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别让“拎重估红包”成贪腐“绝活”
2014年11月20日 10:44
【反腐倡廉】
【事件介绍】
广东财政厅原副厅长家财7000多万:掂量红包便知大小
11月13日,中纪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了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案件详情。其多次收受贿赂,通过非法倒卖土地获取暴利,形成触目惊心的“家族式腐败”,家庭财产高达7000多万。久贪成“精”,到后来,危金峰甚至练就了通过拎重来估测红包金额的“本领”。对于别人送的达不到心中标准“重量”的红包,危金峰甚至会厚颜无耻地当面呵斥。
1997年开始腐化边贪边获提拔
2012年6月18日下午,危金峰被省纪委带走了,一同接受调查的还包括其岳母、妻子及妻妹。
经查,危金峰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赂,通过非法倒卖土地获取暴利。其家庭财产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收受他人贿赂和非法获利3000多万元,另有4000多万元无法说明来源。2012年10月,危金峰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司法机关。
危金峰农家子弟出身,1997年,时年35岁调任省财政厅农业处主任科员。虽然官不大,但危金峰却大肆利用职务之便和职务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和好处费。
一天,危金峰打电话告诉顺德华通户外家具有限公司经理杨某,有车辆入牌指标,需要17万元,问杨某要不要。杨某表示需要。之后,杨某花了30多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宝马[微博]车。危金峰见杨某买车后,又挟车要价,说要25万元才能办理车牌,杨某只好同意。很快,危金峰利用自己的关系取得上牌批文,杨某用塑料袋装了25万元送给了危金峰。
久贪成“精”可拎重估测红包
2008年某企业计划上市,为拉拢危金峰,该企业老板许以原始股。危金峰直截了当说:“如果上市成功了,假如说是20万股的话,大概市值400多万啊,这么多钱,你怎么送啊?”该老板心领神会。很快,就按危金峰的要求将30万股原始股登记在危金峰的岳母名下。
危金峰不仅索贿受贿,对红包也来者不拒。据他交代,在其任财政厅副处长以后,春节等节日期间收受有关市县领导干部和财政系统人员送的红包共数百万元,仅2012年春节前后,就收受27人次所送礼金70余万。
久贪成“精”,到后来,危金峰甚至练就了通过拎重来估测红包金额的“本领”。2012年春节期间,危金峰到平远县工业园参观一稀土公司,并说会支持公司的发展,在危金峰离开时,该企业老板将一个装有30万元现金的书包放在危金峰的车上,危金峰拎一拎重量,关上车门满意地说:“放心,全力支持你们公司的发展。”而对于别人送的达不到心中标准“重量”的红包,危金峰甚至会厚颜无耻地当面呵斥。
2012年5月,危金峰打电话向某县的财政局长索取20万元,并要求当天送到,由于地处偏远,该局长立即找某企业老板筹集资金,赶当天最后一班飞机准时将钱款送到危金峰手里。
审批财政资金收20%至50%“好处费”
危金峰伙同不法商人对财政资金进行肆意瓜分,并且按照拨付的款项收取20%至50%不等的“好处费”。他大肆敛财的高峰期是在担任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处长至财政厅副厅长期间。这一时期,危金峰手握财政资金审批大权,财政项目资金成为其手中的“唐僧肉”。
危金峰帮助某建材公司获得财政扶持资金共900多万元,居然向该公司老板索要“好处费”300多万元,索贿受贿胆气之壮令人咋舌。2008年,危金峰帮助某工业电器公司获得扶持资金100万元,事后,危以去新疆为由向该公司索要了50万元。
危金峰与企业老板合谋瓜分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必须申报企业所在地财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加上当地财政部门意见,才能上报省财政厅审批。
