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遏制“小官巨腐”现象需扎紧防范篱笆
2014年11月19日 15:02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河北一官员家中搜出上亿现金 黄金37公斤
今年以来,河北省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办案力度,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截至10月底共立案14808件,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238人。一批“小官巨腐”案件也被查处。其中,某市一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的官员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房产手续68套,贪腐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据河北省纪检机关通报,今年以来,河北省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发改委原主任刘学库,河北省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委原常务副秘书长梁树林,河北省人大城乡建设和环境资源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张连德,大名县委原书记边飞(副厅级)等干部因涉嫌违纪违法问题被调查。
在加大查办大案要案力度的同时,河北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官巨腐”案件。这些案件中,有的市车管所数十人大肆受贿数千万元,有的市交警支队长受贿超千万元,有的市人社局干部监管不力致使医保基金被骗取近2000万元,有的县国土资源局原局长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总额近千万元,甚至有村干部利用协助征地时机受贿百万元。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
河北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警钟长鸣,从案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切实把“两个责任”抓在手上,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定力,加大对土地、城建、国企经营和国资监管等方面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强化对腐败多发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家藏上亿现金,“水老虎”是如何养成的?
这样的巨腐个案,至少可以说明导致供水企业动辄“亏损”的供水成本里,也许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腐败成本。
几个月前,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时,家中发现2亿现金,执法人员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当场烧坏了4台。彼时,“烧坏4台点钞机”的惊人贪腐,曾引得舆论一片哗然。如今,河北秦皇岛市的一个科级“小官”,家中竟然也搜出上亿现金,此外黄金更以公斤论、房产以栋数论,其贪腐之巨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随着反腐机关“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深入推进,各种“小官巨腐”、“村官巨贪”现象层出不穷,让人一次次见证着所谓“扑面的苍蝇”,也可以吸吮民脂民膏到何种程度。但是,“苍蝇”居然已经“肥硕”如斯,还是超乎想象。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只是一个科级岗位,何以能有如此大的腐败空间,喂出这么大一只硕鼠?
可以想见,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级岗位,想要贪污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和68套房子,绝非易事。那么,人们不得不猜想:在供水公司“当官”该是一个怎样的肥差?
近些年来,很多地方的水价都经历了频繁上涨,以至于走出了一条“涨价—盈利—亏损—涨价”的怪异曲线,每次涨价后,总还要甩下一句话—“水价上涨的空间仍很大”。对此,舆论曾经强烈质疑其合理性。因为,虽然水价上涨总是打着“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保护水资源”之类的旗号,可实际上,有的也许只是拓宽了某些人的贪腐空间而已。
如今,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这只巨腐“水老虎”的现身,不啻为给“水价上涨富了谁”提供了一种答案。也许这样的巨腐个案,不足以证明供水企业的普遍暴利与普遍贪腐,但至少可以说明导致供水企业动辄“亏损”的供水成本里,也许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腐败成本。某种意义上,巨腐“水老虎”所贪污的那些钱,也许正来自“不涨白不涨”之后的“不贪白不贪”。
那么,在整个的供水系统里,这样的巨腐“水老虎”会仅仅只是个案吗?水价频繁上涨,究竟喂出了多少像马超群那样的“水老虎”?
科级官员家藏上亿现金,别迷信高薪养廉
前不久有媒体披露,国家发改委原煤炭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2亿元,曾经让人很是惊愕、纠结了一阵子,谁想到此等情节并非独一无二,又一个“亿元现金级”巨贪曝光于阳光之下,两相比肩简直毫不逊色,叫人如何不无比咋舌。真可谓亿元现金堆积起来有多高,反衬出贪腐的深渊有多深,极其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做欲壑难填、贪得无厌。
两个家藏亿元贪官被揪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所谓“高薪养廉”的论调颇有市场,无非就是说让官员高收入,他们就可能不会动贪污受贿的腐败念头了。而反观现实,显然未必是那么回事。两个贪官“不谋而合”,家中现金十足的“堆积如山”了,何以依旧不肯收手?
