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现实版“子欲养亲已逝”叩问空巢之痛
2014年11月10日 16:05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儿子屡次打电话无人接听 回家发现独居父母离世多日
10月28日,记者听说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一位风尘仆仆赶回老家的儿子,推开门后却险些当场昏厥,原来他牵肠挂肚的父母早已倒在家中,没了呼吸。
儿子回家发现双亲已故
陈先生,嘉兴人,家住嘉兴市南湖区菱香坊小区,不过陈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嘉兴老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三个礼拜前,陈先生发现打回家的电话无人接听,一时还没放在心上。之后一段时间,陈先生屡次打电话回家,但是依然无人接听。
担心出事,陈先生在前天夜里8点多赶了回去,没想到推开门后就闻到了一股恶臭,父母一个趴在地上,一个躺在床上……
记者从陈大伯夫妇的邻居那了解到,陈大伯夫妻住在该小区多年,郑大妈患有老年痴呆症,病情比较严重,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平时都要靠陈大伯来照顾。邻居推测,可能是陈大伯发生意外以后,郑大妈失去了照顾,才会活活饿死在床上。
独居老人需要社会关怀
目前全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儿女长期在外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也不在少数,居家养老成为了全社会的问题。而嘉兴是目前浙江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1.27%。
记者从事发的社区了解到,在当地小区,一般每100户到130户会设立一名居民组长,负责所在小区的管理,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不过,由于有些老人平时深居简出,要想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确实存在难度。
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除了扼腕叹息,更要严肃地去解决养老问题。《常回家看看》不只是一首歌,应该是儿女时刻的牵挂。而老人也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社区、物业也要更加关注独居老人们的生活。
空巢老人的晚年不妨拜托给专业的人
空巢老人孤独地在家中离世,作为当事人的子女还来不及让悲伤蔓延,就被围观者的反讽抨击包围起来。同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常回家看看”要入法等老生常谈的台词也一并到位。
对于空巢老人的存在现象,尽量要避免用过多的情绪字眼。对于那位姗姗来迟的“儿子”,谁又有权力说他是不孝子?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80、90后来说,又有哪个不是把家当成最后的温馨港湾?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任何道德上的无端谴责,只能囿于成口水帐上的世态炎凉。
一个社会人,在抚养子女的同时,本身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创造社会财富上面。所以,在价值和劳动力的契约中,社会要保有对劳动者养老的服务权力。在法理上,是“规定国家、社会、家庭有对老人承担支援的义务”的解读。但在家长里短的话语中,子女养老成了雷打不动的主力部队,政府是支配养老金的主体,社会则成了拾遗补缺的配角。这个在老龄化程度越发加快的中国来说,已经显现出力不从心的语境。
经常听见老人说到“我退休金也有两千多,现在啥也不缺,也不会给子女和国家填负担!”听起来很和谐,但这很可能是知足常乐的“一面之词”。因为你无法从这些老人的表情中读出他们的身体正在遭受着衰老的折磨,一些不请自来的慢性病和孤单感只是被他们刻意地掩盖起来。如果子女和社会不未雨绸缪的话,老人的晚年生活将让人堪忧。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
问题来了。现在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虽然有熟悉环境的优点,但存在安全和生活隐患。养老院也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优质的养老资源供不应求,远水难救近火,一方面是劣质的养老院设备简陋,充其量只能成为将就。在硬件上差强人意,在软件上缺乏人情味。别说在“心”方面达到愉悦,就算是在“身”方面都难称及格。这样的养老院让很多空巢老人产生排斥感。
在保险、退休金等待遇都处在良好运行的状态下,我国其实并不缺优质养老的买单人。但是,现行的居家养老方式却印证了社会对于优质养老产品的稀缺性。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老人更像个孩子,他亟需情感和环境的多重暗示,才能获得心理和生理的双向满足。但以情动人的养老市场的开发程度,几乎被需求远远地甩在后面。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那个住家式的养老公寓,提供了可借鉴的差别化养老样本。国内养老业如果能走出中学宿舍的老三样,而借机于和不一样的公寓版本,是能够纾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担忧。在子女不能就近照顾的条件缺失下,多元化的养老就给空巢老人多种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细化养老方案。当然,养老产业化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让市场的回归市场,让行政的回归行政,在政策上再以投融资创新来辅助。或许,等老无所依的时候,也能把自己留在“春天里”。
现实版“子欲养亲已逝”戳中时代隐痛
在强调城镇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农村渐渐变少,城镇逐渐增多。而由此带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大城市,年轻一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既要照顾老去的父母,又需要照顾刚刚建立起来的家庭。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大城市工作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无论距离上的远近,还是收入的多寡。他们一方面要拼命工作,获得生存的机会和资本,另外一方面又需要尽量照顾到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困难开始一路攀升。所以,陈先生尽管在上海工作,但面对嘉兴的老家还是不能做到常回家看看。这既有工作中可能难以请假的因素,也有着对父母疏忽的因素,多种因素夹杂在一起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要老去,都会面临着如何养老的问题。养老并非只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上,对养老资金的覆盖是否到位是首要的问题,城镇养老和农村养老天然的二元结构下到底应该如何并轨,如何让所有老人“老有所终”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而养老模式也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被提出来,到底是国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甚至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以房养老”,这些选择本身就需要国家进行统筹考虑。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国家宏观层面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并非只能依靠个人来解决。
当然,谈来谈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够常回家看看,因为我们也终将老去。当那一天的来临,我们是否愿意自己在家中孤独死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深思的。客观条件有所限制,我们也需要尽量做到这一点,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而这似乎也恰恰就是时代隐痛的最好表达。
空巢老人“孤独死”击中居家养老之不足
这则新闻中有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法医鉴定,老陈去世已有10天左右,而老伴去世离被发现时才一两天。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老陈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而老太太,则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可是,“由于老陈夫妻平时和邻居交流不多,近十天时间没出现,大家都以为他们去上海看儿子了。”这是何等地撕心裂肺,邻居们不常走动,关了门没发现,那社区为何也一点反应都没有呢?老陈的儿子为什么不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多一点关心,如果他能早点回来,母亲还会离他而去吗?