于是,危金峰伙同有关市、县财政系统和受惠企业上下勾结,以虚假材料骗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打造”了一条以财政资金审批权为核心的腐败链条———有关市、县财政局人员帮助企业向省财政厅提交申报材料,经由掌握审批权的危金峰帮助并顺利获得财政资金。市县财政局人员从企业收受“好处费”,再从中拿出部分送给危金峰。
正是通过这种“上下勾结”共同作案,某电子厂等三家企业通过某市财政局副局长陈某申报项目,共获取省级财政资金510万元,这三家企业送给陈某好处费93万元,陈某则从中拿出数十万元以现金或高档礼物形式送给危金峰。
特点
家族式腐败令人惊妻子“操盘”岳母接赃
在危金峰腐败案中,家族式腐败是一个显著特点。
危的妻子、岳母、兄弟、妻妹等近亲属全部涉案,打造了一个以危金峰为轴心,以其妻为“操盘手”,以不法商人为对象,以其岳母、哥哥等为赃款接收者的腐败“网络”。
比如,危金峰向某建材公司老板陈某某索要3笔“好处费”,第一笔60万元现金是其妻子到约定地点与陈某某见面取钱;第二笔现金60万元是其妻妹的前夫到约定地点与陈某某交接;第三笔200万元现金因数额巨大,危金峰委托另一个妻妹假借出租铺位名义,收受陈某某以公司名义转入的款项。
危金峰贪腐案整个家族起到了推波助澜、出谋划策的作用,其妻更是“操盘指挥”、“亲力亲为”。某公司送的30万股原始股,危金峰妻子以自己母亲名义收受,并亲自经手办理。为了方便收赃、转赃,其妻甚至把身边的朋友当作丈夫受贿或转移财产掩人耳目的一个工具,利用朋友的身份证开户存钱,再通过其他方式转移赃款。到后来为了消除犯罪痕迹,其妻编造各种谎言,骗取开户人到银行销户。
听闻纪委摸排调查的风声,危金峰整个家族忙于销毁证据,伪造相关收据,进行串供,同时威胁相关涉案人员不要乱说话,否则对其不利。其妻还利用自己的公职身份和人脉关系,四处为丈夫刺探“情报”。
“掂红包估金额”绝技是怎样练成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官场代有贪官出。对于练就“通过拎重来估测红包金额”的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来讲,媒体用“久贪成精”来形容他,确实恰如其分。面对利益勾连者送上的红包,随手一掂量,数额多少即了然于心。红包内涵丰厚、符合己意者,对于别人当然是“全力支持”;红包内涵太单薄,则面色阴沉,甚至还会呵斥对方,至于送红包者想要的“支持”,只好免谈了。吾侪井蛙之辈,没见过啥世面,眼见做贪官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在无法不发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喟叹。
“掂量红包估测金额”无疑是危金峰在长期的官场贪墨生涯中锻炼出来的一项绝技。加诸其头上的这项绝技“光环”,无疑是以其所掌握的配置社会稀缺资源的公权力为基石的。对于作为财政厅副厅长的危金峰而言,不论是企业主动送上的“孝敬”,还是他主动索取的“红包”,各种形形色色的招租寻租等利益勾连,无疑都是来源于他手中掌握的财政资金审批权等权力。将这种配置社会稀缺资源的公权力从危金峰身上剥离掉,他什么都不是。
危金峰“拎重估测红包金额”的绝技,是其官场贪墨生涯中的“亮点”。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练就这项绝技,显然要花费不少的努力。可这名财政厅副厅长不然,在长期的贪墨实践中,顺手捎带着就锻炼出了绝技。这得收多少红包才能练就这项“绝技”啊——相信不少民众会如此感喟。贪官的这种“绝技”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惊诧的是这种怪现象何以会产生,以及其背后的生存土壤。正如从某官员家中搜出的钱款烧坏几台点钞机引发的民间感喟一样,人们对“特色贪官”的五味杂陈,或许正是民众朴素情感对官场吏治的直接观照。
官员贪腐数额的屡创新高,贪墨手段的花样翻新,以及贪官底色的厚颜无耻,无疑都是“掂红包估数额”“烧坏几台点钞机”等贪墨细节的深层映射。贪官呈现在贪墨表层的“小插曲”,无疑是贪墨现象的冰山之一角。正如“科级官员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房产手续68套”所引起的“原来科级官员也能这么贪”之喟叹一样,冰山一角的令人惊骇,恰恰映射出水面下的混沌蒙昧。家族式贪腐、塌方式腐败,无疑是权力结构配置不合理、权力运行欠透明以及权力制约与监督疲软乏力结下的恶果。“边腐败边升官”背后的嘲讽,对社会稀缺资源的强力垄断,潘多拉的盒子表面上看起来锦绣无边,一旦打开之后,说不定会释放出怎样令人惊骇的异形。每当贪官贪腐事迹被媒体披露,人们总是调侃这是“官员公开财产”的另一种方式。谁能告诉我这是在暗示什么。
