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南:弘扬湘学优良传统,服务核心价值观构建
2014年11月28日 14:15
近代湘人的担当精神与爱国情怀
刘建武
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是湖南精神的表述语,其中担当为湖南精神的特质,彰显湖湘文化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中,担当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近代以来湘人就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
近代湘人的担当精神体现为强烈的国家责任感。湖南是内陆省份,既不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之地,也不是通江达海的要冲之所,更非繁华富庶之区,但是湘人却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有强烈的责任感。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写道:“湖南人敢负责任。”陈天华疾呼:“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担当精神鼓舞下,近代湘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延及华夏大地,进而成为国家救亡图存的中坚力量。
近代湘人的担当精神体现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湘人以强烈的使命感参与其中并引领其走向,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行。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倡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左宗棠;从积极投身戊戌维新的谭嗣同、熊希龄,到勇挑资产阶级革命重担的黄兴、宋教仁,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湘籍共产党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近代湘人的担当精神体现为勇于献身之精神。自古以来,舍生取义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近代以来,湘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视洒热血、抛头颅为司空见惯之事: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抬棺出征;谭嗣同从容就义,成为为变法流血之第一人;陈天华、杨毓麟、姚宏业不惜蹈海而死,敲响警世之钟。等等。为了完成历史使命和承担国家责任,近代湖南人敢于赴汤蹈火,临深渊、履薄冰亦毫不退缩,哪怕需要以生命为代价。
在担当精神的驱使下,近代湘人不仅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有为承担国家责任和时代使命而勇于献身之精神。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近代湘人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省湘学研究院院长)
弘扬湘学精粹 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曹新
湘学是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之一。
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的千年湘学,历史悠久。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先贤的哲学理念,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精神,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这些性格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使湘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识,强调经世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极为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有着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海纳百川、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千年湘学这些基本精神要义,像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等等都具普世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异曲同工,出于一辙。直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湘学蕴含鲜明的变革精神和开放意识,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湘学不仅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变革就是要变要改革,要变要改革必须对外开放,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变革求新走向世界的湘学应当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重要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理应着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千年湘学中的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湖南省湘学研究院学术顾问)
举起爱国图强的湘学旗帜
汤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那么,湘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在哪里呢?我认为,爱国图强的精神特质就是湘学传统的根本。梳理数千年湘学传统之源流,不难发现: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湖湘儿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湖湘文化,铸就了举世闻名的爱国图强精神。这条精神主线贯穿湘学传统始终,是湘学传统的灵魂和旗帜,是湖湘儿女共有的精神气质和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代湖湘子弟奋勇向前,谱写出了湖湘文化乃至华夏文明进步的精彩篇章。这面精神之旗,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湘学绵延数千年,其独特的爱国图强精神特质已经成为湘人最持久、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植根湘人内心,这面精神之旗承载着湘人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影响着湘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湘学传承这种精神特质时呈现出极其鲜明的特征。我认为,恰逢盛世兴起湘学热潮,高举爱国图强的湘学旗帜,为改革攻坚凝聚共识共为,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大力弘扬:一是始终忠诚不屈,二是始终强调修齐平治,三是始终乐于奉献、敢于牺牲。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湘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继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以来艰苦卓绝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探索的总结;同时,它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湘学是湖湘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来湖南人生存与奋斗所积淀的传统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体现了湘学精神。
倡导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历代先进的湖南人追求的价值目标。特别是近代以来,湖南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变革,欲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尤其是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真正迈向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复兴之路。
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湘学所代表的湖南人、特别是百年来湖南先进人士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维新运动时期的谭嗣同,可以说是其杰出的代表。谭嗣同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封建的纲常伦理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向往世界大同,建立人人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当然,谭嗣同等人的社会理想,只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之上。只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经过千辛万苦的奋斗,才使中华民族真正向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迈进。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湘学一以贯之的价值。尤其是爱国思想,乃湘学精神之精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准确概括了湘学的这一精神。屈原是古代湘楚大地杰出的爱国人士,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忧民的情怀,即使遭遇谗言,流放楚地,其爱国心肠 “虽九死而犹未悔”。近代以来,湖南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彰显。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一部分的湘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之一。弘扬湘学精神,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湘潭大学副校长,省湘学研究院副院长)
