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才障碍
2014年11月25日 14:30
“走出去”步伐加快
据预测,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首次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新的分水岭。而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企业共对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的4977家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为8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8%。这一规模几乎与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相当,预计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
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年度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速将近40%。按照这样的速度,我国将很快超过日本,成为增量上全球第二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国。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表示,2014年将成为继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历史发展节点: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升级到资本运营的全球化,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蓝皮书称,2013年,中国共有1.53万家企业走出去,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国有企业占了55.2%,非国有企业占了44.8%,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为投资集中区域。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过去对外直接投资热衷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正在发生转变,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元化的投资驱动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国外高科技领域投资,追求高附加值投资。
中国与国际化智库主席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有力提升、强大的外汇储备支持、“一带一路”等互联互通战略载体的打造使得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成为必然。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是全球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决定的。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要企业走出去,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西方经济的复苏需要中国企业的投资。”龙永图说。
黄孟复表示,中国政府未来将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以充分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而现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取消大部分境外投资项目的报批审查,实行更为简便灵活的备案制,都在为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搭桥铺路。
“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会出现一大批比跨国公司更国际化的,我们叫做全球化的公司。”黄孟复说。
国际化人才短板
尽管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并正在扮演着跨境并购的主要角色,但却面临着人才支撑的问题。
史宾沙大中华区总经理HypatiaE.Kingsley表示,近几年中国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揭开了国际投资和贸易新序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更趋多元,并深入到包括更多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层面。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活跃的市场之下,很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这样一个共识:人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课题。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考虑怎么样借助人才的力量打造自身的成功;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也在积极通过国内外考察等方式执行全球化战略。” HypatiaE.Kingsley介绍,通过我们对中国企业长期的观察、咨询和服务,人才的挑战是他们最大的挑战。
美国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公共政策专家观察,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常常因为风险意识不足,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商业文化和民俗,在协调本地政府、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过程中因为不够耐心和灵活等情况而遭遇发展瓶颈。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介绍,目前,跨境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整合的一个主要方式。跨境收购涉及风险评估、技术评估、商标注册、税务规划等利益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现在的跨境收购已经成为一场人才的大会战。
“比如在收购时的税务规划,就需要税务方面的人才通过税收安排,找到最有效的手段减少企业的税负。”陶景洲说,“人才的大会战是国际兼并收购的一大特色。”
据悉,国际兼并收购一般涉及收购、整合、争议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人才。而中国企业因为人才方面的薄弱,吃过不少亏。
陶景洲说,很多国有企业老总把兼并收购看作是志在必得的东西,在收购过程中,没有认真考虑收购项目的前景和潜力,结果就是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签了数以百计的无底洞交易,最后亏得一塌糊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缺乏具有慧眼的人才。
“在跨境收购方面,国际化人才将会起到桥梁作用。这些人才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了解被并购方极其当地的情况,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上海美国商会会长Kenneth Jarreff强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表示,海外的当地人才更熟悉当地的文化、法律,沟通协调效果更好,而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使用国际化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
强化人才培育和引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是否需要“走出去”以及何时“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而为。在国际化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利用。
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认为,中国的崛起、发展、地位以及双边、多边关系正在全球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软实力的提升应当首先从正能量、领导力、人才抓起。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真正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需要有人才的支撑。
“没有人才这个标准,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相关理念、技术等标准就得不到很好把握。”王广发强调,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协同进行。尤其是企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着眼于长远的价值。同时,人才培养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同国际接轨。
其次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表示,引进国外人才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技术将带来重要影响。“国际化人才具有的标准体系、创造能力能够让中国企业的核心价值得到实现。”
Hypatia E.Kingsley建言中国企业留住人才需要采用的一些战略。这些战略包括开发企业能够进行发现、评估人才全球领导力的才能;进行具有全球思维的企业文化培育。
“根据我们的研究,拥有全球思维方式的人才都有一些相同的素质:谦逊、敏感、求知、灵活、善沟通。企业需要具有评估这些人才的能力,同时创造环境让自身内部的“潜力股”快速发展这些素质。”HypatiaE.Kingsley说,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上也应该培养开放思想,选择和借鉴国际市场最好做法。
Hypatia E.Kingsley最后强调,求学上进的历史传统不断推动更多的中国国际化人才的表现,而利好的国内国外环境也会帮助中国企业培养和成就这些人才。(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5/789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