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期待央行降息为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好环境

2014年11月27日 10:20

 

【财经视角】

【事件介绍】

1

央行降息

降不降息?是降准,还是降息?从年初至年末,这一系列市场关注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11月21日晚6点30分,央行突然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自2012年7月以来的首度降息,此番大动作虽符合预期,但市场也颇感“意外”。

非对称降息合并简化利率档次

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双双下调,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5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不再单列。

实际上,市场对降息或者降准期待已久。从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对降息的预期就一波接一波,但央行一直“守身如玉”,却频频“定向”释放流动性。

20日,银行间市场又传出“钱紧”声音,称有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缺口,而某银行大额对付当天也出现延迟关闭。

21日下午,央行官方表示,受多只新股即将密集发行等因素影响,近日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波动,因此尽管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足,但“需要时央行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提供流动性”。

声犹在耳,降息已至。不过,央行又表示,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金改进一步存款利率上浮扩至1.2倍

央行21日晚同时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空间,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央行表示,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后,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若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上浮后的存款利率与调整前水平相当。同时,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也进一步拓宽,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就对外表示,央行此举是金融改革的一步,是改革与调节相结合,增加了银行的自主定价空间。

央行也表示,下一步,将适时通过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继续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21日晚,多家银行即闻风而动,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率先宣布将存款利率按基准上浮20%到顶。

 

为什么

旨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央行降息虽突然,但也并非不合逻辑。实际上,市场对此期待已久。“来迟了两个季度。”21日晚,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导曹和平对记者表示,这个措施并不是早了,而是迟了。他表示,经济运行数据早就显示,货币政策需要调整,适度启动降息也并不与经济转型升级矛盾,相反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货币政策来支持。“可以说今天的降息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22日,在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说,“此次降息,中央政府除了意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外,也是想传递一个经济‘稳增长’的信号”。

CPI的进一步走低、PPI连跌32个月,整体市场利率偏高,都让市场对降息的呼声越来越大。彭兴韵说,此前央行的政策停留在“定向”层面上,但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这次的全面降息,还是缘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政府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增强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他补充说。

有用吗

降息效果仍有待观察

“降息的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22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表示,降息对当前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他解释,目前中国整体的债务率是240%,贷款利息降低25BP,就可能为已经贷款的企业,带来超过2000亿元的利息成本,此次降低40BP,企业受益会更大。“我们也认为是一种利好。”武汉某股份制银行一分行负责人表示,目前经济运行低迷,不少企业遭遇资金问题,央行此番调整,下月企业就能获益,利息支出肯定会下降。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降息效果仍待观察。民生证券宏观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短期看,降息或导致一般性存款加速分流理财,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不一定下降。

本次央行采取的是非对称降息。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没有存款端利率的下调,只有贷款利率下降,银行在息差收窄压力下会通过提高上浮比例或者绕开监管的方式来维持息差,最终的效果非常有限。而这次降息对于存款利率的影响很小,大幅调降贷款基准利率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意义有限。

下一次

中国或已进入降息通道

降息消息一出,多数业内人士分析,央行此番祭出降息大旗,只用一次的可能性很小,而与之配合,降准也可能随时而至。

对此,彭兴韵也表示认同,再降息的可能性挺大,不仅仅是降息,还会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方式。他还建议,在降息等货币政策之外,政府还应多展开配合举措,例如通过公开市场的方式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调整货币结构,尤其是调低市场短期利率,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收益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认为,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降息。

刘元春教授则认为,持续降息并不一定,由于我国债务率偏高,要降低系统性风险,而持续宽松的后遗症将会比较明显。他更倾向于降准,因为今年外汇占款降低比较多。他认为,下一步,财税政策需要配合跟上,减税的效果会更明显。

 

新常态下的新降息

扛了两年多,央妈顶不住了。在祭出SLF、SLO、PSL、MLF、定向降准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后,降息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今年来央妈一直在“放水”,基本上都是定向宽松举措。专家分析,央行的这些定宽举措展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避免流动性全局泛滥的政策意图。

略有隔靴搔痒之感。一边,“放水”措施总是在事后,以小道消息的方式传到市场上,让人看不清弄不明;另一边,“水”是放了不少,但实体经济仍在喊“渴”—企业信贷成本高居不下。

即便如此,央行也没敢松口“降息”两字,只怕传递出强刺激的政策信号。

或许是因为,2008年4万亿强刺激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散。

而当下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

这意味着,靠投资刺激、人口红利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选择更均衡的经济发展结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一种“平常之态”。

新常态下,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企业,需要更健康和持久的发展方式,稳比快来得重要。

信贷之于企业,需要的是更健康的财务成本,而非高企的债务杠杆。想通这一点,央行本次的突然降息也就不再难以理解。在新常态下,降息不是为了扩大刺激,而是为了给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融资成本。

而央行关于“降息=强刺激”的思想“魔障”一旦打开,以后再出手理应毫无心结了。明年,降息或许会成“新常态”。

谁更懂“央妈”的心?

