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我国亟待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软平台”

2014年11月13日 14:53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软环境”恶劣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介绍,目前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多位海洋科技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偏低主要原因是无体制机制保障,缺乏政策扶持引导,产学研仅停留在洽谈会、对接会和展览会等形式上的“结合”。

1

(图片: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

第一,海洋产业科技人才不受重视,数量匮乏,无评价培育机制。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说,海洋产业科技人才被科研领域认为以钱为目的,有“铜臭味”和“土豪味”,不如单纯从事科学研究、发核心期刊论文的人才品位高、层次高,因此产业科技人才不受尊重和重视,相关从业者在业内都是二流人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兴光指出,学术科研人才可以通过发论文、评职称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收入待遇也能逐步提高。但没有衡量海洋产业科技人才工作和贡献的评价体系,他们得不到相应的认同感和收入待遇,导致海洋科技人才非常不愿意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

第二,可转化海洋科技成果无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李乃胜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科研人员抱着成果不愿意放,企业家遇到海洋科研成果不敢投资,双方互不信任,常有科研成果“放过期”,不再具有转化和产业化价值。“这就相当于伯乐选千里马,同一匹千里马遇到不同的伯乐会有不同遭遇,伯乐主观因素太强。”他说。

2

(图片:“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穿越赤道。)

第三,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无规范化合作机制。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主要依靠“脸熟”和人际交往,合作方式随意性强。“成果转化操作机制、企业经营情况、利益分配和后续科技支撑不明确,导致双方互相猜疑,经常走的路子就是同心协力、‘同床异梦’到‘同室操戈’。”李乃胜说,“这也导致同样的科技成果,有些企业能赚钱,有些企业会赔钱。”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98年推出4个可供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命名为“海宝1-4”。“其中‘海宝2号’比脑黄金效果还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陶保民说,“我们通过技术入股与一企业合作开发,结果企业说亏损了,产品一直出不来。因为已经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没法再转让,白白葬送了4个科技成果。”

 

亟待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破除桎梏搭建“桥梁”

我国正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都需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针对目前存在的阻碍,专家建议,首先,破除传统观念,尊重海洋科技产业人才,建立评价培育机制。打破论文“一刀切”评价标准,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等为指标建立海洋产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设立相应职称等级和晋升标准,吸引更多、更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从事产业开发。

3

(图片:“海洋六号”完成32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凯旋。)

其次,建立可转化海洋科技成果和企业运营状况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家评审会或第三方研究机构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相关海洋科技成果和企业进行第三方评价,包括科技成果产业化难度、市场前景以及目标合作企业运营状况等,供科研院所和企业参考,让双方合作“心中有数”。

第三,出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法规,规范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行为。余兴光认为,应以法律形式约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如科研院所要负责解决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企业要对成果转化操作和产品经营情况向院所通报,提高合作透明度,并约定双方的利益分配和违约责任。

此外,李乃胜等认为应加大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应用型海洋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平台的扶持力度,帮助科研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对具有转化和产业化前景的科研项目配套或补助中试经费,降低技术成果转化前的投资风险。

4

(图片:山东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暂养池入住的两头小白鲸。)

“通过旧观念的破除、体制机制的搭建和理顺,要让科研院所与企业从过去合作的感情共同体模式,逐步过渡到共同攻坚克难、共同完成产业化和产品经营的项目共同体,有些可以形成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决策层的利益共同体,甚至可以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为共同成就感和人生追求而合作的事业共同体,这才是产学研真正结合的模式。”李乃胜说。

 

现阶段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瞄准三大领域

海洋科技领域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起步晚、基础弱,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操之过急、一哄而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海洋科研势力,现阶段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海洋生物技术。我国是人口大国,不计土地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压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需要增加1000万吨至2000万吨水产品。因此,要提高海洋生物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遗传修饰等手段提高海水养殖品的产量和品质。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刘涛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现代育种方法培育出的新海带品种每亩干品可达2.6吨,增产25%以上。

5

(图片: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开馆。)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南美白对虾、扇贝和鲤鱼等8种大型水生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后续应加快功能基因分析和新品种培育。此外,由于海洋生物中有许多特殊活性物质,可用于生物制药、农作物肥料和饲料等,市场前景广阔。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高纯河豚毒素药源生产技术就有望帮助戒毒人员切断毒瘾。

二是海洋新能源。目前,海洋科研人员已发现可利用海洋波浪、潮汐、温度差、盐度差等发电。“在南海,从表面到水下100米,温度从30摄氏度降至0度,巨大的温差就是巨大的能量,开发潜力巨大。”李乃胜说。

此外,国际上还出现了藻类发电和微藻柴油技术。如果在我国广阔的沿海和内地水域大规模种植工程高油藻类,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万吨。

6

(图片:辽宁大连,培育海洋生物当宠物。)

三是海水淡化。我国近九成沿海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工程不仅占用耕地等空间,还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果海水淡化技术进一步成熟,成本降低,对沿海城市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李乃胜介绍,以色列海德拉海水淡化厂每吨水价格是0.57美元,折合人民币与国内水价无异,而且他们包括后勤在内40人就能日淡化海水50万吨。将这样的企业引入部分沿海城市,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淡水短缺,并能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海水淡化尽快产业化。(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3/7881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