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暗访”变“明察”的尴尬如何解
2014年11月14日 10:23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记者调查:环保部华北监督中心暗访河南安阳企业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有网友反映,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最近在河南安阳暗访,当地一家大型企业早在上月底,就了解暗访组的具体行程,甚至连暗访组所乘坐车辆的车牌号,都一清二楚。
网络上照片中的文字如此表述:接市环保局内部通报,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暗访组已到达安阳,对林州、安阳县进行了暗访,现在铜冶镇周围,预计今天(发通知当天)晚上至今后几天进入安阳市区。通知中特别标示了暗访组的随行车辆牌号。
此外,还有多项明确的要求,比如,发现暗访组踪迹,立即报告;各单位要控制生产节奏,杜绝超标排放。
知情人士称,他10月31号看到的这份通知,是安阳钢铁集团下发的。而且,安阳钢铁集团下属多家公司的工人也表示,最近生产有些异常。
某分公司工人甲:只要是达标的车间就一直生产,不达标的车间只要一来检查就停了!这是领导下的话。
11月3日下午,记者就这份通知的真实性,向安阳钢铁集团求证。该集团环保安全部部长刘永民表示,这份通知的确是集团在10月29号到30号期间下发给各个生产单位的。
刘永民:我们主要是给我们的保卫部门打个招呼,因为我们厂外面的车不让进,检查的时候车牌号是多少,我们都提前告知大家,叫门卫上放行。
但刘永民表示,暗访组相关信息不是市环保局内部通报,而是企业自己搜集的。
暗访变“明察”,谁人泄了密?
看过香港警匪片的朋友,自然对行动前便走漏风声的桥段并不陌生。但“暗访变明察”的事件到此并未终结,更蹊跷的桥段接连上演,据报道:一份安钢集团的内部通告被曝光,文中明确表示,督查中心来暗访的消息是接到安阳市环保局的内部通报。但安阳市环保局对此并不承认。在媒体跟进后,安钢方面也最终改口,称暗访的消息是企业自己搜集而来。
“仗义!”“安钢真是条汉子!”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不少调侃,在获得“赞许”的同时,也有看客一语道破天机:安钢不是仗义,而是因为将来还得在“大哥”手下混饭吃。
安钢究竟如何得到上级要来暗访的消息,笔者未得真相,也不想多谈,因为如此这般的戏码比比皆是,实在算不上新鲜。
今年9月,河南新郑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办公室黑板上公然写着:省纪委已来我市暗访,加强上班纪律。去年1月,某报纸甚至刊登了题为《距国家暗访组来检查只有98天》的消息,文中写道“现在距离国家暗访组来检查时间只有98天,我们要行动起来、紧张起来”。
出现如此低级的暗访警示通知,除了一时“疏忽”,恐怕也与长期以来暗访“不暗”的现实局面有关,以至于有关人员对其习以为常,早已忘记了暗访的应有之义,更忘记了通知“暗访”的滑稽。
暗访,就是在被调查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了解真相。但暗访变明察,助长了阳奉阴违的违规违法行为。暗访成为走过场,只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寒心、失望。
终结“暗访变明察”的戏码,需要捉出“内鬼”,严惩不贷。更需要相关人员真正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如果只是一时整改,不动真碰硬,不建起长效机制,则参与者就无法彻底摆脱心照不宣、逢场作戏的“习惯”。而类似这般老掉牙的戏码,恐怕就难免换个时间换一拨“演员”从头来过,甚至越演越歪,越演越邪。
暗访变明察,谁之过?
据悉,今年7月7日,中央第八巡视组向河南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曾指出,河南有些地方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享乐主义风气仍然存在,会风文风转变不到位,官僚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毫无疑问,在中央巡视组督导下,才有了此次河南纪委的暗访行动。而暗访的目的正是为了落实中央“八条禁令”和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通过暗访行动抓几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并严厉问责,全省通报,以便力促进干部思想作风的真正转变。
河南省纪委的此次“暗访”行动,事有蹊跷,暴露了诸多问题。一是暗访何以被广而告之,究竟是走漏了风声,还是官场作秀,造一个暗访的成功案例?二是“加强上班纪律”的通知似乎暗示着该部门平常上班纪律不怎的,现在有暗访组来,一定要打起精神给暗访组一个好印象。三是在这种广而告之的暗访行动之后,也许又将恢复暗访之前的慵懒散工作状态。试想,这种暗访有意义吗?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吗?能起到整顿工作作风的作用吗?
