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不妨对“马上办”办公室多一点鼓励

2014年11月17日 10:21

 

【基层执政】

【事件介绍】

QQ截图20141117101203

福建平潭成立“马上办”办公室 审批仅需百日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日前成立“马上办”办公室。一个项目前期审批过去往往要跑多个部门,盖一堆公章才能完成。如今只要“马上办”帮你跑,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项目前期审批手续。

平潭已实现全岛封关运作,国家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地。“马上办”的设立,是平潭打造“扁平化、高效率”服务型政府的再次改革,将为开发建设创造更宽松的投资软环境。

据介绍,结合先行先试和开放开发要求,平潭实验区提出改革行政审批模式、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对政府投资项目工作审批实施集中申请、统一受理、综合审批模式,以提高审批效率。

“马上办”如何提速?一个政府投资项目“马上办”受理后,两天内转告相关部门,各部门30天内分别提出审查意见,并办理完成审批事项涉及的现场勘察、公示、论证等法定程序。 “马上办”在汇总相关部门审查意见后,5日内提出统一办理意见,报管委会主任或授权的副主任批准后,作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政府投资项目综合审批决定书》。各部门在时限工作日内出具相关审批证件或法律文书。

这样的综合审批快速、高效,解决了项目审查各部门互为前置以及审批效率低下问题。经测算,综合审批时间从过去的256天压缩到100天左右。

除政府投资项目综合审批外,“马上办”还受理社会重大项目协调审批以及外商投资项目代理审批。对前者实施协调审批,通过“马上办”牵头协调的方式,减少“梗阻”;对后者“马上办”将派出代理专员代办审批。

“马上办”重在落实。为此,实验区督察室、效能办和“马上办”联合对项目办理情况进行督察,每季度通报办理情况,并作为年终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此外,实施“网络技术监控+监督机构督察”的监管模式,让综合审批事务网上流转,形成自动监控。

 

简政不到位,凭啥“马上办”?

前几天,在全国砍掉13万“协调机构”的新闻传遍网络空间各大角落时,就有人指出,如果不从根源着手,各式“奇葩”机构仍会雨后春笋般出现。话音刚落,预测就得到了应验。略有不同的是,貌似“一场雨”都还没有下,“春笋”就长了出来。

其实“马上办”并不新鲜,山东济宁、湖北襄阳等地多年前就成立了类似机构。平潭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要将螃蟹吃到底的决心还是令人“佩服”,毕竟在“大势已去”的周边环境下,没有坚定的决心,很难做到“逆其道而行之”。而这份决心也充满了善意,就是要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从此角度而言,“马上办”无可厚非。

不过,即使有钢铁般的意志,也得明白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而问题就在于此:满腔热血下并不一定都能发现“刀刃”何在。平潭有关部门意识到了“跑多个部门,盖一堆公章才能完成”现象,但对此却没有好好总结分析原因,也不懂借鉴天津滨海新区封存109枚审批公章、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的做法,只知道群众办事很难,于是干脆横下一条心:我来帮你办。

客观地说,公仆们无论是选择亲自跑腿、还是选择封存几枚公章,都能体现“一片真心为人民”,但是前后两种方式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前一种方式从头彻尾都是围绕着“人”在转,“你不好办我来办”,人治思维显露无疑;后一种则是名副其实的源头治理,法治框架里推行简政放权,谁来审批办证都一样,省时又省力。

退一步讲,假如前一种方式在当地确实大受欢迎、取得成功,笔者也不得不说说隐藏着的“幸福的烦恼”。同样的办事流程,同样的公章数量,只不过办事对象换成了人民公仆本身,就可以将“综合审批时间从过去的256天压缩到100天左右”,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意味着还是“同事的面子更大”?是不是因为办事对象手握尚方宝剑所以怠慢不得?如此分明的办事态度,恐怕不是群众想看到的。

为此,只要还是那一套繁琐的审批制度,不管玩出什么新花样,都难避新瓶装旧酒之嫌,“马上办”也就止增笑耳。

面对“马上办”不该“一棍子打死”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此举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褒扬、批评、质疑等等看法充斥着新闻媒体。其实“马上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耳边,山东济宁、湖北襄阳等地多年前就成立了类似机构。依笔者看来,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让群众觉得方便的,对社会有益的,那么成立“马上办”办公室又有何妨?