当经济学家是个有风险的活,一旦琢磨不透“央妈”的心思,啪啪打脸没商量。梳理近期各种预测,可以看出哪家机构、哪位“砖家”更懂“央妈”的心。

他们“猜”错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目前流动性并不紧张的情况下,央行再度定向释放流动性也令市场期待的全面降准和降息再度落空。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近日评论称,中国国务院近期将采取进一步有力措施以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但仍有必要采取广泛的宽松政策,明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可能降息。

他们“猜”对了

渣打银行研究部门在最新发布报告中预计,央行将在年底前降低基准存款利率25个基点。

瑞银近日在报告内指出,为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硬着陆”,中国央行需要确保金融体系有充足流动性,必要时可调降存款准备金率,首次降息时机料在今年年底。

 

央行仍是以微调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这是自2012年7月后,两年多来,央行首次降息。

消息一出,举座皆惊,这条消息将淡离人们视线许久的央行又重新拉回到聚光灯下。

这次降息释放出什么信号?未来的经济走势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各方又是对这个消息持有怎样的看法?

针对各方的疑虑,央行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同时央行还在强调,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这个消息之所以突然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一部分原因是央行已经两年有余没有采取什么大的动作了,另一个,便是这“两降”将会将经济走势引向何处?

一部分专家认为,我国的经济态势总体平稳,这次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贷款的清偿压力,对经济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此外,更有益于减轻企业压力,激发活力拉动经济增长。从这一点看来,央行此举也是试图进一步刺激企业活力,克服经济的疲软形势。

央行降息也刺激到了股市。存款利率的下调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收到了一定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对股市来说不失为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是,央行此次的不对称降息——存贷款的降息幅度不一致,对银行的影响却是趋于负面。一方面贷款利息的降低会损害一部分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存款利息的下调更削弱了吸收存款的能力,因此有专家认为,此次不对称降息,对银行并不是个有利的消息。

总的说来,本次降息虽然突然,但是却不失情理。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必然需要央行紧握脉搏,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央行结合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综合考虑了国际方面的因素,做出的此次调整,总的来说仍是以微调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平稳有序的发展。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荐,央行此次调整的积极影响相信也应该会逐渐显现出来。

央妈降息,留意银行的“小动作”

此次降息,虽然看起来非常突然、非常神秘,实质也是秃子头上的蚤子,明摆着。因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国际资金加速向美国回流,中国也极有可能面临资金外流带来的“钱荒”。所以,央行这么做,也算是未雨绸缪。

很多分析认为,央行此次降息,对处于困境中的实体经济无疑是一大利好,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负担,也有利于经济复苏。理论上讲,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现实是否也象理论所分析的那样。降息到底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大的利好,能缓解实体经济多大的负担,可能应当多做些实际调查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按照目前广义货币(M2)的规模,如果算一笔死账的话,0.4个百分点,就是减少银行利息收入4000亿。反推,就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000亿。但是,如果将账细分开来进行计算,降落到实体经济的好处又有多少呢?更进一步分析,政策上明调的0.4个百分点,银行又将以怎样的手段从暗中将损失补回来呢?

 

我们甚至应当有更多的担心,那就是实体经济的负担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因为,降息给银行带来的是全方位利息损失。而银行要想将这些损失“捞”回来,政府融资平台、开发商、大型国有企业等是不能下手的。能够下手的,就是中小微企业。也就是说,谁也无法保证,银行不会把利益损失,全部转嫁到中小微和实体经济身上。如此一来,降息带来的利好,反而变成了实体经济的利空了。类似问题,在以前并没少发生过。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笔者凭空想象、凭空臆测造。我倒是希望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太多的事实证明,它会发生。不然,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成本怎么可能会那么高。更何况,实体经济原本获得的贷款规模就非常有限,降息带来的利益则更有限。如果银行再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降息还能带来多大利好呢?

真正受益的,是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尤其是开发商,在楼市持续低迷、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降息带来的积极影响,决不仅仅只是降低负担,而是对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引导,对消费者带来的购房心理变化。如果消费者因此而增强购房的信心,对开发商来说,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来银行出现了太多的不规范行为,太不把实体经济的利益放在心上,因此,出台降息政策后,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构,应当加大对银行行为的监管与规范力度,确保降息带来的利好不要被银行的不规范行为所消解。在市场并不完全具备降息条件、具备货币宽松政策的情况下降息,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降息的正面作用再得不到发挥,其留下的隐患也会很多的。因此,必须遏制各种可能对降息政策带来负面冲击和影响的行为。要知道,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就融资成本高问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出台规定,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银行行为不规范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银行行为稍稍规范一些,对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怜悯之心稍稍强一点,此次的降息政策可能就能够避免。

需要把握好的是,除了降息之外后监管好银行的行为之外,由于降息对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矛盾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支撑,“钱荒”风险依然存在,是否需要降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降准怎么降,降多大的幅度,也是比较难以把控的。而公开市场操作,也已经快走到尽头了,没有多大空间了,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降息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对结果却不敢乐观。因为,如果监管跟不上,银行的经营行为不能规范,就极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结果,一个对实体经济没有利好反成利空的结果。

