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红毯书记”落马表明对腐败的打击没有“意外”

2014年11月28日 10:44

 

【事件介绍】

1

江苏徐州副市长李连玉被查 曾被称“红毯书记”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李连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相关报道:

以“红地毯书记”名扬内地 曾牵连征地血案

2007年10月23日,时任江苏邳州市委书记的李连玉在参加完中共十七大从北京返回邳州时,当地出现了数千各界人士“自发”敲锣打鼓夹道“热烈欢迎李书记载誉归来”的隆重场面。当时,李连玉胸戴十七大代表证,在红地毯上趾高气昂地向欢迎者挥手致意的照片,成为内地各大媒体和网络争相转载的新闻,引来一片谴责之声,“红地毯书记”“史上最牛书记”由此得名。

2010年4月15日下午3时,邳州全市干部大会在邳州市行政中心召开,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宣布免去李连玉邳州市委书记职务,原沛县县委书记冯其谱接任邳州市委书记。

来自徐州官方的说法称李连玉被免去邳州市委书记一职之后,将专任徐州市副市长,此前李连玉身兼两职。当天下午的大会上还同时宣布提名原徐州市鼓楼区区长王强为邳州市市长候选人,孟铁林不再担任邳州市市长职务。

邳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透露,李连玉在会后径直赶往徐州,没有任何欢送仪式,很是低调。

对于书记市长同时被免职,邳州坊间普遍认为与年初发生的“征地血案”有关。2010年1月7日下午,运河镇河湾村村民李冬冬在阻止非法征地时被刺身亡,村民李卫南被刺成重伤。事发时,适逢邳州市政府领导车队路过,但车队“见死不救”。

“征地血案”震惊全国,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数十名涉案人员被警方控制,运河镇党委书记娄从瑞、镇党委副书记汤相华和副镇长娄飞被就地免职。

个人简历:

1975.08——1983.09 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地质科文书;

1983.09——1988.07 丰县城建局文书、秘书、团委副书记、人秘股副股长;

1988.07——1991.08 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科长;

1991.08——1993.07 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组织科科长;

1993.07——1994.07 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4.07——1995.05 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主任(正科级);

1995.05——1997.12 丰县大沙河镇党委书记、大沙河果园总场主任;

1997.12——1998.12 中共丰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1998.12——2000.12 中共丰县县委常委、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府党组成员(1998.09—2000.11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2000.12——2001.01 中共邳州市委副书记、邳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邳州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

2001.01——2002.12 中共邳州市委副书记、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邳州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

2002.12——2003.01 中共邳州市委书记、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邳州市人民政府党组书记;

2003.01——2006.01 中共邳州市委书记;

2006.01——2010.04 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中共邳州市委书记;

2010.04——2013.08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2013.08——2014.03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中共伊犁州党委常委,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2013年12月,明确为徐州市正市级干部[援疆]);

2014.03——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中共伊犁州委副书记,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

 

谁让“红毯书记”走上了不归路?

李连玉作风强悍,在任期间确实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做事高调,脱离实际等问题。2007年10月23日,他参加十七大归来,迎接队伍自徐州铜山与邳州交界处开始,约有数千人点鞭炮、拉横幅,“铺地毯”“夹道欢迎”。当地媒体说是干部群众自发组织的,但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明摆着的炒作。试想,如果不是有关部门为了拍书记马屁组织这次“迎接活动”。普通老百姓谁能知道市委书记什么时候回邳州,走的是什么路线,怎么会走到铜山与邳州交界处迎接呢?而这位“红毯书记”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此得意忘形。还真以为自己是个民众喜欢的“好领导”,让媒体大张旗鼓地对此进行报道。从此,飘飘然起来,迷失了方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连玉敢接受那些阿谀奉承者策划的“迎接仪式”,而且一点也不脸红,说明他骨子里就喜欢这一套,别人也早就“揣摩”到了他的心思才这样做的。实际上,像李连玉这样的官员,虽然只管辖小小的一个县级市,但这个县级市在他心里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自己则如同一个“土皇帝”,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当成其作威作福的法宝。土地等国家资源简直成了他的私有财产,愿意给谁就给谁,想给哪一块就给哪一块,想卖就卖,想出租就出租。一些开发商,民企老板千方百计讨好他,从他手上拿工程、拿土地,然后再转包或转手倒卖,土地机制、发包机制等在他眼里形同虚设,近乎失控。

