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面对“清华学神”应该理性看待

2014年11月14日 14:40

 

【关注网络】

【事件介绍】

1

大四学生成“清华学神” 20门课15科满分震惊四座

11月2日下午,象征清华最高荣誉的2014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清华大学上演,一名大四学生展示的成绩单震惊四座,赢得一阵掌声,20门学科,除了1门98分、4门99分之外,其他学科都是满分。成绩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轰动,网友们纷纷膜拜,称这位大四学生是“清华学神”。

记者了解到,这名大四学生叫韩衍隽,是潜山县人,系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给他这样的评价: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

20门课15科满分人民日报官微“怒赞”

清华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授予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不超过十人。11月2日14时,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举行,15名候选人从众多学霸中脱颖而出,第5个答辩的是电子工程系大四学生韩衍隽。

韩衍隽的成绩单在大屏幕上出现后,现场停顿了两秒钟,接着传来一阵长时间的掌声。屏幕上,韩衍隽20门基础学科学习成绩为: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只有一门量子与统计98分。

这份成绩单被传到网上后引起轰动,人民日报官微一天三次评论转发“膜拜清华学神”微博,网络上还掀起有关“学神”的讨论。截至4日22:20,已有283万阅读量,1.8万网友参与讨论。

他就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的韩衍隽,他把自己的大四称为“博士零年级”。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给他至高评价

在韩衍隽不到5分钟的答辩视频上,记者发现“学神”神的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满分,他各方面实力都非常超群,甚至是清华大学腰鼓队副队长。

大学三年在电子系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韩衍隽抽出时间,广泛阅读文理史哲经等各类书籍,并选修电子、数学、经管等各系课程。大一,他共在图书馆借阅逾100本书籍,并通过修习数学系本科高年级课程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大二年级他开始了经济学第二学位的学习,用一年时间修习完经管学院开设的大部分经济与金融的核心课程,对社会的运行规律有了自己的理解。本科前三年里,他共修完215学分,成绩在系内名列前茅,其中15门课程取得满分,60%以上课程的成绩不低于95分。

三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2014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全球特等奖,其间还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

答辩会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Weissman评价这名本科生的视频:“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这真的是我对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高评价。”

 

2011年高考中系安徽省理科第一名

“清华学神”韩衍隽,记者并不陌生,2011年6月,记者曾在安庆一中采访过他,那年高考他理科总成绩705分,全省总分第一名,由于已经保送清华,所以不参加排名,成了当年理科无冕之王。在安庆一中年级同学就对韩衍隽格外的崇拜,给他起了个外号“大神”。

韩衍隽1994年7月出生于潜山县,父亲韩竹青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母亲熊根林在潜山县疾病控制中心工作。

据其母亲介绍,韩衍隽两岁上幼儿园,五岁开始读小学,喜欢独立思考。

8岁之前,父母对韩衍隽的管理主要是引导他的学习兴趣。上中学后,他学习比较自觉,父母便很少管了,“高中三年,我只到安庆一中去过三次,我们爷俩交流,主要是每个星期天下午打电话。”

学神生活能力也很强高中就无需父母操心

安庆一中教导处副主任金久老师是韩衍隽的高中班主任,他在网上也看到韩衍隽的表现后也很激动,“作为韩衍隽的班主任,我感到激动与自豪,为他,为学校,为自己!”

金久老师说,韩衍隽高中的成绩大都比第二名高几十分。高二开始,韩衍隽将主要精力放在奥林匹克竞赛上。高考前,韩衍隽就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

进入高中以来,韩衍隽一直住在学校宿舍,将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高中三年来,韩衍隽都是自己洗衣服、洗碗,很少让父母操心。

“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没有之一。”韩衍隽的一名高中兼大学同学谈起他,钦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我认为他的强大来自于超群的智商和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位同学说,“事实上,生活中的‘大神’都是非常有趣的人,是非常容易相处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像我们高中同学常说的,我们很庆幸能遇上韩衍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朋友,我们就不会失去努力的动力。我始终认为,尽管我们被‘天才’碾压,但这却是成为人才的一份助力。”

学神的目标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努力成为钱学森先生所描述的大师级人才,通过基础研究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并将理论用以实践来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我会用自己有限的经历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官微“怒赞”清华学神没啥大不了的

这事真有点意思。有意思的当然首先是这位获称了“清华学神”的哥们,20门学科竟然堂堂课都优秀。除了让人感叹这书读的,的确是太认真了以外。不禁还会想象,这娃的确也太他聪明啦,这么多的书籍、这么繁杂的课程,全都能够搞定得体体贴贴的,而且还不用家长担心牵挂,多好的娃娃!