此前查处的贪官中,涉案金额不乏动辄数百万、数千万乃至过亿者,也不乏平时生活俭朴、枕着钞票偷着乐,或者每天翻出存折自我陶醉虚荣心者,说到底是被不受遏制的欲望严重扭曲了金钱观、权力观和人生观,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心灵扭曲。多高的薪水才能让这类官员止住无底洞似的贪欲?
因此,迷信高薪养廉并不靠谱,在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端正执政理念、强化宗旨意识的同时,健全制度、法规管住权力,强化监督和约束,保持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势,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才是确保官员廉洁、官场清廉的根本所在。
“小官巨腐”何止分了权力的一杯羹?
从前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查出现金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到这位科级干部家中搜出1.2亿元,如果设一个“腐败官员家中搜出赃款排行榜”的话,那么二者基本上可以排在前三了。我等平民可能不知,这上亿元的现金是如何藏在官员家中的,但基本上还是能够想象这样的官员贪腐程度之深可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笔者注意到,整改大会上的通报用了这样的陈词:秦皇岛市某科级干部。对待这样的官员,通报何须如此含蓄?也许,这样陈词的用意在刻意回避什么。一个小小的科级干部居然家里藏了1.2亿元现金,加上37公斤黄金以及68套房产手续,某些官员脸上可能无光?又或许这“小官巨腐”着实给了监管部门一个大嘴巴子。
很难想象,这个科级干部究竟使用了何种“通天神技”,家里居然可以有高达亿计的现金,且黄金以几十公斤而论,房产以几十套而算?科级干部,怎会有如此之大的权力?其背后还有什么大贪官在参合吗?官员贪污,无非是手中的权力使然。寻租也好,索贿也罢,亦或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利,其根本还是离不开权力二字。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则能使磨推鬼。官员一旦管不住手里的权力,那么腐败的因子就会放肆地滋长,权钱交易等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官员的级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决定了其权力的大小的。然而,也不能忽视这么一句古话:县官不如现管。央视经济半小时曾给出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开“村官”违纪违法案件171起。其中,涉案金额超过千万的案件有12起,涉案总金额高达22亿。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小官巨腐”看似不可思议,但如果掌握实权的小官一旦走上了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道路,那么其贪腐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省部级高官的。
小官之所以也能够巨贪,除了其贪腐欲望与手中的实权外,外部监管的不健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再小的权力,也能够通过交易与金钱利益发生关系。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告诫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官小,权小,可一旦与官员无穷的贪欲结合起来,就不仅仅是“恶小”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可见在官场生态中,那些贪得无厌的“小刺喽”也是可以“翻江倒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腐败来的。
“小官巨腐”,因其级别职务较低,所以可能造成的伤害更与最底层的群众利益直接相关联,一定程度上也是最可恨的。那些瓜分安置房的村官、贪污侵占救灾款的支部书记、截留挪用扶贫款的基层干部,官位何其小,可贪腐程度何其深也?他们不仅仅是寄生在权力之剑上的一堆蛀虫,更是随时准备着要分权力的一杯羹,借以把自己喂肥。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样的“小官巨腐”又何止是分了权力的一杯羹?
【启示与思考】
要治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官巨腐病,首先需要一场法治“震撼教育”,挫挫“矿老虎”“水老虎”“电老虎”们的威风。要严格执法打掉一批依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规则发家的贪官。“电老虎”杨树森的丑行被曝光后,迅速被撤职、行政拘留,就是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典型。中央巡视组对四川省的反馈指出,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国有企业转制、矿产水电土地资源出让、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教育、卫生、政法、交通、国土资源等部门腐败案件高发频发,“靠山吃山”现象突出。这证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象已经引起纪检部门高度重视。
长远之计,则在于明确官员手中的权力与责任,加强监督,用制度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必须斩断那些掌握垄断资源的官员不断扩张的权欲以及伸出的贪婪之手,让权力在法规底线上运行。在他们头上悬起一把法治利剑,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约束。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地方官员来说,应该依靠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去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手中的权力异化成为敛财的法宝。
“小官巨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涉及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更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对于“小官巨腐”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高度重视,必须针对已经发生的“小官巨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强有力的措施,堵死“小官巨腐”之路,扎紧防范“小官巨腐”篱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19/7891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