作为政府部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遵守法定时限、提供优质服务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因此,成立“马上办”办公室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对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更好服务广大群众的的一种有益尝试,是群众反映有关诉求的“绿色通道”,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值得赞许。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立“马上办”办公室能够倒逼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降低行政惰性、提高服务水平,进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服务理念和全新的管理机制,我们不能还没看到实际效果,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一棍子打死”,而应该本着包容的态度,允许地方政府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编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试点。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马上办”的(如不符合法律法规、手续不全等),与其说“马上办”是一种速度,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执行力。从长远看,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改变某些工作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必须依靠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

一个地方的发展,成也作风,败也作风。“马上办”是政府工作平台的延伸,能够把以前各种“办”发挥的功能整合在一块,这对于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工作效率、服务基层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把“马上办”的精神和作风落实在行动中,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称赞。

因此,我们不妨给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多一些鼓励,并让实践的和群众的口碑来检验这一举措是否有实效。

 

“马上办”好办 百姓为何难办

消息一出,公众不乏叫好之声,认为“马上办”的成立可以为老百姓提高办事效率,甚至“成功之后再做推广”。但我们仔细想想,既然一个“马上办”就能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干嘛?

实际上,在这之前,山东曲阜、湖北襄阳等多地也成立过“马上办”,但轰轰烈烈热闹了一阵后就成了过眼云烟。不久前,全国各地一次性砍掉13万余个政府“协调机构”。就在人们还在担心这些“协调机构”清理后会否卷土重来之际,这家“马上办”就又“开张”了。

能够组建一个部门帮百姓办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了解百姓的苦衷,也想解决问题。但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立“马上办”这么一个部门把问题大包大揽过来,而忽视了症结所在。

其实,百姓需要一个“马上办”的背后,是解决掉那“一堆公章”。对于政府来说,一要优化各部门职能与流程,切实简政放权;二要狠抓转变作风,促使所有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便利留给百姓。否则,“马上办”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也许以后为了督促其工作,再出现“肯定马上办”、“这次真的马上办”。这谁又说得好呢?

为平潭将“马上办”落到实处拍手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如今,中央力促转变政府职能、力推改进工作作风,“马上办”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针对,也意味着党政部门在理念宗旨、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上对自身有了更高要求。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都把“改善工作作风,方便群众办事”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党员干部切实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落到实处。

然而,长期以来,然而,由于“作风”与“方便”无法量化,在实践中,某些单位只把它视为顺应时代的口号,人民群众请求办的事存在推辞、拖拉现象……群众跑断脚、说破嘴、事情却办不好的情况比比皆是,“便民服务”成为纸上兵。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做到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真正转变工作作风,尽量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结时限,力争做到“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并且,在让群众办事方便舒服,让群众少跑弯路的同时,要有诚心、有耐心,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发生,要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的“马上办”办公室,对政府投资项目工作审批实施集中申请、统一受理、综合审批模式,以提高审批效率,是平潭打造“扁平化、高效率”服务型政府的再次改革。可以说,是将分散办公为集中地点办公,让群众办事跑多道门变为进一道门、跑多趟变为跑一趟、找多个人变为找一个人,是真正将“马上办”这一宝贵作风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解决了广为群众诟病的“办事难”问题,为群众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时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值得称道。

笔者认为,“马上办”的设立,并不是各职能部门的简单叠加,而是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的距离很短,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效能和态度恰恰在这“微不足道”的距离之间,“马上办”服务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党群、干群众之间的距离。

 

成立“马上办”,就该精简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机构过于臃肿,早已饱受公众诟病,这个办、那个办的来回跑,老百姓前来办理各种业务直呼伤不起,因为审批事项太繁杂,公文旅行总是在路上,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为了提升前来投资客商的信心指数,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前瞻性的眼光,决定用马上就办来打开投资者的心结,于是成立了“马上办”,政府指派专人帮助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从已经取得的实效来看,确实令人亢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马上办”其实并非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最新发明与创造,很久之前就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不过那些基本都是以红头文件形式,提出了各种规定与要求,比如办理某些审批事项必须在几日内办结,不得无故拖延,这种机制虽然很管用,但大都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一长,办事拖拉的老毛病还会卷土重来。这次专门成立“马上办”,意欲与某些陋习长期“作战”,彰显了政府彻底改变形象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上办”的成立,非常得人心、顺民意。