李连玉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迎接仪式”,活动中,虽然在到达邳州市区后,李连玉开始步行与民众握手,表面上拉近了民众的距离,实际上与民众的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陌生;他虽然走在了红地毯上,却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红地毯虽然通向的是迎宾馆,但更是通向这个书记官场的尽头,通向的是他的不归路。这样的“迎接仪式”显然把这位“红毯书记”冲晕了头脑,他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理念,私欲膨胀,任人唯亲,平时更是飞扬跋扈,无所顾忌,听不得不同意见。从而使干群矛盾激化,对抗事件屡有发生。

但是,李连玉这个鱼肉一方的“土皇帝”“红毯书记”也许还不知道:21世纪的中国已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天下,法制的天下,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已经觉醒,一封封举报信终于把这个猖狂的“红毯书记”送到了官场的尽头。由此看来,李连玉的落马虽然是他被人举报查处的,实际上是他的狂妄自大,脱离群众,贪得无厌造成的,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红毯书记”落马不是上上下下的“意外”

官员曾经一度是如何“威风”,但如今却落得个“接受调查”的下场,实属自作自受。在现实中,有的官员有权有势,能“纵横捭阖”,成就一番伟业。与此同时,还有一拨官员,在起起伏伏的执政周期中,虽红极一时,但他和他创下的“红地毯”却铺向法制的牢笼。

我们看到,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贪腐案件“浮出水面”,这不,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上演了“红地毯书记”落马的好戏。笔者对中央打击违法乱纪的举措叫好,也对江苏省敢于向腐败叫板的举措点赞。近几年,各地打击腐败林林总总,但就是在如此严厉的打击之下,还是有不少人被送上人生“断头台”,这样的环境让人痛彻心扉,而又振聋发聩。

不难发现,像李连玉这种官员“辉煌成就”的背后是透着“权力身影”,权力寻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官员腐败意识开始蔓延。当官员的官位不断升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给官员带来了更多可调动的资源,如果对自我的约束、对权力的约束的缺失,个人私欲不断膨胀,权力欲望被无限放大,就会不断反噬官员的意志,最后处于背后的“贪欲”终将走上前台。

 

官员因贪欲落马,这不是一种意外。反而是在起初伸出“权势”脏手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有这么一天。官员执政理财,别存侥幸心理,更别把权力当做“护身符”,各种难填的欲望之门一旦开启,便如同走进一个与正大光明的世界彻底相反的地方,沉醉不知归路。一遭群众埋怨举报,等待的就是上级严厉追查。这个时候,就算官员有再大的分身术,“身陷囹圄”就在所难免。

对玩忽职守、权钱交易的官员,结局都是一样的:没有好下场。在此,笔者劝告那些心存侥幸的领导干部,不要去做违法乱纪的事,不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为自己谋取不当的利益,不要以为手中有点权力就洋洋自得,殊不知,这是党赋予的,是人民给予的,如果不听劝告,不受规矩,肆意妄为,那等待的就是法律的制裁。

李连玉的教训足为党员领导干部之鉴。权力没有特权,对腐败的打击更没有“意外”。相反,官员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切实摆脱背后的“权力设租”,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用为公为民的权力意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心,自觉抵挡利益诱惑,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红地毯书记”落马为何成关注焦点?