其实,官员“掂红包估金额”的绝技不令人惊诧,贪腐钱款烧坏多少台点钞机也不令人惊诧,“受贿300万后嫌少再次索贿500万”的肆无忌惮也不令人惊诧,而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官员贪墨事迹一次次刷新,以及这种行为所生长的土壤,才更令人惊诧。
“拎重估钱”副厅长为何敢“劫”财政?
危金峰的严重违纪,诠释了现代版的“监守自盗”,更令人发指的是标题中那句“红包不达标当面呵斥”,违法违纪竟然“底气”十足,其漠视法纪的狂妄心态可见一斑。危金峰作为广东省财政厅的副厅长,本该恪尽职守,为国家和人民把好“财政关”,却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巨额贿赂,贪欲的膨胀最终毁灭了他。
精神堕落,让他变了样。危金峰本是农民子弟出身,仕途也一帆风顺,但是管钱的“肥差”腐蚀了他的信仰,正如危自己在忏悔录中说的“权力让我忘乎所以”。危金峰慢慢萌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思想,精神堕落,让他由干部退化成了一只“硕鼠”。
环境影响,让他红了眼。危金峰自己供述“当看到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谋私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千万、亿万富翁,自己也坐不住了,跃跃欲试”。可以说,环境造就人,腐败往往是群发的,而且是有连锁反应的,危金峰所看到的乱象,更要我们党和政府坚定反腐的决心!反腐是一场持久战,要把蛀虫全部清扫出去。
缺乏监管,让他肥了胆。“专项资金分配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权力过度集中为设租、寻租提供了温床。”正是缺乏制度上有效的监管,让危金峰伸手一次又一次却没人发觉,这膨胀了他的侥幸心理。试想,如果财政审批能够破除“一把手”、“一言堂”的陈规陋习,让每一笔进出账目都能在阳光下运行,那类似危金峰的这种悲剧将不再会发生。
家族涉案,危金峰自认为躲入幕后操作,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妄图以这种隐蔽的方式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俗话说“纸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家族集体涉案,被“贪”字冲昏了头脑,等待他们的结果只能是“一锅端”。
“管钱的”为何变成了“抢钱的”
“老鼠看粮仓——越看越少”,危金峰本来是“管钱的”,却变成了“抢钱的”,如此监守自盗,财政资金自然被其揣进自家口袋。他把国库的钱看作自家的钱,伙同不法商人对财政资金进行肆意瓜分,并且按照拨付的款项收取20%至50%不等的“好处费”,让这样的硕鼠管理粮仓,不仅自盗还吃里爬外,实是纳税人的巨大悲哀。
“管钱的”为何变成了“抢钱的”?这首先与危金峰贪婪成性有关。2012年春节,危金峰到某家企业考察时暗示,会特别关照企业发展,该企业老板将一个装有30万元现金的书包放在他车上,危金峰拎一拎重量,满意而去。而如果别人送的红包达不到标准“重量”,危金峰甚至会当面呵斥。如此寡廉鲜耻、丧心病狂,在贪官中恐怕也属罕见。
此外,还应追问危金峰为何有机会“抢钱”。东窗事发前,他曾在一篇论文中直陈:“专项资金分配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权力过度集中为设租、寻租提供了温床。”反讽的是,危金峰发现了漏洞却并不想堵住漏洞,而是利用漏洞大肆贪腐。财政部门掌握着大量资金,行使“收、支、监、管”的权力,这使得财政部门中许多工作人员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往往都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不加大对财政人员的监管,就很容易出现“灯下黑”,形成“批出来”的腐败。
