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压岁钱成立爱心基金是一次“慈善学习”

2014年11月24日 10:17

 

【关注社会】

【事件介绍】

1

上海3名中小学生捐50万压岁钱设慈善基金引争议

为帮助贫困同学,上海3名中小学生近日捐出了自己10余年积攒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

3名捐赠学生分别是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魏琮泰、杨行,以及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魏启泰。10月31日,他们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捐出了50万元压岁钱。

现年14岁的魏琮泰由此成为上海最年轻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魏琮泰也是这次捐款最多的人,捐款金额为25万元。他的弟弟魏启泰今年正上小学5年级,对慈善捐款没有太多概念,他说,这全是哥哥的主意,自己听从哥哥的建议,捐出了压岁钱。此外,在魏琮泰的游说下,14岁的同班同学杨行也慷慨解囊,捐出了5万元的压岁钱。

魏琮泰说,捐钱最初是父母的意思,但自己和弟弟非常赞同。

两位小兄弟的妈妈、专项基金联络员之一的陈晓军透露说,两个孩子时没什么开销。从满月开始,每年逢年过节长辈和亲戚朋友都会给孩子送压岁钱,这些钱都由家长代为存了起来,积少成多就有几十万元。

两兄弟的爸爸、专项基金副主任魏宝龙是一位企业家,他表示,“我们不希望他们养尊处优,对人自私,对社会冷漠,而是要保有爱心。”

据了解,该专项基金将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目前,已确认15位特困学生和15位特殊儿童将首批得到资助。

质疑: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

专家:应呵护孩子的善心

孩子捐钱设基金一事,也在网上引发讨论,不少人支持,但也有人提出是不是有钱人的孩子才能做慈善?

对此,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表示,善不论大小,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任何人都有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权利。据他介绍,近年来,上海工薪阶层家庭做慈善的热情逐年增加。不少家长会选择在孩子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带孩子一道为一些慈善基金捐款,每次十几元或百来元,积少成多,善心也从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汤潇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愿望,以及不同程度做慈善的能力,而中国的民间慈善、“平民慈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孩子的善心要给予呵护,应畅通渠道、提供多种形式让他们实现愿望,并将慈善作为让孩子了解社会、洞察社会问题、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

魏宝龙告诉记者,孩子捐赠的事也给自己一些朋友带来了启发,来打听如何设立家庭慈善基金。“我相信,今后中国的家族基金会越来越多,慈善也终将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

解读:

未成年人也能成为专项基金主任

捐出压岁钱后,“00后”、现年14岁的魏琮泰也由此成为上海最年轻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

14岁即成为专项基金负责人,是否符合规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表示,国家目前尚无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成为专项基金的主任,专项基金是按照捐赠人意愿设立的定向使用的基金。尊重捐赠人意愿实行民主管理,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再推选捐赠人担任管委会主任,而主任的工作包括监督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参与研究专项基金如何使用,跟踪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以及参加专项基金开展的各种活动等。

方国平称,由未成年人担任专项基金的情况此前在上海从未有过,他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尝试,值得鼓励。

魏宝龙说,考虑到孩子年龄和学习压力,现阶段基金的管理将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负责。“但我们要求孩子一定要深入贫困家庭、特殊儿童家庭,让他们了解社会,尝试着解决问题,也希望孩子能从一些资助对象身上学到如何在困境中坚强。”

 

担任主任可直接接触基金运作

方国平介绍,专项基金主任要做的工作很多。第一就是监督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二是参与研究专项基金如何使用,三是跟踪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以及参加专项基金开展的各种活动。

而在设立专项基金筹备过程中,上海慈善基金会就与捐助人进行过沟通。家长认为,这笔钱是由三名学生捐的,理应由他们参与管理。家长希望通过这件事,让学生从小做慈善,而担任主任一职,能让孩子直接接触专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培养他们的能力。

 基金可通过理财增值

方国平介绍,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己制定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是50万元。专项基金是不能对外公募的,但有一种例外,即如果是大家觉得你的项目很好,主动捐钱给你。以该基金为例,后续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孩子们继续捐出压岁钱;二是将基金存在银行产生利息或由慈善基金会专业人士通过理财保值增值,产生的利润追加到基金中;三是三名学生的其他同学自愿将多余的压岁钱投入到该基金中,共同管理该专项基金。

热议:压岁钱做慈善,该弹还是该赞

支持:值得点个赞

齐鲁网网友陆敬平表示,尽管过去中小学生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的例子有很多,但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设立专项慈善基金的做法仍颇为罕见。孩子从小就接触慈善基金甚至管理慈善基金,这既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这3名学生为很多人树立了榜样。

大河网网友钱兆成提出,压岁钱做慈善是一个好主意。孩子是慈善事业的后备军,从小培养他们有一颗爱心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从小引导他们懂得感恩,怀揣一颗慈善之心,民间慈善事业的接力棒就能更好地传递下去。从新闻中我们看到,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成立慈善基金得益于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果能有更多的家长引导孩子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用于慈善,其对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