在打虎拍蝇成新常态的当下,一个副市长的落马本来引不起人们太多关注。但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特殊时刻,在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报告中频频出现“能人腐败”等新词汇的当下,李连玉的落马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李连玉是个能人,他是邳州市自1928年建立县级党委以来的第一个全国党代表;他主政邳州短短数年创造了“邳州模式”,邳州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邳州爆发“征地血案”,他作为书记与市长孟铁林一道被免后,依然能够稳坐专职任徐州市副市长的钓鱼台;在徐州市副市长的职位上工作3年后,被任命为伊犁州党委常委,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当年底还被明确为徐州市正市级干部……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能人,李连玉却落马了。今年10月30日,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江苏省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时曾指出,江苏“能人腐败”问题突出。于是媒体报道,李连玉落马就是因为“能人腐败”。  

“红地毯书记”“能人腐败”落马值得反思。第一,既然是能人,就应当把才干用在为民服务上,但李连玉显然把才干用错了地方。为啥会用错地方,关键在于心中没有一个“法”字。如果心中有“法”,李连玉创造“邳州模式”就不会要求机关干部每天工作16个小时,就不会每隔半年就要把官员换一次,就不会因为“征地血案”被免职,就不会在步步高升的同时伸出罪恶的双手……第二,能人为啥能腐败,而且能边腐边升,选人用人是否做到了依法依规?  

建设法治中国是大势所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势不可挡。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唯有尊重和敬畏法律,坚守法制底线,不踩法律红线,不碰法治高压线,方可保一生平安。选人用人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能被能人的高才蒙蔽了眼睛,因为才越强、德越坏,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会越大。

 

夹道欢迎”与“墙倒众推”

李连玉在邳州当官时,可谓说一不二。他卖了当地大量企业和党政机关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有关单位负责人只能事后追加签字。他要上马耗资巨大的政绩工程,没人能够阻拦说不。他“坐镇”下的征地拆迁充斥野蛮暴力,闹出死伤惨剧……凭借着这种强悍作风,邳州确实发生了不小变化——城建规模从19平方公里变成50平方公里,从曾是苏北最落后县市之一,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名单。

透过种种“彪悍”甚至野蛮的行政举措,恐怕“强人”李连玉也在不断自我膨胀。其胆敢严重违纪违法,也有了某种“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这种强权者的领导下,曾闹得沸沸扬汤的那次“夹道欢迎”,到底是出于某些干部与群众的“自发”还是“被迫”,值得揣摩。

这似乎也印证了某种“规律”——某些“强权领导”在任时,无人敢和其“叫板”,有下属还主动逢迎献媚;而当领导落马被抓后,又有人如事后诸葛般嚷嚷“我早看出他有问题”,随即还少不了“墙倒众人推”。对于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转变,有人毫不脸红地辩解“以前是慑于领导的淫威”,被迫无奈云云。至于“痛打落水狗”,显然是毫无风险的“正义之事”。问题领导自然无法推卸违法乱纪的责任,但明知领导有问题却唯唯诺诺附和并遵从的人就一点“没问题”吗?

民主与法治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为规则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人敢于对不当行使的权力说不。要将权力关进监督的笼子,不可能指望和事佬、马屁精、自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必须要有敢于谏言、不畏特权、对行政问题大胆较真儿的人。而在制度与纪检层面,同样要为说真话的人、有实证举报者保密撑腰,赋予正直者免于恐惧的权利。

【启示与思考】

李连玉的“红毯书记”源自于其在京开完十七大后,回乡途中受到群众“铺红毯”之热烈欢迎的事件。而李连玉之所以如此受群众“爱戴”,一定程度上因其作风强悍,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也正是由于其“居功自傲”,而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

官员因贪欲落马,这不是一种意外。反而是在起初伸出“权势”脏手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有这么一天。权力乃是人民赋予官员的,它姓公,权力一旦成为了私有,那么腐败之门便为你打开了,权力是把双刃剑,为民服务与为己牟利本就是两件背道而驰的事情,无法并存。然而一些官员却不以为然,妄想在表面的为民服务之下,背地里能够自己牟私,随着他们权力的加大,自身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享乐、奢靡之风便日趋盛行,自以为自己的权力高于一切,甚至视法律约束为无物,在贪污腐败泥潭中越陷越深。其结果就如火中取栗,最终身败名裂、追悔莫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李连玉的落马再次告诫领导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即便平时伪装的再好,隐藏的再深,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廉洁用权、不搞以权谋私,要谨防权力的霉变。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官员干部经受的诱惑更是时刻存在,一旦放松警惕、放纵私欲,就会迷失自己的政治底线;一旦伸出了腐败的罪恶之手,终会成为权钱的奴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8/790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