值得忧虑的是,政府机构本来就很臃肿,拖懒散的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无形之中又多出了一个政府部门,让我感觉怪怪的。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一个“马上办”就能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很多问题,那么还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干嘛?为何就不能采取精简与压缩措施呢?笔者为此提出建议,与其成立“马上办”,不如责令所有政府部门马上办,力争做到事不过夜,力戒公文旅行,果真如此,“马上办”办公室就显得是多余的了。实在做不到的话,成立“马上办”也未尝不可,只是其他部门就该大刀阔斧进行精简与压缩,否则还是难以让公众感到满意,即便前期审批手续顺利完成了,中期和后期的其他事项难保不会久拖不决,别怪我对你们那么不信任、不放心,这都是被某些部门作秀式的形式主义给逼出来的。

成立“马上办”打了谁的“脸”?

不过,回过神来仔细想一想,总还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为何要成立“马上办”,成立“马上办”的环境和背景又是什么样的?是说我们的审批程序原本太复杂,本不该有那么多的手续,还是说我们的一些办事部门,存在相互推诿、中梗阻、互为条件等情况,亦或说甚至还有些部存在吃、拿、卡、要?那么,“马上办”的成立究竟打了谁的脸呢?

首先,让简政放权的政策“脸上无光”。简政放权,提出已久,尤其是最近,李克强总理无数次地发声,如何简政,如何放权,想必,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心中自然有数,但却迟迟不肯放下手中的“香饽饽”,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试想,将该简化的程序简化,将该下放的权力下放,省去没有必要的繁文缛节,那这个“马上办”,也不会应运而生。

其次,让合法的“懒政”行为黯然失色。不可否认,每一个事项的办理,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就是说要在多少个工作日之内,要给申请人一个答复。正是因为有这些时间期限的限定,让一些有“懒政”思想的人钻了空子,比如某件事,要求在七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但不是说非要在第七个工作日时才给予答复,而有些人将原本可以一天或者两天就能办结的事情,非要拖到第七天才予以作答。这样做,从法律上或者相关规定上,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其行为固然合法合规,但却是一种“懒政”。想必,“马上办”的成立,定会让这些合法的“懒政”行为吃不消。

再者,鞭策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互为前提的行为。为了推卸责任,非得在其他部门先盖上公章的前提下,自己才肯盖章,这让原来可以同时进行,或者不互为前提的情况下分别进行的审批行为,变得扑塑迷离,让人觉得是在“雾里看花”。

最后,不得不说“马上办”给那些吃拿卡要的行为划上了一个“句号”。企业或者个人去办事,拥有审批“大权”的部门就有了吃拿卡要的前提,有些人意志坚定,不会这样做,而有些人意志不坚定,私欲太旺盛,就避免不了会伸出“咸猪手”。而如今,“马上办”成立了,来办事的是怀揣“尚方宝剑”的公职人员,谁还敢去吃拿卡要。

其实,对于“马上办”的成立,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政府部门都将简政放权的政策“落地生根”,做到恪尽职守、秉公用权、不谋私利,想必,这“马上办”的成立反而会多此一举,成为累赘。

 

【启示与思考】

马上办的成立无可厚非,毕竟亲民便民,兑现了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承诺。它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党的良好形象,可谓一举多得。“马上办”的成立,值得点赞。

但应该反思的是,在之前的工作中是否存在着公职人员吃拿卡要现象?是否存在着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现象?是否存在着效率低下,不履职尽责现象?是否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现象?

政府部门一直提倡简政放权,但权必须为民所谋,切莫成为某些官员谋取利益的利器。若是三步一卡,五步一哨,政府的承诺何以维系,共产党员的形象如何保存?不真心服务群众,不全意贡献社会,这样的官员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政府部门应该严惩这些被“马上办”打脸的官员,规范公职人员行为,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让国家政令畅通,让服务职能奏效。一个“马上办”是亮点,值得肯定,但效果有限。只有所有的公职人员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社会才能呈现出更多的“马上办”,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7/788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