反对:贵但难以复制

红网网友堂吉伟德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50万元压岁钱造就的“慈善传奇”实在难以企及,也无法进行复制。当50万元还是很多家庭都无法拥有的巨额财富时,“压岁钱”这三个字足以让人五味杂陈。更何况结合孩子的身份属性,这种“压岁钱之爱”注定难以摆脱大人在幕后做推手的嫌疑。超越了孩子年龄和认识能力的慈善,其实是一种超前性透支。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爱心教育和人格塑造,或许不在于其做了多少,而在于其有无最基本的善恶判断、美丑区分和是非鉴别能力,有无爱憎分明之下的行为选择。若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素养,那么在其能力范围之内作出符合身份的选择与举动,才是值得提倡和称道的善举,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负荷。

新华网网友张海英也提出,孩子们设立慈善基金的门槛明显偏高。该基金会制定的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是50万元,这显然把一些孩子挡在了门外,不利于把“慈善的种子”撒进更多孩子的心里,不利于培育更多“慈善幼苗”。据了解,国外孩子拿几百美元就能成立小型基金会,而且发展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应该降低专项基金设立的门槛,鼓励多元化发展。

 

中立:体会“慈善”本意

针对一些质疑,四川文明网网友何勇海表示,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立慈善基金,是不是表明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普通人捐的钱少,不能成立基金,是不是被剥夺了做慈善的权利?这其实都是伪命题。成立基金的门槛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歧视手段。慈善本就不设门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钱多有钱多的善举,钱少有钱少的善举。慈善需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只要我们体会到了慈善的本意,就会认识到,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慈善基金,并不会影响其他家长带孩子一道为慈善事业献爱心。

在华龙网网友张松看来,学生做慈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压岁钱”和50万元,以及孩子哪来这么多的压岁钱、其父母是什么身份、收入来源正当与否等问题,却让原本无可争议的事情被莫名其妙地引入争议轨道。如今,此事的真正看点,或许已经不是学生做慈善本身,而是公众为何会有一连串奇怪的反应。这深刻反映出某些社会心态。

该网友进一步分析道,尽管新闻中提到某位孩子的父亲是企业家,但在当下,很多人似乎习惯于一看到“别人富有”就想到“来源的不正当”,而不管你是在炫富,还是在做慈善。其实,慈善作为一种社会救济手段,是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的体现。无论是捐助者还是被捐助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如何对待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映照。人们对这一新闻的争论不休,从侧面证明了一些人在财富观念、慈善认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显然,这种对别人的财富和慈善行为的排斥和质疑态度更值得警惕。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当前,我国的民间慈善、“平民慈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全社会呵护善心、善举。应畅通渠道、提供多种形式让人们实现向善的愿望,并将慈善作为让人们了解社会、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中,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可以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他们设立慈善专项基金的低门槛;各慈善组织也可以在各自的管理办法中,针对孩子降低“进入”门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乃至成年人更好地理解慈善的本意、增强慈善意识、投身公益行动。

【启示与思考】

这3名中小学子的举动,引来的几乎是一片赞誉声,个别存有微词的文章,指向的也都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己制定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50万元,这一门槛太高。的确,从赞扬来看,专项基金资助的是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这与此前传统媒体宣传中孩子们打破压岁钱罐,捧着一堆零钱投入捐款箱中的形象,可谓相去甚远。采用专项基金的方式来帮扶别人,依凭的是专业的执行机构,在提升慈善效率的同时,也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从批评声音来看,50万作为设立专项基金的起点太高,对于广泛推动青少年自己来设立专项基金可能存在较大阻力,这一点质疑确有其必要。再者,一种主流的赞赏也认为,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者自己筹集资源来设立专项基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兴许不能抱以太大希望;但是,从培育青少年的慈善理念,尤其是专业化的慈善意识来看,这类的行动本身非常重要。

成立基金会不同于一次性捐款。基金会要走得远,首先要先解决来源问题。以“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为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孩子们继续捐出压岁钱;二是将基金存在银行产生利息或由慈善基金会专业人士通过理财保值增值,产生的利润追加到基金中;三是三名学生的其他同学自愿将多余的压岁钱投入到该基金中,共同管理该专项基金;其次,要解决透明问题,基金会唯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才有公信力。这就涉及到如何管理基金会的问题,显然,凭孩子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

压岁钱成立爱心基金是一次“慈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是爱心奉献,学习的是管理爱心基金会;对于大人来说,是如何通过专业管理来提升孩子的慈善能力;而对于政府来说,则是如何尽快让“慈善法”早日落地,让更多的孩子设立爱心基金,在规范的框架内施行。

压岁钱成立爱心基金是慈善领域中的一个新的话题,也是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都该倍加珍惜,让爱心集聚起更加宏大的力量,让爱心涌动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4/7896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