像危金峰这样“一边喊反腐,一边搞贪腐”的官员,现实中并非个别。应该承认,世上不存在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制度,再严密的制度也总有漏洞可钻,贪官无不深知制度的漏洞在哪里,相对于体制内的一般人或者体制外的人,贪官最能懂得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制度漏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敢于贪腐并始终贪得无厌,全然不知收敛。
不少官员落马之后,都学会了进行“制度性反思”。如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纪委立案审查的时候,写出了如何完善制度反腐的建议材料,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批权应当大量下放到市场,从源头上解决政府不该管的一些事,形成系列化的而不是单独下放审批权的制度,来防止以权谋私。刘铁男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他的建议也颇有说服力,问题在于如果刘铁男们不落马,或者落马了不愿意陈述制度性漏洞,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因此,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更需监督、制约权力,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只有全面落实这些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才能有效防止“管钱的”变成“抢钱的”,并对其他类型腐败形成强力有的遏制。
【启示与思考】
原本只是寻常的案件通报,却因其中一个无比传神的细节描写,而引发广泛热议。落马官员危金峰,一手“拎重估金”的好功夫,难免又沦为网友唏嘘调侃的对象。实在难以想象,所谓行贿受贿,竟可以这般直白露骨,又这般奥妙无穷。当贪腐成为某些人的生活常态,其耻感与恐惧想必早已消失殆尽,所剩下的只有久贪成“精”的无畏和狡黠。试想,“收钱”都能收出技术含量,那一幕幕场景,何其荒唐。
在坊间公众看来,“拎重估红包”的贪腐“绝活”,自然不是个个蠹虫都能轻松练就和掌握。所以,只有像危金峰那样,曾经作为一省之内“管钱的”的财政厅副厅长,才具备“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学技基本条件。事实上,他的这手“绝活”,确也不是天生异秉、一蹴而就;据其交待,“在财政厅当副处长时,基层单位有时会送一点茶水费、红包,当时还会拒绝;当处长时开始有人送一万两万元的红包、好处费时心中还非常害怕。后来就渐渐有了无所谓的思想,收受几十万元的好处费也脸不红心不跳了……”可见,官职级级提升的同时,防腐拒变的自律却背道而驰,才是其久贪成“精”的关键缘由。
“拎重估红包”别当“绝活”看透过这个巨蠹的蜕化过程,不难发现他有“能练”的场子和舞台:一家被危金峰索取了几百万“好处费”的某建材公司,近年通过危的帮助,从该处取得的好处就有“省级财政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种名目,总额超千万元;此外还有“敢练”的环境和条件:当前公共财政领域制度还不十分健全、监管还比较薄弱,财政部门掌握着大量资金,行使“收、支、监、管”的权力,若无强有力的监管约束,就很容易出现“灯下黑”,形成“批出来”的腐败。
归根到底,贪婪者的“玩火自焚”莫有例外,真正值得警醒且应迅速补牢的短板则是,就公共财政领域的管理来说,其审批、使用、监督等等的各个流程,须得管牢管严、守紧关口,而不能依然“痴迷权力”、大把大揽。否则的话,“拎重估红包”就根本不是什么难学难练的“绝活”,去了一个“危副厅长”,一些地方未必不会有类似的“后继者”,一旦机会来临,照样能玩得肆无忌惮,甚至是“出神入化”。
“绝活”是果,“独权”是因。要是权力的使用,再遇上监督的松懈或虚设,恐怕是什么样的“绝景”,都有可能被胆大妄为者屡屡“创造”和“奉献”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0/7892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