还有点意思的是,所谓“清华学神”的成绩放上了网络,竟然引来老师、同学以及学生父母的赞誉一片。当然,好不容易出来这么一个,就学习成绩而言几乎完美的孩子,所以大家也就都跟着沾点光、反正多说几句好话自己没有啥损失,这样的乐好心情,完全也好理解。

 

然而,就在这则消息带来一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情之后,另外几个同样有意思的看点,却有意无意地迸发了出来:

其一,要夸奖咱们“清华学神”的成绩优秀,或就应该直接按清华大学的考试评分标准来说事,恐怕没有多大必要,非得引用国外的什么斯坦福大学某教授的话、来加以佐证吧?毕竟,作为清华的学生,学的是清华的课程,参加的也是清华的考试和答辩,用一个几毛钱都不相干的斯坦福教授,来证明优秀或不得了,恐怕不怎么靠谱吧?

其二,人民日报的官微,不就是转发了几条微博评论嘛,哪里用得着什么“官微怒赞”这么严重的字眼?如果真是“怒赞”了,不知“怒赞”的内容又是什么、究竟又能说个什么?更何况,人民日报虽然是中国最高层次的党报,但其官微的“怒赞”也就那么一回事。不要说还只是官微的转发评论,就是人民日报最具权威的纸质报刊,每天都要刊发那么多的正面报道,被报道、尤其是被重点报道“怒赞”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也没必要像对待“清华学神”这样兴奋、紧张不得了啊!

话说回来了就是,这事的确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大学学习成绩非常好、中学成绩也不赖,这不就是废话嘛、地球人都知道中学成绩不好能进清华?孩子成绩好固然是好事,但成绩多好的孩子他都还是孩子,而不是已经在为社会作什么重大贡献的建设者。真要怎么“怒赞”,或是真想怎么看重“怒赞”的,不妨等这孩子完成学业、为社会建设做出实际贡献再说。

至于,说不定还有一些羡慕嫉妒恨的学生家长们,更是大可不必心里痒痒、自找不痛快。“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家的乖”——多么厉害的“清华学神”,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除了可以借鉴一些客观的学习、教育方法,更重要的主观作用,或还在于自家孩子的先天禀赋及后天习惯培养。退一万步讲,自家的孩子即便在学习成绩上不能成为“神”,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出个类拔个萃的——只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快乐,最多还加一个以后可以自食其力,其他的什么“神”啊“霸”的事情,真是没啥大不了的!

面对清华学神,为何没人喊“哪家强”?

“学霸”的世界你尚且不懂,面对“学神”级别的人物,恐怕剩下的只有高山仰止。清华大学“学神”韩衍隽的一张逆天成绩单,不仅让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现场掌声一片,近日更是在人民日报官微上引来巨量围观,到现在已有近万的回复,啧啧的赞叹让刷屏是根本停不下来。

韩衍隽获得满分成绩单中,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都是让不少学子们颤抖的科目。对于这样的得满分如烹小鲜,一直以来是存在着见仁见智的说法。当年,“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旨在让孩子们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将来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上面。不过“学神”韩衍隽并非是高分低能的代言人,他还是清华大学腰鼓队的副队长。在欢实的锣鼓声中,学渣们艳羡的口水是流淌一地。

 

就在此刻,笔者脑海中闪过那样一句话—“你们蓝翔的学生不好好学习,那和清华北大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此言据说是拿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的话来移花接木。想想也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来存在差异化。但恐怕荣兰祥也没有想到,因为被网友无厘头式地和清华北大进行横向对比,反倒让更多的人有了“素材”:在风靡一时的ALS冰桶挑战中,几名蓝翔挖掘机学员点名清华北大。但没有说清楚地是,冰桶应战方式是操作挖掘机还是在物理电子学的试验现场。当然,结果大家也是可想而知。

如今,面对“学神”韩衍隽的逆天成绩单,鲜有人用“哪家强”来简单粗暴地捧哏。如果此刻还强行用“哪家强”来植入娱乐,一是显得自己没有创意,二则是否定了教育本身的差别化。蓝翔段子地让人有不违和的亲切感,而清华学神则起到了榜样作用。人们更愿意去分享学霸学神的种种传奇,毕竟在在学海无涯的奋斗中,知识永远是有价值。在追求的这个过程中,是充满着正能量。

【启示与思考】

好成绩和大成就,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必然联系。

首先必须肯定,这是个非常罕见的、极端的个例。韩衍隽中学时期就是教育强省安徽省的理科状元,状元进清华后沦为“泯然众人”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但他在清华仍然是状元。印象中,只有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化工专家、“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人侯德榜先生,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创造过十门功课1000分的惊人佳绩。韩衍隽将来到美国留学以后极有可能也是这个样子。

其次,青少年们可以拿韩衍隽或者侯德榜的那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做榜样,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但是万万不要以“十门功课1000分”或者“十五门功课1500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广大的父母家长们,更不可以拿这样的成绩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或者学生本人不幸拿这个分数当了目标,那就不仅会非常非常地累,而且很有可能一事无成。好成绩是努力学习的自然结果,如果强求,倒有可能反而成为前进的包袱和负担。

总而言之,“清华学神”令人敬佩、值得学习,但请不要苛求他将来一定成为钱学森所说的大师级人物。人生在世,只求竭尽全力、无愧于心即可,成败得失,要尽量置之度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4/7883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