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官员不会登机”的背后折射了什么?
2014年11月14日 10:21
【关注热点】
【事件介绍】
官员不会办登机自称不如农民 因取消贵宾服务
随着反“四风”、改作风的深入,从严治党成为政治新常态,一些干部身上的“不适应症”也越来越明显。这如同一面镜子,愈发折射出不良习气、不正之风的危害。
比如,机场贵宾厅关闭后,有人就犯了难。河北一名县委书记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除了不会办理登机,一些干部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车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参加培训会走错教室……当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围着转的工作人员没了,一些干部开始“亲自”做事情,结果出了窘态、闹了笑话,工作生活“难以自理”。这种“本领恐慌”,值得深思。
一些干部之所以“难以自理”,症结在于长期四体不勤、高高在上。有的凡事都有人代劳,“端不了杯、提不了包、开不了门”;有的患上秘书依赖症,没有人代拟讲稿、安排事宜,就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思考;还有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家里人“搭便车”享受各种服务。长此以往,必然能力退化、积弊日深。
当年,毛泽东同志用“骄娇二气”来形容某些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以之来观照“四体不勤”,可谓切中要害。骄是娇之源,娇是骄之表。骄气,实质就是一种官气。贪图享受、热衷“官威”,是造成领导干部“四体不勤”的重要原因。一些干部当官做老爷,摆官架子耍威风、追求特权攀比享受;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极力媚权奉承,全方位、无死角地伺候,自以为会“来事”、很“懂事”。正是在这种唯权、唯上的不良生态中,一些领导干部的娇气日益滋长,“四风”问题积重难返。对此,有人一针见血:“四体不勤”其实就是特权病,干部生活能力不足的背后,是权力的无所不能。
可能有人会说,拎个包、端个杯等,都是小事,何必如此计较?然而,真是这样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且不论“四体不勤”让干部自身又娇又弱,试问:一些人长期车马开道、前呼后拥,不接地气,不问疾苦,会真的把群众放心上吗?细节之处见作风,如此“官老爷”做派,在群众那里又是个什么形象?一位基层党员的话令人警醒:一些“四体不勤”的干部浮在空中,何谈执政为民?他们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自省“皮袍下面藏着的‘小’”,那些“一抖肩膀就有人接大衣”的“官老爷”,更应反省思想上的病变。把自己看重了,把群众看轻了;把权力看大了,把责任看小了,“总开关”就会拧不紧,就会搞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也充分说明,作风之弊的“病原体”还未根除,抓常、抓细、抓长的“木鱼”还得驰而不息地敲下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人民至上,才会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代代党的优秀干部那样,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和群众一块苦、一起过、一块干,干一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
官员工作生活“难以自理”令人忧虑
领导干部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居然到了这个份,这种“本领恐慌”让公众笑不起来,反倒令人忧虑。
“四体不勤”,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处处需要别人侍候,这样的领导干部还能为百姓当公仆吗?肯定不能。这样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远离百姓,不晓得百姓疾苦,与百姓没有共同语言,不拍脑袋乱决策祸害百姓就谢天谢地了。
这些领导干部之所以“难以自理”,“四体不勤”,是因为他们手握权力,当官做老爷便有埋单之处。试想,如果他们只是普通干部,想让人侍候门都没有,那些“马屁精”也不可能媚权奉承。这就是说,权力与待遇是相联的。当然,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并非都沦落到“难以自理”“四体不勤”的份上,有许多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和群众同甘共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如果当上了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难以自理”“四体不勤”是早晚的事。让人想不通的是,一些基层“父母官”权力不大,法定的待遇不多,也“难以自理”“四体不勤”,这显然是权力待遇的过度滥用。
领导干部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四体不勤”,其实是官员的腐败,它像毒瘤一样散发着臭气,具有很大的传染性与腐蚀性,如果任其蔓延,会把握有权力的官员们烂掉,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因而,必须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削减并限制其待遇,或把其待遇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进行制度设计,把领导干部是否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四体不勤”纳入考核范围内。对有这个毛病的领导干部要亮警告牌,限期整改,对那些整改不掉者,当摘其乌纱,让其回家种红薯吧。
