻蔑的口吻是不是来自《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但相关报道却将其当做了时髦的称呼。笔者不厌其烦,粗略统计了一下,通篇报道中,出现“屌丝”的语句达到48处。而这个“并非贬义”的称呼,针对的是“已经参加工作,个人存款 10 万元以下,未买房或者已经买房,但不是由自己全额出资的人群”。试问,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多少人有资格受到“你已经不是屌丝了”的“恭喜”?
无论《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为了对年轻一代的激励,或是对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鞭策,但用“屌丝”来称呼这个群体,是有违这个群体用以自嘲的心理的,也是在一种本已不堪的现实下,对他们的再次伤害。满口“屌丝”的媒体,不会分不清“自嘲”和“讽刺”的不同吧?
在“屌丝生存报告”感受学术的温度
从“屌丝”现在的使用来看,范围已经非常之广,并且,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贬义。在网络上和生活中,许多自称“屌丝”的人士,只是一种自谦。即便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经常用这一词来形容自己。应该说,“屌丝”代表了一类人,这类人没有很高的收入,没有固定资产,生活处于城市的底层,精神迷惘,苦苦奋斗却找不到出路……
再者,我国最优秀的学府、堂堂北京大学,似乎也应该保持一份格调。但是,在笔者看来,站在民生角度,北京大学做一份关于“屌丝”的生存现状学术报告并非是不务正业、自降品格,而是贴近民生、服务民生的体现,而这种学术态度放在当下,应该是一种稀缺品。是学术研究真实反映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成果体现。
细细看一看该报告的内容,相信许多读者都能感觉到社会的悲凉与民生的残酷。月收入不到3000,还要给家里寄生活费,多为单身,没有固定住房,无车,加班次数多,许多人认为自己心理上已有疾病、多数会上网、网购会成为最主要的消费模式……应该说,这样的一份报告,它是有良心的,有温度的。这份报告反映了生活角落,触探到了生活的犄角旮旯,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退一步讲,即便你对“屌丝”一词仍然持有偏见,在看到《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这样一份真正能够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现状的民生报告之后,也应该放弃“形式”或“称谓”上的偏见,而体量相关调查研究人员的学术态度与良心。从某个角度而言,“形式”或“称谓”比起内容,确实有些不太重要。
我国古代学人早就有“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其实也就是学术要接地气儿。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真实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社会现实服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当下一些学术研究,似乎非高大上的项目不足在研究,还容易患上语言上的洁癖和道德上的洁癖,认为学术研究总要为某种正确服务而不为正义服务。相信这也是我国学术圈的能力和公信力双双下降的一个原因。
【启示与思考】
屌丝这个词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兴起而流行起来的一个词,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大,有相当多的人以“屌丝”自称。这意味着“屌丝”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代名词”。此次北大发布的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揭开了“屌丝”的庐山真面目。这个一直被当做调侃自己的名词,如今有了清晰地界定。从这一报告来看,“屌丝”实际上是指那些收入较低又没有经济背景的底层年轻人,年龄段在21-30岁之间。这份报告为关注底层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可靠的视角。
“屌丝”近些年在网络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传达了底层人士渴望被认同、努力发出声音、寻求社会认同感的一种心理诉求。尽管这一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因而,此份报告的发布,为“屌丝”群体正名。社会各阶层表达的诉求声音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重视,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它难免引发争议,但不要因此就抹杀其意义。相反,应该从中读懂一个群体的生存实录,请想一想,“屌丝”并不抽象,这一名词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数目庞大的“低到尘埃里去”的青年群体。当然,对很多人来说,“屌丝”只是一个阶段的状态,通过努力终究会挣脱出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关怀,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上升的机会,使他们看得到头顶的蓝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0/787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