央行降息对复苏实体经济有积极作用

有预期但却感觉“太意外了”,这是各方人士对央行对外宣布非对称降息的第一反映。消息一经传播,顿时引发舆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央行随后称其货币政策取向并未变化,并表示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在于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然而,与央行的平静解读不同,不少房地产、证券等业界人士自己认为,他们是这次利率政策调整的受益者。

此外,中国央行的意外降息,也震动了全球市场,美欧股市、国际油价和黄金期价齐齐上涨,道指与标普500指数甚至是再创新高。

今年中国经济成长放缓,全年GDP预估值7.5%能否实现目前还挂个大大的问号,今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是自1990年以来最低全年增速。几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汇丰PMI初值创6个月新低;虽然不少人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但眼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很大压力和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本次央行非对称降息影响的看法,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解读,但笔者认为,本次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绝对不是只针对个别行业施恩,而是意在活络实体经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减轻贷款压力。

通过央行的降息,社会资金成本有望大幅下调,这对于复苏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可以说,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是本次央行降息的努力方向。央行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对于调节流动性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银行来说,应该领悟到利率市场化在加快推进的深层意涵,因为这次降息存款利率波动区间扩大很多。当然,由于存贷差缩小,银行利润也将进一步收窄,这其实也体现决策层“银行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真实意图。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存款利息肯定会缩水一点,10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会少了200多元,当然这次降息对存款利率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此外,宝宝类等短期理财产品收益也将有所下降。此次降息可以刺激经济成长,为资本市场注入活水,对于股市来说绝对是个利好。另外,央行的降息动作,也将降低外汇流入的意愿。

不少人觉得,央行非对称降息是为了救楼市;笔者认为,降息动作,的确有利于楼市需求释放的成分,但仅是喘个气而已,当前中国楼市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去库存。

对于楼市来说,在库存重压敏感阶段的房地产,央行降息的确受益不小。一方面,购房者无疑将因本次降息而受益,相应的房贷利息也将有所减少,本次降息对于那些是否犹豫入市买房的人有一定刺激作用,房市的买气或将升高一些。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开发商资金链普遍紧张,如今贷款利率降了,融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房企或许可以稍微喘个气。

笔者认为,片面地夸大降息对楼市的乘数效应,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是“自我安慰”。

首先,刺激楼市回暖,进而稳定经济增长,不能说不是央行施行利率政策调整的一个意图,但政策本身更大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降息后的信贷额度及利率水平有多少倾注到房地产市场,至少眼下还看不清楚。诸如库存压力、刚需不振、投机退潮等影响房地产短期景气的忧郁阴云未走,夸大降息的楼市效应还是请悠着点。

其次,之前解开限购、推出房贷新政之后,房地产企业曾一片欢呼,期翼像以往救市那样来个住房销售量增价飚。可至今为止,那种繁荣状况并没有呈现。不少地方政府一边嘴上喊着市场很健康、很理性、很稳定的同时,一边却不断加码楼市的刺激政策,而且还救得还相当的不靠谱;什么分户型的差别化购房补贴政策、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可谓“层出不穷”。老百姓也不傻,过去房价突突往上涨时,地方也没有用心到此地步;如今大献殷勤,一句话:你懂的。

之前,央行、银监会在9月30日发布通知,对房贷政策作出调整,并提出了多项试图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恢复的措施;可后来热盼的7折利率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地,不少所谓专家甚至指责商业银行竟敢如此蔑视政策。如今使用了降息手段,7折利率政策真的会应声推出吗,尚有待观察。笔者认为,假如房企不能有效化解其住房去库存化压力、资金链问题、负债率高、经营模式革新不足等多重困境,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奉上7折利率“大礼”,国内不少房地产企业能不能走出此轮房地产的周期性调整,还相当不确定的。

莫要过分夸大央行降息对楼市的乘数效应。当前国内外的市场形势已不能等同于2008年,经历过一个多年超常规发展阶段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国楼市走到了阶段性拐点,这个调整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的;再幻想像过去那样超常规的辉煌,请给出还有多少可以超前预支的理由吧。

【启示与思考】

对于此次央行降息,更为客观且理性的认识应是,这仅是相对短期的防止经济增长出现硬着陆的托底之举,而绝不是之于中长期彻底打开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在经济增长急速下行探底时,启动货币政策相对短期的逆周期调节,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之下,将此次央行降息视为中长期的货币政策转向,则显然是一种误解。

对于此次央行降息,部分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切莫形成误解,认为已经迎来新一轮投资刺激的好时机。事实上,在已经明确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下,不仅决策层的初衷不是如此,包括央企以及地方政府在内更不能如此,伴随着多年来的投资刺激,当前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政府,其债务负担均已经显现出难以承受之重。

之于当下而言,我们期待此次央行降息,可以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短期的托底之效,以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窘境,与此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够珍惜此次降息给我国深层次改革所带来的难得机遇,通过加速推进金融、财税以及行政职能等系统性改革,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7/790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