官员四体不勤,请制度、监督出来走两步
从新闻下面的跟帖来看,对于这位县委书记的感叹,许多网友表示不屑甚至愤愤不平:才当了个七品芝麻官,就这副德行了,再升上去那还了得。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恭喜,还真被你说中了。记得浙江省财政厅原厅长翁礼华曾经说过,当官是一个逐渐变傻的过程。因为“什么东西都有人准备好了,不用动脑筋,下雨有人打伞,天晴有人提包,吃饭有人付钱,智商也就越来越低”。可见,类似“四体不勤”的情况在如今的官场并非个别现象。
平心而论,组织上给予领导干部一定的生活照料、出行保障也算其来有自。毕竟,领导干部公务繁忙,不可能样样琐事都亲力亲为,由秘书、下属代劳一部分,可以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地去处理政事,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过,这种照顾必须得有个度,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权力不受约束、特权思想泛滥,类似优待常常超出“必要”的范畴,沦为身份的象征、官员的特权,不仅虚耗公帑,引发民怨,对于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害无利。
试想:一个连讲话稿都不会自己写,连乘公交怎样刷卡都不会的官员,如何担当得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事实上,这些年一些地方之所以屡屡出台各种脱离现实、违背民愿的政策规划,与领导干部自身脱离实际、四体不勤有着莫大的关联。
要想整治官员的“骄娇二气”,一方面必须从制度上着手,清理、规范、削减官员原先享有的各种不当“特权”;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对于官员日常生活的监督与管束,防止相关“坏习惯”继续以别的借口变相存在。须知,制度和监督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制度而无监督,则制度势必沦为一纸空文;有监督而无制度,那么相关曝光就最多只能算是“隔墙扔砖头”,砸中哪个算谁倒霉,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官员工作生活能力“退化”的问题。
所幸的是,十八大以来,针对部分官员“四体不勤”的问题,中央接连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又是强力推进车改,又是取消机场贵宾厅,同时对官员超职数配备秘书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官场风气为之一振。我们看到,近段时间以来,许多官员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吃自助餐能亲自去取了,冒雨视察能亲自打伞了,坐飞机能亲自换登机牌了。
但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部分官员的不良习气,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江湖庙堂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作为官员自己,与其一直这么别扭下去,不如努力适应“新常态”。否则,即便不被群众抛弃,也会因为跟不上官场形势而被淘汰。
官员不会登机提醒重构权力伦理
到了机场不会办理登机手续,进了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贵宾室关闭了。长期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官员生活不能“自理”了。官员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出门宛如“陈奂生上城”,如何与群众同甘共苦?又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不接地气的官员被网友吐槽,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对此,不仅生活不能“自理”的官员要反思,其他官员也要以此为鉴,引以为戒,在工作与生活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去官气”、“接地气”,促进官员身份归位,构建正确的权力伦理。
老实说,不仅不会登机的官员成为民众的笑柄,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与“反对四风”等一系列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后,一些地方与部门的官老爷作风已经有所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官员不摆官架子,自己办理登机手续,看病自己挂号,并非对官员的拔高要求,而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共道德与起码的生活生活技能。不过是,一些官员封建等级观念太强,官老爷习气太重,严重脱离群众,把起码的社会公德抛之九霄云外,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丧失了。