捕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肖湘愚
由张栻、朱熹等导其先路,经代代薪火相传而成的城南书院千年文化是南渡后理学的第一大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朵亮丽的奇葩。在这里,可以捕捉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文化基因。
其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倡导,是对国家建设目标的凝练。城南书院以培养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精神与此高度契合。城南书院创始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张栻,针对南宋政权之羸弱,明确提出创办书院的目的是“以传道而济民也” 。自此,“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成为贯通城南书院教育周而复始的根本精神。
其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倡导,是对美好社会状态的设定。城南书院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先哲贤达在行为、思想层面为此提供了厚重的资源。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民法学家罗鼎、国际法学家周鯁生等法学大师,他们的法制实践和法律思想为我国现代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是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城南书院的重德教育传统及其培育的时标性人物为此留下了珍贵的文献。从留存至今的珍贵资料陈本钦刊刻的《城南书院课艺》(考试试卷)看,城南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伦理道德和修身养性,强调通过“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等课艺,培养学生忠孝诚信友善的品德。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
湘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周秋光
湘学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所谓传承,是要将湘学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及其精神加以弘扬。湘学文化的优良传统试言之有三:一是爱国主义的传统;二是经世致用、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传统;三是兼收并蓄、开拓创新与对外开放的传统。但是,湘学文化中也有不良传统,亦即历史缺陷:一是严重存在着经济上极冷、政治上极热的两极化倾向;二是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湖南人急功近利,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以及过于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论的建构;三是湖南人易走极端,保守与激进并存;四是湖湘文化中的“楚材晋用”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应当在弘扬湘学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加以克服。
文化传承要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文化是民族的产物,所以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具有时代性。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基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湘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体现和反映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一方面不断地积淀和绵延传承,一方面也是动态发展和可变的。传统的湘学文化虽然创造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到了今天,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也已发生变化,一些核心价值虽可继续保持,但也需要不断地转型和提质改造,充实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活力,活力就是生命力。文化要有生命力,就要不断地加以创新。
历史上1949年以前的湘学文化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宋代湖湘学派的确立;另一次是甲午战争之后湘学文化的近代化。第三次转型从新中国建立始,至今尚未完成。今天湖南人所感受到的湘学文化,其基本价值理念,还仍然是过去的。所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所反映的是近代湘学精神,并不完全适合于现当代。现当代需要有重经济促发展增和谐的理念,而这恰是过去湘学文化的短板,也是今天需要补充和提升的内容。
如何构筑当代新型的湘学地方人文精神?一般说来,人文精神是一个包含科学层面、道德层面、价值原则层面、人本主义层面、终极关怀层面等的复杂结构系统。 而一地的文化传统就往往交织着这五个层面的内容。在当代湘学人文精神的建构方面,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二,必须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第三,必须依据和传承湘学文化的优良传统。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在编纂新版《湖南通志》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介南
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地方志系统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因为志书是传播价值观、承载价值观、孕育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价值理念的重要责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湖南历史上三修《湖南通志》,即清代乾隆、嘉庆、光绪《湖南通志》。在这三部《湖南通志》中,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都有充分的体现。纵观三部《湖南通志》,每部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 集中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和民族精神, 展现了湖南这个地方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着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史的内涵。
2013年11月12日,省政府决定由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一部综合性的《湖南通志》。新编《湖南通志》将是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湖南通志》出版后近130年而编纂的一部通志性综合性的精华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修志宗旨,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既要继承清代三部《湖南通志》的优良传统,又要去其糟粕,超越旧方志,形成社会主义新方志。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新编《湖南通志》无论在篇目的设置上还是材料的取舍上都突出湖南人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不断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历程。还要运用“详近略远”“详今略古”的修志原则,体现时代特色,寓历史长河的共性于历史阶段的个性之中,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湖南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突出记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成就、新体制、新技术、新道德风尚,以利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修志旨在“存史、资政、育人”。 编修《湖南通志》,我们不仅要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更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贡献湖南方志人应有的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128/7904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