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对于“985 211”工程争议应理性看待
2014年11月19日 10:03
【关注教育】
【事件介绍】
211、985不公平现象引发不满 教育部否认将废除
11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并指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13日晚,教育部正式给出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起因
为何突传废除之说?
中南大学校长透出风声
近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的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重要性,并称“现在国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ESI指的是“基础科学指数数据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
张尧学的讲话一经报道,立即引发民众对“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的极大关注。
回应
官方有和说法?
不存在废除两工程情况
教育部13日晚回应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教育部的官方回应,推翻了坊间的猜测。
背景
两工程为何备受关注?
不公平现象引发不满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即“985工程”。
我国高校经费有一半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目前985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学校自筹等。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项目管理费等。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则采用国家、部门、地方、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
国家对985和211高校不但在政策、经费上有很多倾斜,毕业生找工作也更容易。近几年,这些不公平持续发酵,造成普通高校和学生的诸多不满。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稳定,将不再新设学校。正是从这一年起,两个工程没再扩大规模。
针对很多用人单位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教育部专门发通知规定: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专家说法
两工程既有问题也有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雷庆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虽有改进空间,但这两个工程确实给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帮助。
雷庆介绍,公立高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划拨的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其中专项经费需经学校申请、审批、中期检查、结束验收等程序,存在管得过死、运作程序复杂、成本较高以及一些学校跑项目等问题。所以,国家正在逐步减少专项经费比例,增加日常经费比例。
雷庆表示,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还需优化,但985和211工程贡献很大,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开始迈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这种集中财力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尽快提高办学水平的做法值得肯定,目前,德国、日本等国也在效仿这种做法。
雷庆认为,现在办大学也要差别化、多样化。对于未来“把ESI作为考核大学配绩效唯一标准”的传言,他认为可能性不大,“ESI是衡量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意义更大,而大部分大学不应以发论文为主要目标,因此不能用一个指标衡量所有的大学”。
两项工程没完全实现目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通过国家财政拨款的“工程”来支持高校办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取消985、211工程,可以使公立学校回归公平,尤其从政府经费拨款角度。
储朝晖说,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目的是以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方式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目前时间已到,还是没能完全实现最初目的,说明当初的设想存在一定问题。对于此前“取消两项工程”的风声,储朝晖认为至少说明校长们曾讨论过这一问题。他表示,教育部晚间的回应提到“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等内容,就是对过去政策的调整。
我们是否还需要“985”“211”?
近日,中南大学校长透露教育部将取消“211”“985”工程建设。这一消息后虽被教育部否认,但引发了全社会对“211”“985”工程的再次关注。
现状
“211”“985”成为高校“贫富分水岭”
旨在为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而设的“211”“985”工程,是在近20年前以行政计划手段配置教育资源的结果。
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 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
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然而,各高校对“211”“985”的争夺却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就业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在不少“211”高校之上,但却不是一所“211”高校。其原校长徐真华告诉记者:“我们从未申报过‘211’,因为我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时,‘211’入围要么是部属院校,要么各省只能推荐一所省属院校,我们既不是部属,也没进入省里重点培养的视野,先天没有机会。”
内幕
评选强调“平衡”和“经济实力”
表面上,“211”评审主要指标有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师资、研究生规模等,实际上却受很多与“办学水平”无关的因素影响,如经济实力,学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维中的平衡主义、贪大求全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争“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其他经济实力相对弱的省市,“211”评选就受到影响。比如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进了“211”,仅有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没进,原因却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储朝晖还介绍,由于是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所以申报评审过程又同时存在很强的“平衡思想”——— 哪一个行业有了“211”重点学科,其他行业也得有;某一个地区有了“211”,就要考虑其他地区,“并不完全按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也拿到了‘211’。”
为了能上马“211”,符合各项指标,不少高校是采取了“运动式”突击战: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
据一些当年评“211”的在校生回忆,“那时候学校要评‘211’,到处是美化工程,一些从来没有的专业突然冒出来,学生老师甚至没几个,我们学生会干部都被拉去搞各种‘接待’”。
“恶性竞争”手段也相当普遍。储朝晖说,有一些学校为了评上“985”“211”,从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师资。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整个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
疑问
我们是否还需要“985”“211”?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985”“211”的产生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专家同时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太完全适应,并且容易引发一些弄虚作假、教育“懒政”等“副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较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争抢经费、加剧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围”参评资格,也需要“跑部钱进”拿项目。广东省政府督学钟院生说,由于专项资金不是采取公开竞争的分配方式,更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专家依据上报材料评审,封闭运行,有寻租空间,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设了“资金办”,“跑部进京”争经费。跑到了的学校钱越来越多,其它学校则钱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加剧分化。
另外,由于有“985”“211”的存在,导致一些招聘单位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导致很多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教育专家指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发展已经远非当年的“弱、小、散、少”的状况,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马奔腾。因此,有比较浓重的行政干预色彩的“985”“211”,在现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负能量”。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来如何更契合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调整和改革,不至于沦为“沉睡的规定”,值得人们期待。
名词解释
“211工程”、“985工程”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前者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目前总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后者是在“211”范围内进一步甄选世界一流大学,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985 211"争议的背后是高校改革之问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郑天虹 袁汝婷)在近日引发的“211”“985”高校的争议中,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
应该看到,每个国家高等教育都需要有一批世界名校作为代表和支撑,逐渐强大的中国尤需如此。“985”“211”的产生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起到过积极作用。
现在人们质疑的,其实是近20年前的一个行政决策,在现今的实际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的等级,强化了高校领导政治级别等行政化色彩,并产生就业歧视、择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导向。
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985”“211”工程这种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原来一些很强势的学校专业学科,不少被削弱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因为它更多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来左右,而不是依照学术的自然发展和分层。这样一来,高校就更加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依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高水平学术的追求。
在“211”“985”工程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体系内还是国家主导科研设置,在高校内部具体实施,与产业、社会、经济大部门横向联系不够,与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已不相符合,改革早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国际上也对大学进行分级,但分级依据是高校分层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市场自然会形成社会认同和专业认可,然后自然分层。而行政手段划分很难照顾到专业层面,经常出现“拉郎配”的现象,是发展机制的误导,一旦延续,会给高校发展埋下很多暗礁。
因此,我们需要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还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比如,可以尝试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结合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实际办学水平(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制定高校拨款预算,并进行有效监督。
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
总之,从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改革命题出发,曾经一度作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举措的“211”“985”工程,应该走出历史的负担,转变思路、再举改革,应对好公众的高校改革之问。
【启示与思考】
近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的科技工作会议发表言论称“现在国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此言论一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民众关于“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的热烈讨论。
事实上,关于这两项工程存废的矛盾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目的是以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方式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两项工程在实施以后,确实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然而,然而国家对985和211高校不但在政策、经费上有很多倾斜,就连毕业生找工作也更容易,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近几年,这些不公平因素持续发酵,造成了普通高校和学生的诸多不满。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211工程”和“985工程”在设立之初是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还需优化,但985和211工程贡献很大,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开始迈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这种集中财力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尽快提高办学水平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目前,德国、日本等国也在效仿这种做法。
究其根源,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反对的声音,是一些高校和企业对这两项工程的误读。一方面,“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让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的办学水平先提升起来,进而通过这些高校“先进带后进”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一些普通高校将其误读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并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将这两项工程视作了学校的“评定标准”,由此引发了“以工程论英雄”的错误思想。
任何一项完善的政策都有其发展的过程,虽然当前“985工程”和“211工程”确实引发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不应因这些瑕疵就无视了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只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信在两大工程的引领下我国的高校教育水平会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9/789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