在去年1月的中纪委全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也正是为了达到此种目标,而有了“八项规定”精神和走群众路线活动。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部门,都要正视问题,认真、踏实走好群众路线,整顿四风,而不是走过场作秀,暗访变明察只能给人留下笑柄,让老百姓寒心,让老百姓失望。
“暗访”变“明察”谁是真正的“内鬼”?
暗访组行程、车牌企业悉数获知,暗访变成“明察”谁走漏了风声?
首先是环保部有公开的“内鬼”。早在一个多月前,环保部就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对2014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进行了宣传。环保部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把检查的方式、“暗访”的范围、行程、手段等透露给了媒体。比如说,“本次督查将采取先期暗访、后期明察,以及无人机巡查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将反馈当地政府并督促依法严肃处理。对严重违法问题,将予以挂牌督办”。甚至把暗访组到了哪里都透露了出来,比如在10月中旬的时候,环保部有关人员对媒体说,“目前,对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市)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巡查工作正在进行中”。显然,这样的“暗访”变成了“明察”,环保部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其次是当地有关部门充当“内鬼”。安阳县钢铁公司给各部门发的文件中十分明确的说“接市环保局内部通报,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暗访组已到达安阳”。虽后来企业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否认,说是企业为了引起下属部门的重视故意这样写的。但这位负责表示,提前得到相关检查组的行程、车牌号,这是惯例。这就说明肯定是接到了上面的通知。而且每次这样的“暗访”接到这样的通知是惯例。这就存在这样的可能,环保部暗访组到河南省暗访,可能向河南有关部门打了招呼,把车辆等相关信息向有关部门做了备案。或者说,公安等部门从环保部相关人员住宿登记等信息中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得到信息后,一级一级地进行了“内部通知”和部署,对“暗访”进行了防范。
另外,环保部和省市机关里有“内鬼”。安阳钢铁集团这样的重污染企业,经常与环保部门打交道,肯定在部、厅里有一些熟人。企业又不是“特务”机关,很难想象,在没有内部人员通风报信的情况下,企业怎么能如此精确地自行搜集到中央环保主管部门的信息,居然能够知道暗访的具体行程,还掌握了暗访组的所有行踪、车牌号,这一切听起来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试想,要靠企业自己搜寻这些信息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有“内鬼”,要搞到这些信息,那是易如反掌。
实践告诉我们,“暗访”是环保部门查处污染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不打招呼的“暗访”,才能使环保部门占据有利地势,使污染企业偷排原形毕露。但环保部“暗访”过程中,到处有“内鬼”,处处走漏风声,显然这样的“暗访”不能反映各地大气污染的真实情况,不仅不能取到“暗访”的效果,反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助长一些企业的嚣张气焰。因此,有关部门要彻底查一查这次“暗访”是如何走漏风声的,是谁走漏风声的?捉出其中的“内鬼”,追究走漏风声的有关责任人,才能使“暗访“不再变为”明察“,从而达到治理污染、整治污染的真正目的。
【启示与思考】
时下,一些部门不太注重“平时”的基础性工作,却很擅长“迎检”之类的“评时”活动。在一些领导看来,只要把视察组接待好、服务好就“好”了,至于工作到没到位,任务落没落实,也就无所谓了。而现在的很多视察,多以“明察”为主,而且视察未动,“招呼”先行,诸如视察组什么时候到,到哪些地方去,视察些什么,要抓紧准备、迎接视察等等。于是,被视察对象闻风而动,层层安排,忙作一团。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将一切整理得妥妥帖帖、天衣无缝,视察组看到的是经过精心安排与装扮的场面,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见,当然就很难了解到真相实情。这种做法,背离了视察的初衷,弱化了政协监督的力度,久而久之,委员对视察也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履职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挫。
其实,“暗访”并无什么神奇之处,但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对形式主义的有力回击。相对于“明察”,“暗访”的优点显而易见。“暗访”的保密性和随机性,使得被视察单位别无选择,很难“临时抱佛脚”,掩盖漏洞,藏匿污点,有利于政协委员了解实情,掌握监督的主动权。这样做,尽管被视察单位难免会露点丑,丢些面子,但只要知耻后勇,变压力为动力,最终受益的还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建议在“明察”不灵的时候,不妨走走“暗访”的路子,让政协委员多到老百姓中走走,多到最基层看看,多到一线调研。视察者离“真实”近了,被视察者的大话、水分就少了。真如此,将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4/7882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