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东:一场基层变革引发的“蝴蝶效应”
2014年11月19日 09:40
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可以引发一场龙卷风,激活一个小小的班组,可以掀起一个企业自下而上的管理革命。当前,这种“抓班组活了全局”的“蝴蝶效应”正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显现。
“企业发展赢在班组。战略的有效落地,执行的有效实施,管理的有效推进,最终都要靠班组来实现。”国网山东电力工会主席杜军始终强调一句话,“班组强则企业强”。
“双引擎”释放
齐抓共管驱动力
“小班组、大工程”。在班组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国网山东电力通过“横向”抓基层单位,“纵向”抓专业部门,纵横结合、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班组建设有效落地。
2014年2月7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天,国网日照供电公司“班组大讲堂”在各班组全面开讲。公司领导则分别深入基层一线班组,督导“班组大讲堂”第一课。总经理刘伟到变电运检室电气试验班,参观了实操培训。
抓班组建设,国网山东电力实行“一把手工程”。公司明确,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是班组建设第一责任人,亲自负责,统筹谋划;全面落实各单位领导班子责任,将班组建设考评纳入公司党委综合评价,与企业工资总额及企业负责人绩效薪金挂钩,并作为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引起了基层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抓住了班组建设的“牛鼻子”。
长期以来,业界形成了班组建设只是班组分内工作的思维定式,致使班组疲于应付日常管理事务,而影响了核心业务水平的提升。2013年9月26日,国网山东电力新的班组建设管理体系全面发布,构建了责任、标准、对标、考评“四大体系”,在为班组减负的同时,层层明确责任,事事明确标准,全面对标提升,量化评价考核,探索出一条班组建设的科学路径。
“今天,班组大讲堂的主题是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菏泽供电公司的班组长张胜军平时给班组员工讲课也不是一次了,可9月12日走上讲台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因为台下听课的还有省公司和7个市公司运检部的领导。当日,像这样的公开课还有两堂,都是班组长担任“讲师”,上级职能部门领导当“学员”。这三堂公开课的策划部门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运检部,作为职能部门,这是他们加强班组建设专业化管理的措施之一。
专业部门是班组建设的真正“主角”。国网山东电力坚持“工会搭台、专业唱戏”的思路,发挥工会的牵头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专业力量,协同提升班组建设管理水平。公司出台《关于加强班组建设专业化管理的意见》和11个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督导调研、申诉约谈、常态运行三个机制,严抓管理决策控制、过程监督指导、主体职责履行“三个到位”。
11月7日,笔者登录国网山东电力班组建设信息系统,一张清晰的柱状图显示着前10个月各个单位运维检修、营销服务、调度运行、支撑保障等四个专业的班组建设工作排名。这些结果来自各专业部室的共同考评。
“我们组织各专业每季度集中研究班组建设工作,严格绩效考评。开展‘地毯式’督导调研和半年检查,全省‘晾晒’各单位、各专业班组建设‘短板’。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班组建设实时在线监控、评价。建立班组对标看板,展示班组核心业务,按季度公布对标排名,促进了班组争先晋位。”国网山东电力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微创新”带来
企业发展大效益
“我们公司预订的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啊?那可是个好东西,我们等着用呢。”10月24日,国网山东电力工会接到来自潍坊供电公司的咨询电话。
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是国网山东电力甄选的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之一。这些成果均为来源于一线班组的小发明、小革新,面向社会招标生产,这标志着国网山东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由原来的“谁创新,谁应用”转换成“我创新,大家用”。
2011年冬,聊城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王胜利接到通知,聊城开发区蒋管屯的一个客户急需用电,雪后的野地又软又滑,五六吨重的绝缘斗臂车寸步难行。这次经历给了王胜利一个启发。对供电企业来说,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是不是可以研制一个不受地形限制的绝缘作业车?