在人类的蒙昧年代,老年人为了不再消耗部族中的粮食,往往会在一个黑夜,默默离开部落,走向凶险的丛林独自面对死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物质基础已经足够养活老龄人口,欠缺的却是精神陪护以及伦理准备。在城市,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城市,现在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也很少了,由于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有些儿女几个月都不回家一趟,平时能打电话回家给父母已算是“孝”的象征;而在农村,老人能劳动时依然在心甘情愿地为儿女当劳力,当实在动不了的时候赡养就成为儿女的累赘。
空巢老人“孤独死”虽非发生在自己家中老人身上,“孤独死”却很可能是今后我们每个人“死法”的提前预演。1970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直接或问接地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进而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大幅下降,家庭结构逐渐形成“42-1”、“4 2 2”甚至“842-1”的“倒金字塔”形状。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在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的照料资源明显减少已成事实的当下,未来不久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孤独死”的老人。“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汪峰那首《春天里》中的经典歌词,有可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型”。
面对这个即将来临的老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整天除了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之外,到底给了父母多少关心?除此之外,该如何聚焦“孤独死”之痛,尽己所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或拿出行动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让我们的“夕阳”,至少不那么忧伤绝望?
“空巢老人意外离世”非一人之过
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除了扼腕叹息,更要严肃地去解决养老问题。《常回家看看》不只是一首歌,应该是儿女时刻的牵挂。而老人也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城市中面临这样孤独境况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如何使这一群体“老有所依”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但由于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正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亟需发展的困境。
也因此,考虑如何巩固家庭养老同时夯实社会基础、发展社会服务以及强化政府职能,就成为当下的当思之题。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把老年人都集中起来供养,无论从土地资源,经济人力资源上看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在提倡家庭、子女要为老年人提供亲情慰藉。因此,子女对分而不离的独居老人,平时要常常看望,并经常和老人进行思想交流,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缓解代际矛盾,增进思想感情,增进代际和谐。
但与此同时,面对现实中家庭养老环节缺失导致的种种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遵循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老年公寓等,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一视同仁,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与经营主体多元化。
而在完善政府职能方面,还应继续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投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要关注高龄老人家庭和低收入老人家庭,并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买服务”等形式帮助“空巢老人”,如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对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注“空巢老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构建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这样方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爱,才能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启示与思考】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养老悲剧,独子、空巢、父母恪守“水往下流”的传统伦理,省吃俭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不想给子女添一点麻烦,一切困难自己独扛;同时,养老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不适应,使得老人只能独处一室“自食其力”,而在子女的心目中,父母是慈爱的,也是不老的,如大山一样呵护着我们,殊不知年华渐逝,父母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一次小小的跌倒都可能引发生命的意外。而就在子女一次又一次的忙碌与疏忽里,悲剧的影子不知不觉潜伏于侥幸之中。
此事也对社区工作提出疑问,该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100户-130户设一个居民组长,由组长定期上门看望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但是直到记者采访,社区还不知道这对空巢老人夫妻去世的消息,所谓的网格化管理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而老陈夫妻平时和邻居交流不多,近十天时间没出现,大家都以为他们去上海看儿子了。换言之,儿子的大意、邻居的误认、社区工作的断档,老陈夫妻的内向,多重原因将他们引向死亡之路。
老人双亡,叩问空巢之痛。这是一次偶然,平心而论,这位儿子还谈不上不孝,生存的压力、人生的重担让人在很多事情面前顾此失彼,难以两全,但此中也隐藏着某种必然,中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压力剧增,空巢老人日益增加,而银发浪潮已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每一个样本不应止于唏嘘叹惋,而在于参照与反思。只有子女尽心尽力尽孝,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抚慰,社区密切关注老人们的生存状态,全社会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和保障,大力营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遏制空巢老夫妇双亡悲剧的发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0/787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