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滥用“评比达标”是“软暴力”

2014年11月27日 09:04

2006年至2009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近15万个,保留4218个,撤销97.16%。此轮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全国又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万多个,下降31.2%。可见此前,这种争相给城市、官员、企业家“戴帽”的行为又反弹。

以评比作动力,以达标示鞭策,以表彰促工作,本来不存在“原罪”,这对于保障政令畅通,上下一盘棋,聚心聚力向既定目标进发确有不小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问题是,一些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动辄搞评比达标,以评比达标为“尚方宝剑”,似乎不搞评比,工作就名不正言不顺;不搞达标,不足以显示“高大上”;不进行表彰搞评比达标,就不会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强大的惯性下,导致评比达标活动泛滥,并屡禁不止。这种乱象,实际上是披着美丽外衣的“软暴力”。

热衷于“软暴力”,就是一种懒政,是一种作风问题。一些主管部门、领导对上级下达的,或自我设定的目标任务,往往停留在对指标的简单分解,满足于玩数字游戏,懒于做过细的宣导工作,懒于深入下层排解矛盾、困难,懒于创造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热衷于对下级念数据“紧箍咒”,凭借权力向下级“施暴”。位居中游的管理部门,上行下效,依葫芦画瓢,既当“施暴者”,又成为“受虐者”,搞层层评比,事事达标,导致“软暴力”下传、扩散。由此可见,评比达标过多过滥,不仅仅是“不表彰不落实、不评比不工作”的畸形政绩观在作祟,而是源于评比达标的设计、推行部门。评比达标至上,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并引发形式主义。

在“面带微笑”,抑或“表情严肃”的“软暴力”下,各行各业,下属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深受其累。他们的成就、福利、奖金、名誉以致个人升迁,都靠这些指标上纲上线。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合格达标,为了“争先进位”,往往不计成本,不讲实效,被迫动用大量人财物力,折腾大批干部和群众以及有关企业、法人。这样的评比达标后面,容易滋长奢侈浪费之风,成为腐败的温床。个别部门把“评选”作为“生财之道”,加重基层单位或企业负担。被评、被检单位为顺利过关,不惜拼“钱袋子”, 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以致一个年税收300万元的乡镇,招待各级检查团、考核组耗费20多万元;以致国家级贫困县在“中国中部百强县(市)”榜上有名。有的趁浑水摸鱼,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疲于应付,大做表面文章。由此,各种造假、造势、浮夸、隐瞒、照抄照搬现象大行其道,行贿受贿在所难免。

“软暴力”催生的达标、先进,难免失真、失正。“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工作合不合格、达不达标,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那些评比达标中斩获的金杯、银杯,自然是政绩的重要参照。问题是,林林总总的评选,少有百姓的直接参与或真实参与,顶多当个“群众演员”,未能体现真正的民意。这些忽视服务对象、群众的口碑评价,这些唯达标评先衡量的业绩,是典型的自娱自乐、自欺欺人,害国害民又害己。作为人民公仆、守土有责的公职人员,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努力为政绩增加含金量,避免政绩失真、失正;避免政绩只有官僚的热度,群众感受不到温度。沧海桑田,当喧嚣过后,尘埃落定,真正被历史铭记的,始终是那些利国家、顺民心、济苍生的人和事。

根据弹性限度原理,滥用评比达标乱象屡禁不止,甚至反弹,证明我们清理的力度还不够大,制止的措施还不够得力,稍有松动,又会恢复原状。中央晒出评比达标乱象,表明清除这种危害已久的“软暴力”的决心,民众也拭目以待。笔者认为,要禁绝违规评比达标,营造清朗干净的政务环境,除了领导部门转变执政理念、创新考核办法、改变工作作风外,当务之急是制定相关法规或制度,建立刚性约束,给“受虐”单位部门以“自卫武器”,让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对软暴力说“不”,为他们撑腰,为他们减负,让群众得实惠。同时,执行部门、下属单位也要自我加压,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杜绝政令不通的弊病。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档案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7/790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