换个角度看,不摆官架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只是官员履行职责的浅表层次要求,如果官员表面上对群众与服务对象客客气气,在摄像头、照相机面前大秀“亲民”形象,甚至对群众诉求做出种种承诺,就是慢悠悠地打“太极拳”,对群众急于办理的事务拖着不办,或者说问题解决不够彻底,诱导群众给“好处”,怎么办?再者,如果官员在闪光灯之下亲力亲为扫大街,背后依然以会议落实会议,沉迷于文山会海;仍然让下属代笔写材料。下属从前途、利益着想,未必敢说“不”字。
自己登机、挂号毕竟只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官员学会这些并不困难,但是,要改变官员心中根深蒂固的官老爷情结并不容易。在我看来,官员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官气”,自己的事不能指望贵宾服务,自己的职责不能强加给下属,更要下气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切实实对民生福祉负责。在回应群众诉求,解决问题方面,要以法律法规、群众的满意度与社会公平正义为衡量标准,并有具体的界定标准与细致的配套措施。职能部门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应该有明确的权力清单、办理流程与监督处罚细则。唯有如此,民意才会有所附丽,“官气”才能真正荡涤干净,官员的形象才能根本扭转。
“官员不会登机”折射公共服务的缺位
少了VIP服务,让某位县委书记都感叹登机难。此种权力带出来的娇生惯养,让外人很是怀疑这位官员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过,跳出反“四风”的主要议题,再看“没有贵宾大厅细致的服务就懵懂”这事,或许在某种方面并非是官员自己的本领缺失,而是公共服务的欠账所导致当事人的南北不分。
县委书记应是比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要多见些世面。即便如此,还是在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方面碰到障碍,由此可见,机场在引导服务等信息对称方面是需要加强。试想,一个坐飞机驾轻就熟的官员尚且如此,那如果是其他第一次坐飞机的旅客,岂不是要面临盲人摸象的尴尬。
以前的贵宾服务提供了专人办理乘机手续及行李托运,但如今这块“蛋糕”已经不允许再切。此消彼长,结果就是机场的公共服务理应得到空间和人员力量的提升。但事与愿违地是,有些机场在公共服务方面似乎没有尽到“最后一公里”的应有之义。它盲目相信旅客对登机流程的自助完成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官员不会登机”的娇嗔。
“干部到医院不会挂号”也是官员四体不勤的一种版本。当然,官员并非是不认识窗口前的“挂号”二字的文盲,而是之前享受到特殊服务的便利性,如今要洗尽铅华之后,自身还难以换位成群众那般的排队挂号。
医院是公共服务的直接平台,却很容易被权力调整出服务杠杆的倾斜。如今,反“四风”让很多官员自己亲自去排队。但他们在抱怨“不会排队”的背后,是医院公共服务潜力是否完全释放的追问。之前北京医管局长“微服私访”了同仁医院,就经历了一个钟头的排队时间,且被告知上午的眼科号全部售罄。本行业的主管官员都被折腾的够呛,那其他官员的“挂号障碍性”就情有可原。
一些官员在脱离了贵宾待遇就“寸步难行”,其中是有把自己端起来的原因。但官员也是人,他们智商不可能低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在回归到老百姓的社会人身份之后,他们就自然会碰到老百姓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委屈苦楚。有关部门把之前为权力“定制”的服务取消后,就更及时下放出去,让主流大众的被服务者瞬即得到真真切切的福利。在这方面,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无疑是需要反求诸己的。
【启示与思考】
毛病是惯出来的。一些干部之所以工作生活“不能自理”,实际上是特权思想、官僚作风长期“熏陶”的结果。因为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和市场资源,有的干部自认为高人一等,坐飞机要享受贵宾服务,看病要请专家上门,出门要有司机“全天候”服务,甚至连参加培训都有秘书代替写作业。在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伺候”下,一些干部自然渐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能力逐渐萎缩并丧失了。
越积越多的“不能自理”的“官气”,不但让这些干部体会不到群众的疾苦,接不到地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让个别干部逐步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最终滑入犯罪的深渊。
正作风,祛“官气”,“生活自理”是第一步。开会自己端杯,其实费不了多少力气;下乡自己提包,也丝毫显不出身价的下跌;试着自己写文章,能恢复独立思考的能力;假期出门开自己的私家车,更显得坦荡自在。“生活自理”让一些干部从半空中降下来,脚踏实地地生活工作,也让干部逐渐远离“官老爷”的称谓,向“人民公仆”不断迈进。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生活不能自理”背后折射的,并非生活细节的小事,而是一名干部的“权力观”和党性修养水平。领导干部只有放下架子、祛除官气,和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样过,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支持,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4/788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