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不应让“明知被骗仍汇54万”成民生痛点
2014年11月21日 14:52
【关注民生】
【事件介绍】
男子明知被骗仍汇54万 称想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
11月11日早上7点,随着火车慢慢靠近宁波火车站,一个由25岁初中毕业的陈某掌控的17人诈骗团伙终于破灭。
此时,躺在潘火家里床上的老刘很是激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警方终于给他报了一箭之仇,只是这代价有点肉痛,足足54万元。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被骗走7万元的时候,老刘已经意识对方有问题了。可他选择继续被骗,原因是: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
4个月时间他跑了14趟银行
汇给骗子54万多元
11日一早,还没等民警上班,穿戴整齐的老刘便来到潘火派出所。
他脸上洋溢着微笑,还有一丝得意。若不知情,很难看出他之前被骗去了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
41岁的老刘是江西人,来宁波闯荡有些年头了,在工地做工程,攒下了一些身家。
时间回到今年的4月25日,对于老刘来说,这一天将会铭记一生。
这天,老刘在网上花了1760元买了一款名为“血钻野燕麦”的男性保健品。为了确保品质,老刘选择了货到付款。
没过两天老刘收到货,还连续吃了3天。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对方自称金主任,说老刘必须再买其他配药,才会有疗效。
老刘信以为真了,汇去了5500元。
接下来,他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接电话中。
给老刘打电话的人,分别有:主治医生金主任,医生的老师欧总监,医院的毛院长、刘科长,广东315消费协会徐女士、杨财务,某某公司的陈经理等等。
打电话的内容,依次是:先是推销保健品的配药,然后是清除抗体素的药,接着有人告诉他说推销这两种药的人是骗子,他们卖的才是真药,于是上述买药过程再来一遍;接下来是消协出面说会退还药费,但要先交税;交了税,再交建档费,建了档案再升级会员卡,升完会员卡又交税,交了税再激活会员卡,然后还要买保险;买完保险,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老刘跟一个某某公司的员工内外勾结,要他交罚款,还要汇自保金;汇完自保金,又轮到升级会员卡了,升级好会员卡,还要再缴税。
老刘这4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马不停蹄地跑银行,给对方汇钱。
到8月中旬,老刘前前后后一共向对方汇了14笔,共计544874元。这其中少则4700元,多则90000元。
最终,汇完最后一笔钱,对方没动静了。他也醒悟了,8月23日向潘火派出所报警。
骗子能用的骗局理由都用光了
老刘居然还在乖乖上当
接到老刘报警后,民警立即展开调查。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11月6日,这伙骗子在广西南宁被抓了,带头“大哥”是一个25岁的广州人陈某。
陈某交代,他的手下一共有16人,分为3个组,各自为政。他负责会教他们如何打电话,甚至写成“范本”,让手下照着念。
每次,他从网上买来买保健品客户的信息,分发给各组,以“回访”为名电话联系客户。
如果对方说效果好,他们就继续推销其他高价药;要是客户不满意,他们就让其他人冒充消保委人员,以帮忙退款交税为名骗钱。每次电话行骗时,他会在一旁听着,并指出手下人的“不足”。他开给手下每月2000至4000元不等的底薪,并按骗取金额发放15%至20%作为提成。也正因此,每月这伙人少则能骗30万元,多则能骗七八十万元。
而老刘的存在,简直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陈某说,看上去,整个团伙有17个人,但真正能打电话行骗只有8人。
原本老刘的“单子”是交给“实力最强”的第三组负责的。但是老刘实在太好骗了,组里一共6个人,各种角色都扮演了,实在没法再演了。他便打破规定,又把另外两人拉进去。
到他们骗了老刘差不多30万元的时候,所有的骗局理由已经用完了。他们不舍得放过这条“肥羊”,就找了个前一批人是骗子的理由,又把骗局再演了一遍。
老刘还是乖乖上当了。
在警局他说,早就知道被骗
就是想看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
然而,接下来的事,不光骗子想不到,就连民警也是哭笑不得。
其实,老刘自己早就知道被骗了。
老刘说,在他被骗了7万元的时候,自己已经发现被骗了。
那时候,他心想,才这么点钱,公安应该不会管的,干脆就赌一把,继续给骗子骗,把数额弄大一点:“当时一方面我是想稳住骗子,找机会报警。另一方面,骗子也说会退钱,我想或许真能把钱拿回来。”
就这样,老刘继续选择续拖着,“我就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骗我多少钱!”
