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甘肃与新丝路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

2014年11月14日 13:33

 

甘肃与新丝路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

甘肃省位于古丝绸之路通往西亚、欧洲国家的前沿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按照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规划,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以提高全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医药卫生领域特别是中医药领域的合作。

今年7月底,甘肃省中医药代表团应邀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和波兰。期间,甘肃中医学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挂牌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科。

1

(图片:新西兰奥克兰,北京同仁堂揭牌4家分店。)

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这是甘肃卫生部门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工作又一成果。从2012年开始,甘肃省分别与匈牙利、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服务贸易、陇药产品器械及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目前,同甘肃省开展中医药合作或已经有意向性协议的国家多集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甘肃省卫计委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不足。“中医药价格低廉,适合当地需求,且沿线国家和我国毗邻,双方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较为接近,中医药容易被接受。”刘维忠说。

“基本思路是先扎根,后发展,让国外患者认可优势疗效,之后倒逼政府。”刘维忠说,通过建设类似岐黄中医学院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机构、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在当地成立中医中心(科)、建中医门诊等工作,可让中医药疗效充分展现。最后,加快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工作,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

2

(图片: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大学生在参观传统中药器械展览。)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说,甘肃还借助国家外援项目推广中医。我国援建了摩尔多瓦国立医科大学中医中心后,甘肃省卫计委积极争取医师援助机会,目前已确定由甘肃提供中医技术援助,对30名中医的俄语培训工作正在进行。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在各国的注册、销售情况也取得重要进展。甘培尚说,已有部分合作国家明确提出对中药饮片、中成药给与“准入”政策。

 

中医药输出可承载多项战略任务

记者采访中,多个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都对中医药“走出去”寄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医药输出可承载多项战略任务,不仅有利于建立以我国为主的中医药国际产业标准,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医药安全、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大局。

3

(图片:江西广昌,药房中医在教广昌县实验小学学生抓中药配方。)

首先,培养以我国为主的中医国际产业体系,同西医争夺市场。专家们认为,中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若以中医药服务为载体,可带动世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刘维忠说,在国内,通过广泛开展中医医疗惠民,实现“以医带药,以药养医”;在国外,通过中医药交流逐步打开市场,可建立以我国为主的中医药国际产业标准,未来我国中医医术、药材、设备等产业方面面临着广阔的前景。目前,甘肃省对外中医药合作的主要内容已经涉及中医药交流合作、服务贸易、产品器械贸易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领域。

其次,中医输出对国家医药安全战略意义重大。刘维忠等人表示,达菲等西药、设备生产和配件供应都在国外,西方封锁对医药物资出口,将严重影响我国。“培育中医药国际产业体系,能够进一步拉动我国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有效降低我国对西医的依赖。”

4

(图片:山东枣庄,鑫昌路小学的老师在田野里给学生讲解中草药的识别方法。)

最后,有助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惠民认为,中医蕴含辩证、统一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曾经在东南亚文化圈形成过程中表现出重要的传播优势。与中国功夫、中国菜一样,中医具备隐蔽性的传播特点,是新时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媒介。

甘肃省卫生计生部门对此也已做了尝试,比如要求在岐黄中医学院或诊所的布置上,全面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在医学院或者诊所的电视里也可以播放一些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象片,未来的空间更加广阔。”刘维忠说。

 

期盼政策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业内人士们表示,甘肃省找准切入点,借助丝绸之路推动中医“走出去”,有望实现中医的国际化。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机构开展与原独联体国家民间中医药合作的新生力量,不仅发挥了辐射作用,而且对中医药进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群乃至欧洲市场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继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还面临许多难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扶持:

5

(图片:河北沧州,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接受针灸治疗。)

第一,破解政策技术壁垒。中医药产业要落地丝绸之路国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符合当地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现成的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

记者从卫生部国际司等部门了解到,尽管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我国也同外国政府等签订了83个中医药协议,使中医药迈进世界主流卫生体系有了重要基础,但目前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现成的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医药企业对于产品在当地国的注册认证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存在风险。

刘维忠、甘培尚等人认为,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方式逐步从民间交流步入主流,这方面的阻碍会更加突出,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能够和对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为中医药产业的准入扫清政策障碍。

6

(图片: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推动中医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生根发展,甘肃省卫计委积极协调相关经费400余万元,投入到中医药文化产业落地、岐黄中医学院建立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地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在中医药产业推广方面予以经费保障,支持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医药推广和服务贸易。

第三,培养储备中医药服务贸易与双语中医医护人员。随着国家对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不断重视,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方式逐渐从民间交流步入主流和规模交流。甘肃省作为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省份,依然面临着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急缺的问题。同时,随着国内医务人员收入的提高,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一方面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派出难的问题。培养一批懂中医、懂外语的外向型综合人才务也日益紧迫。

刘维忠等还建议,鉴于未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会日益频繁、规模日增,可参考孔子学院等推广模式,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或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岐黄办,主要负责在国外设立诊所、中医学院以及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和许可等相关事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4/7883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