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全会专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 今日说法

宪法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保障

2014年11月15日 14:1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我国宪法通过确认党的领导地位,设置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党的领导基础,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党的领导的宪法保障体制。充分认识这一点,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依法治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现代民主国家和法治国家,也是“政党国家”,即实行以政党制度为基础进行国家权力配置与运作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如此,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只是它们在政党制度的形式与政党的阶级本质上有基本区别。“政党国家”的一个首要特征是政党必须依法成立,有些国家还为此制定了《政党法》。我国政党是依宪法而确认其地位的。宪法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确认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宪法序言的规定一方面赋予了共产党合法地位,另一方面赋予了共产党领导地位。使得党的领导地位被根本大法固定下来,成为一项基本的制度,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普遍约束力得以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党的领导。

二、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方式。宪法虽没有具体条文明确规定党的领导方式,但从宪法条文综合审视,仍可略窥端倪。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权力,这就从侧面界定了党的权力范围,使党的领导不可能是着手于具体事;另一方面,宪法明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党的领导方式有了明确界定。这样一来,党的领导方式就有了总体性的框架,使得党的权力能够实施且以正确的方式行使。

三、宪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构成党的执政基础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主要看党的性质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党的政策是否满足群众的根本需要。我们知道,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的规定反映了包括党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个意志是否真正根源于人民,关键在于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影响了宪法的规定,有的直接上升为宪法条文。人民群众对宪法的认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等于对党的认同程度。宪法切实保障了公民权利,使得公民对宪法普遍认同,从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实现的:一是限制行政权。宪法对行政权的限制有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行政权的行使原则,即法无明文授权不得行使。二是宪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职权范围。行政权有哪些内容一目了然。客观上限制了行政权的恣意扩张。三是宪法强化了对行政权的监督。主要表现为通过赋予民众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此外在国家机构设置上加强监督,如强化人大对行政权的监督。二是维护公民权利。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主要是:通过宣告公民的权利来维护。公民权利有哪些?是否存在公权力行为侵害公民的权利?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前提就是界定公民权利的范围,宪法基于此点之考虑,赋予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这种宣告也利于公民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从而更好地行使好、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其次,从限制公权力的行使来维护,如上面讲的行政权限制;第三,是从权利行使的物质保障来维护。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等事业,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物质基础。第四,通过权利的救济来维护。宪法规定了国家司法制度,为权利救济提供了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5/7885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