王胜利带着班组成员开始了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的探索。经过研究分析,他们决定制作一个集旋转升降功能于一体的新平台。目标已定,班组成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通过理论计算、材料选择、工具的整体试验,并借助计划停电线路进行一次次现场试验。
2012年10月23日,研制成功的可旋转升降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平台被带到停电现场,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使命。借助该设备,两年内,共带电作业102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预估每年约266万元。去年底,该平台与其它15项成果一起被定为国网山东电力要在全省推广应用的首批职工创新成果。
如何攀上一根20米高的电杆作业?在54年前,这是个难题。当时年仅24岁的淄博供电公司职工张克京,用创新的眼光盯上了这一点。他有空就琢磨,没事就画图,到处找材料,跑到好几里路远的炼钢厂去制作,1960年的秋天,一双铁鞋终于成形了。在此后的54年里,这双被命名的“克京铁鞋”走向全国,一直沿用至今,无可替代。
在张克京退休前工作过的临淄客户服务室,现在有一个“葛旺泉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5月,由淄博供电公司临淄客户服务分中心的18名技术创新骨干和一线业务能手组成。它的带头人葛旺泉创出了“六步”创新法。工作室传承了张克京的创新精神,成立两年多来,成员们的创新思路和手段一步步“跑”了起来,不断用新办法解决工作服务中的具体问题。
倡导班组创新,国网山东电力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工作室示范点考评细则》、《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推进创新工作室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轨道。
截至目前,国网山东电力共有创新工作室273个,涌现出以“工人专家”夏晓宾、国网职工技术创新带头人高森、“红石榴”QC小组等一大批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
“金种子”点亮
职工成长成才梦
“过去上台讲话,手哆嗦。现在,我都敢抢答了。”11月13日,在国网山东电力“金种子”优秀班组长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平原县供电公司的学员黄廷平说。
从6月8日起至11月中旬,国网山东电力计划举办6期“金种子”优秀班组长培训班,培训学员480名。其中,两期培训班面向市级供电企业,4期面向县供电企业。为此,国网山东电力开发了优秀班组长胜任模型。他们发现,一个优秀的班组长应该既擅长“带兵”,又精于“教练”,针对这一特点,他们精心开发设计了相关培训课程。
为了让培训和班组工作紧密结合,国网山东电力在培训时让学员做到“两个带来”。“就是带着班组建设中的问题和本单位的经验来。我带来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管理中老员工的积极性’,经验是‘如何提高装表接电的效率’。”第一期市公司“金种子”优秀班组长培训班学员刘立阳说。
对于学员带来的问题,培训班讲师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员分成小组进行研讨,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带来的问题解决了,还学会了班组建设的‘降龙十八掌’。可以说,我们学到的是活方法,而不是死知识。”刘立阳说。
来自国网烟台供电公司的学员周星男已经从培训班结业4个多月了,对培训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他们40名学员被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都有不同颜色的队服、名称和口号。周星男被分到第2组,小组名称叫“雷霆军团”。她说,以前,培训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记。这次培训,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团队学习、共同解决配合。还于与其他小组上演“对抗赛”,周星男感觉“很新鲜、很有趣,效果很好”。
“我们把教练能力作为‘金种子’优秀班组长培训班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了让学员回到本单位之后积极推动‘班组大讲堂’活动,用好这个培训载体。”国网山东电力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林以东说。
据介绍,“班组大讲堂”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在班组建设中形成的典型做法,共分为三种类型:作业现场大讲堂、事故分析大讲堂和技术培训大讲堂。目前,“班组大讲堂”做法已经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开,目的是让班组职工“人人上讲台,个个当专家”。省公司在内部网站上开辟了“班组大讲堂视频展播”栏目,从基层单位提交的讲课视频资料中优中选优,在网上发布、展播,公司职工登录网站都可以在线收看。目前,上传的课程已经有85种,其中《安装500千伏线路四分裂导线间隔棒作业现场大讲堂》,点击量已经超过2.7万人次。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9/789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