结果,这一骗就骗了54.4万多元。
老刘说,期间,他也会收到一些所谓的药,结果他吃下去,发现身体很不舒服。有一次,他发现对方寄给他还是减肥的药。所以后来的药他也不敢吃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给对方汇款,汇出了全部积蓄,还向朋友借了15多万元。
别只把“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当笑话看
互联网消费时代,遭遇骗子是常有的事情,可明明知道对方有问题,却还继续给骗子汇钱,这样的故事倒还真是没有听说过。至于当事人老刘那句“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更是让人喷饭叫绝。如果不是白纸黑字登在报纸上,恐怕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故事会》里的幽默笑话。难怪就连骗子都已经有些犯傻了,因为所有的骗人理由都已经用完,无奈只好把骗局再演了一遍。
不过,如果你以为老刘是真傻,那就大错特错了。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心被骗的数额太少,公安不管,所以心想不如干脆就赌一把,继续给骗子骗,把数额弄大一点,同时也好稳住骗子。当然,这个逻辑乍听上去,同样够奇葩,但仔细想想,现实中,无论是破案还是维权,可不就盛行这套“闹大才解决”的潜规则吗?那些由于仅仅被骗几千上万元,而一直拖着破不了案的事例难道还少吗?在这个意义上,老刘“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的说法虽然滑稽,却蕴含着朴素的民间智慧,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智慧的背后有着深深的现实无奈。
需要申明的是,我这样说并非想指摘公安“势利眼”。事实上,受制于人手、经费等因素,出现破不了案的情况再正常不过。只是,面对老刘们“把数额弄大一点警察才管”的心思,作为执法者,的确应该有所反思。一方面,它提醒有关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坚持做到法律面前事事平等,才能逐步消除民众“闹大才解决”的维权思路。
另一方面,相比事后的卖力侦办,更应该重视对于制度的修缮,从而在源头上防止类似诈骗案件的发生。以本案为例,其实骗子的招数并没有什么出奇,依照的仍然是网上购买客户信息——以“回访”为名电话诈骗的“老剧本”。问题是,骗子为何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购买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又是谁兜售出去的?如果骗子没有老刘的个人信息,还会有后面的连环诈骗吗?作为信息泄密者,是否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最近有消息称,公安部门历时五年攻克大规模服务技术难题,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此举有望使公民的网上隐私更加安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但我想说的是,技术的突破并不能够弥补制度上的漏洞,更无法取代执法层面的努力。如果仅仅因为泄密的面不大,就轻易放过售卖老刘信息的人,那么这不正好反过来印证了其“闹大才解决”思路的正确性吗?
“54万骗款”里有酸楚更有智慧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知道被骗,第一时间会选择报警。甘心送钱而不紧急刹车,如此不按套路出牌,还真有“人傻钱多”的意味。有网友言辞更是尖刻:这不过是为了挽回面子的托词罢了。但这样说未见得就客观。
百姓报警的目的,就是要追回损失,惩戒罪犯,提醒后人。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又是一回事。虽然“有事找警察”已让我们耳朵生茧,但警察真的“很忙”,尤其是一些不入眼的小案件,即便立了案,也很可能烂尾,无疾而终。来自公安部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通讯类诈骗案频发,并且年均增长70%以上。然而,可悲的是,破案率和赃款追回率均不足5%。这显然与“目前全国一般案件报案率仅40%左右”有着因果关联。当奇畸的小案件破案率让百姓陷入求助疲劳,对办案效率失去信心,当报警的付出成本大过获益价值,谁愿意“为了一只鸡,舍弃一头牛”?是现实将人逼到了墙角,才不得不选择做“沉默的羔羊”。
令人惊奇的是,全国的大案要案侦破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而根据《刑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要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既然破获概率大,惩罚让人解恨,那么,“看你能骗多少钱”的反常理,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不是在赌,而是对自己的经验、心理预期和客观现实的自信。或许,面对指责,他还会在心中生出“子非鱼安知鱼之用心”的冷哼!
对于重特大案件坚持“凡案必破”理所应当,但小小不言的案件,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小,对一个家庭来说,有时候还很重大。报案率、侦破率低下,不管事出何因,总归是不正常的。信心建立的基础是信任。信任何来?只能是破案速度快,成功几率高,尤其像“家里被偷、手机遭窃、被人诈骗”等等这样的小事,一旦能顺利破案,人们内心的受尊重感和安全感必然会被反复强化叠加,而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更是一种震慑。抓大放小,“恶小不惩”,无论于社会于家庭,都是有害的,是缺乏群众视角的表现。
将小案拖成大案,并最终完胜,堪称一出轻喜剧,而老刘就是总导演。他的春秋笔法里,有酸楚有态度,看似愚蠢其实大有智慧。但毕竟是个案,并不值得效仿。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领会、感知、脸红,并能知耻而后勇,更希望对现有制度框架进行补缺,用法治之手倒逼出一个崭新局面来。
【启示与思考】
这是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电信诈骗案。虽然老刘的想法很荒诞,但担心“钱被骗得太少,警察就不重视”的心态,却有其现实基础,甚至还会引发很多诈骗案件被害人的共鸣,成为民生痛点。
原来,依据最高法、最高检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罪的案值“数额较大”的标准(其实也是刑事立案的标准)是3000元以上;一些地方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立案标准进一步提高。这就导致很多小额诈骗,尤其是日益突出的小额网络、电信诈骗,难以立案追究。
就司法现实来说,不少基层公安热衷于办“大案要案”,对于侦办小案的热情并不高。所以即使是盗窃、诈骗案的数额达到三五千元的立案标准,很多时候也得不到全力侦破。甚至有的时候,被害人已掌握了小偷盗窃的清晰监控视频;诈骗电话是一门固定电话;被盗的苹果手机有清晰的定位,但个别公安机关仍是消极办案、虚与委蛇。我们经常看到这种让人“心塞”的经历,不少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遭遇。在这个背景下,诸如外国友人自行车被盗“火速破案”的新闻,才会引发嘘声一片。也正因此,电信诈骗被害人老刘那种“钱被骗得太少,警察不重视”的担心,也未必算是杞人忧天。虽然报道中没有披露本案得以侦破,是否与老刘被骗金额高达54万元有关,但侵财型犯罪的被害人,很多都有这种心态。
其实,公安机关也表达过“苦衷”: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是跨地域作案,甚至有的涉及境外,侦破难度大,办案费用高,需要协调的层级高,难免对一些案值不高的案件进行取舍。
但古话说得好:“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绝大多数人一生都遇不上什么“大案要案”,需要公安机关提供公权救济的,往往也只是些“小案子”。这些案子也是公民感受这个国家司法公正的窗口,各级警方都不能忽略。相反,警方应该积极整合内部的办案力量,及时登记、串并诈骗案件信息,打出铁拳,坚决不能让“钱被骗得太少,警察就不重视”成为一种社会默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1/789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