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精准扶持”政策化解产能过剩“危机转嫁”

2014年12月01日 13:36

 

产能过剩企业出现“危机转嫁”苗头

当前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经营异常困难,其中以煤炭、冶金、水泥、炼焦等行业最为严重,几乎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些企业为了生存需要,出现向上游和下游企业转移、转嫁危机现象。

1

第一个表现是大型国有企业向中小型民营企业“转嫁危机”。一些地区开始出现货款拖欠、三角债、多角债,其中以国有大型企业拖欠中小型民营企业货款现象较为突出。据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政府反映,当地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货款十分严重,仅陕西龙门钢铁集团公司就累计拖欠18亿元,对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2

第二个表现是向上下游企业“转嫁危机”。一些冶金、焦化企业抓住制造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环境下急于开拓市场的急躁心理,在新项目实施时将金融、信贷压力转嫁给上游的制造企业,要求制造企业垫资、融资。据西部某压缩机制造企业反映,这家企业现在就有大约50%的应收账款来自冶金行业。由于这种现象目前比较普遍,无形增加了制造企业的全行业、系统性资金风险。

 

第三个表现是向民间和社会“转嫁危机”。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炼焦行业为例,受煤资源和钢铁需求的双重制约,市场与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经济效益下滑,竞争更为惨烈,钢铁的去产业化行动和国家对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的治理要求,使一些焦化企业面临生死考验。以陕西榆林市的府谷县、神木县为例,许多民营焦化、煤炭企业当初上马时通过民间借贷、入股等方式大量融资、集资,目前到期需兑付的各类民间借贷资金高达50亿元,因兑付问题已诱发多起金融风险。

3

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这种“危机转嫁”现象,使这些亟须调整行业的经营困难呈现出向其他行业蔓延、扩散趋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实体经济运行。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大量拖欠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严重阻碍中小民营企业市场活力的进一步迸发。同时,同于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严重亏损,有的奖金锐减,有的工资迟发,个别地区已出现职工上访群体性事件,对当地社会稳定也带来不利影响。

产能过剩行业“危中有机”

产能过剩行业当前虽然危机四伏,但通过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活力。陕西省人大代表、教授级高工印建安反映,以焦化行业为例,如果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再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印建安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焦炭生产国,焦炉煤气是炼焦工业的副产品,其主要成份为氢气,生产1吨焦炭约产生200——250立方米焦炉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亿多吨的焦炭产量所产生的焦炉煤气除去焦化企业自用外,每年富余800多亿立方米。而目前只有不到10%的焦炉煤气被回收,主要用于城市煤气供应、发电、化工生产等,绝大多数被排入大气,在污染环境的同时,造成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杨文彪指出,产业升级和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焦化行业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关停并产,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行业准入的相关制度,以此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面对结构调整和治污减霾的双重压力和机遇,许多焦化企业纷纷寻求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产品加工。

5

据统计,2013年底全国已有10个共有10套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装置投产,天然气设计年产能可达13.3亿立方米。2013年5月年产LNG9500万立方米的大型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工程在河南宝丰县河南京宝新奥新能源有限公司投产;2013年10月陕西龙门煤化工25万吨LNG(3.4亿立方米)联产20万吨甲醇装置开始试生产。

印建安说,由于焦炉煤气中的CH4、CO、CO2、C2+含量近40%,氢含量高,因此焦炉煤气通过甲烷化反应可以使绝大部分CO、CO2等转化成CH4,得到主要含H2 、CH4  、N2的混合气体,然后采用深冷分离得到液化天然气(LNG)。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清洁燃料,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0%,2020年将降到一半左右。而中国近年来每年约1200亿Nm3焦炉气,一部分用来发电,一部分用来制 取甲醇制氢,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排放,因此利用焦炉气生产天然气项目能够有效的回收利用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循环产业链。

信贷金融受限 亟待“精准扶持”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技术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依据相关的政策指导,在多家商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中,行业投向策略包括优先支持类领域、适度支持类领域、审慎介入类领域和压缩退出类领域。而钢铁、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已被明确纳入到压缩退出类领域,各家银行也都按照压总量、调存量、控新增的总体原则,严格实施压缩退出和淘汰机制,大幅提高新增授信准入要求,实现总量递减。现实中,焦化、钢铁、煤化工等行业企业,无论是节能环保项目还是转型升级项目,都会被银行拒之门外。

印建安反映,利用剩余焦炉煤气生产LNG,既有效解决了焦炉尾气的排放问题,又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国家能源多元化战略,也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及产业政策。但这一行业发展却面临较大的金融信贷困难,相关技术改造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比如徐州东兴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30万吨捣固焦技改项目、徐州市龙山制焦有限公司3.5万Nm3/h焦炉煤气制LNG项目,虽然已经得到了徐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建设,但上亿元的投资让这两家目前还处于微利行业的企业难以承受。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等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发展适合企业技术改造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但企业反映,这些政策很难落实,金融、信贷的“不给力”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和各类危机只能转移、转嫁。

印建安等专家建议,对于一些积极跨越“高耗能”、“高排放”大门槛的企业,国家应出台针对性的“定向精准扶持政策”,建立良性的联动、互动进行机制。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眼下基层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一刀切”停贷做法,加大对这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升级改造计划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尽快完成向“升级版”的转变。(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1/7905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