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伊核协议缘何一再跳票

2014年11月26日 09:15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外长11月24日发表共同声明,将伊核问题谈判期限延长至2015年6月30日。

当日晚,伊朗外长扎里夫和欧盟伊核谈判问题协调人阿什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共同声明。声明说:“我们将以目前势头为基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多4个月,完成这些谈判,在必要时,利用到6月底的剩余时间,完成任何可能遗留的技术和草案工作。”

1

(图片说明:11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伊朗外长扎里夫(右)和欧盟伊核谈判问题协调人阿什顿出席新闻发布会。在维也纳举行的新一轮伊朗核问题谈判当日结束。谈判各方同意将谈判延长7个月,目标是在未来4个月内达成一项“政治协议”。)

这已不是伊核全面协议第一次难产。根据去年11月各方达成的临时协议,应于今年7月20日前达成全面协议,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截止日期推迟至11月24日。

尽管延期让达成全面协议的希望不至于破灭,但截止日期一推再推,损耗着各国政府和民众的耐心。而且,目前谈判的较良好气氛有赖于奥巴马政府和鲁哈尼政府的政治意愿,如果拖至两国政府更迭,原先艰难建立的互信又要从零开始。

伊核协议一再跳票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主要当事国伊朗和美国存在历史心结,相互不信任。

在伊朗人看来,美国一系列针对伊朗的行为,如1953年参与推翻伊朗民选摩萨台政府,两伊战争中偏袒伊拉克,1988年击落伊朗民航客机,“9·11事件”后认定伊朗为“邪恶轴心国”,2006年开始启动对伊朗多轮制裁,可谓“罪行累累”。反过来,在美国人眼里,伊朗策动1979年美国大使馆劫持人质事件,近几年还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什叶派武装,是破坏地区稳定的“罪魁祸首”。

2

(图片说明:11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国务卿克里出席新闻发布会。)

由于互信程度低,美国为确保伊朗不发展核武器,不断对伊朗提出新的谈判条件,如要求拆除福尔多地下核设施、核查帕尔钦军事基地、给予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核查”权力等,伊朗对此多有怨言。就在此轮谈判之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其官方网站回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致信时说,伊朗人不相信美国,“美国人在天鹅绒手套里藏着铁拳”。伊朗一位观察人士说,伊核协议的重要性不在于限制离心机的数量,而是象征着伊美35年历史仇怨的终结。

 

其次是谈判本身的复杂。

伊核问题谈判参与方包括伊朗及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欧盟等八方。谈判成员众多增加了协调立场的时间和难度。

3

(图片说明:11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欧盟伊核谈判问题协调人阿什顿、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美国国务卿克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由左至右)出席伊核问题六国外长协调会时合影。)

伊核谈判内容繁杂,涉及大量专业和技术问题,需要进行仔细、复杂的讨论。在铀浓缩离心机数量、对伊制裁解除时间上,伊朗与西方各国分歧严重,短时间内难以弥合。在一些涉及到伊朗国防安全问题上,如帕尔钦军事基地核查及弹道导弹问题,触动到伊朗人对主权的敏感神经,难有后退余地。

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伊朗的合作与核谈判同时进行。尽管两者结果并不直接挂钩,但无疑会相互影响。根据伊朗今年5月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的方案,伊朗应于8月25日前采取五项措施向该机构提升透明度,但该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本月20日说,伊朗仍未向该机构提供其中两项即高爆试验和中子输运研究的信息。双方合作的波折,给核谈判增添了变数。

4

(图片说明:11月20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天野之弥当日说,伊朗仍未向该机构作出任何解释和提供信息,以澄清其对伊朗可能秘密发展核武器的怀疑。)

再次,各国的立场都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掣肘。伊朗内部强硬派对核谈判及改善对美关系一直不以为然。本月23日,部分强硬派人士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一处核设施外游行,反对核谈判。美国政坛内部也不乏对核谈判的反对声,一些共和党参议员威胁将阻扰任何其认为的“软弱的协议”。此外,美国在中东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也对核谈判持怀疑态度,认为美国在“与虎谋皮”。这些内外因素让谈判者难以采取灵活立场,最终使得谈判久拖不决。(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6/7900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