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莫为做慈善者轻易贴上“作秀狂人”标签

2014年12月01日 15:27

 

【事件介绍】

1

男子热衷慈善被骂“作秀狂人” 母亲当场吐血

11月4日,邵建波向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现金和80万元的物资。

11月7日,邵建波与股东金炜一同赶赴南京,向南京市红十字会捐款两万元,设立“红十字旗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资金”,专门用于幸存者生活补助和节日慰问……

他被称为“活雷锋”,全国爱心形象大使,年近50岁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业。

邵建波操一口浓重的江浙口音,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慈善事业,而是小说《林海雪原》同名主人公少建波。对此,邵建波并不介意,“能跟这样的英雄同名,也算是我的福气吧!”11月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邵建波笑着说。

邵建波钟情于慈善事业与他幼时的一次经历密切相关。邵建波祖籍在浙江省瑞安市。“6岁时,有一天我去买冰棍,一辆大卡车从坡上冲了下来,我还在发呆,这时一个解放军战士快速跑过来将我拽到一边,卡车就从我刚刚待过的地方冲了过去,那个解放军战士只是提醒我下次过马路要小心就匆匆地走了。长大后,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恩人了。”母亲对邵建波说:“你要记住,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将来做个好人。”从那时开始,邵建波就暗下决心,要通过助人来回报社会,他觉得只有帮助更多的人,才能对得起当日救下自己的那位解放军同志。

邵建波有着浙江人特有的经商天赋,每一分捐给别人的钱都是他自己挣来的。1980年,15岁的他把父亲工作往来信函上的邮票揭下来去“倒卖”,成为学生老板。随后,他又卖钢材供应券,还做过废品加工销售等工作。养虎皮鹦鹉,拿到夫子庙去卖,让邵建波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还倒过猴票,到深圳炒过股票,回南京又炒过房。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积累了早期财富。用邵建波的话来说,他发财,只是经商的步子领先了其他人一步。“与那些一次就捐助上千万元的老板相比,我在慈善榜上永远都排不上号。”邵建波说,“好多老板都是‘发家’后,才开始做慈善的。但我是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就实实在在地在做慈善了,而且直到现在依然在做。”

“慈善事业并不是完成每年的既定目标”,在邵建波眼中,这样的慈善并不是真正的慈善。“我从来不会说自己一年要捐多少钱,而是视最终一年的收益来定,挣了多少钱,再决定捐多少。”邵建波说。

 

邵建波曾遭遇过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索捐者。2007年5月8日上午,有10多名索捐者找不到他,竟找到了他的家里,向他正在家养病的69岁母亲黄爱华讨说法。他们把求助的失落与对邵建波的不满发泄到了老人身上,老人被气得当场吐血昏迷,被送往医院急救。临终前,老太太嘱咐儿子,要照顾好年迈的父亲,慈善也要继续做下去。满怀愧疚的邵建波心里五味杂陈,母亲的遭遇让自己无颜以对,母亲的宽容和对自己的支持更让他心中犹豫。

最后,邵建波决定走出这个阴影,“母亲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邵建波年过八旬的父亲被转移过3个地方,除了家人,没有人能接近,“同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再发生第二次,否则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如今,家人虽然嘴上对他的行为保持中立的态度,却也不会公开反对。

后来,邵建波决定匿名帮助别人。几年间,他用了好多名字,为的是使家人不被打扰。然而,他的做法还是引来好多骂声。一个发小对于邵建波的善举很不理解,他说:“我对慈善这件事并不反对,你有能力去做总是好的,但应该考虑对别人造成的影响。自己的母亲被人索捐逼到绝路,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还搞这些宣传?”

朋友觉得他不应该再让媒体介入,邵建波对此很无奈,“我已经做到活动时不带记者,却也不能一直这样推辞拒绝啊”。前段时间,央视请邵建波的父亲去电视台录节目,邵建波拒绝了,“我必须让我的家人远离公众的视线,至于大家对我的评价,无所谓了”。

匿名的方式也引来很多争议,有人说他这样做是故弄玄虚,变着法儿引起别人关注。他每到一处,不用真名,会留下一面五星红旗。“这是我对当年救我那位同志的尊敬,当时他肩上一个红色的领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只知道这个印记,希望留下一面小的五星红旗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做好事的意义,它是一个象征。”面对质疑,邵建波很无奈。

邵建波对记者说,一个大学教授出版了一套词典,因为销路不好,无奈之下,准备当废纸卖掉。邵建波知道后,以12元一本的价格买走,捐给了希望小学。学生们觉得词典编得很好,想要更多。邵建波又找到这个教授,此时却被告知涨价,一本15元。邵建波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买回去卖,而是捐给学生,做慈善用的。不曾想对方的回答竟是:“你骗谁呢?”教授的话让邵建波心寒。

“我不缺钱,也不缺名,根本不在乎那些东西,却被人骂成‘作秀狂人’,真的很难受。”对于做慈善,邵建波不知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骂慈善家“作秀狂人”是一种恶俗

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业,可谓踏铁有痕,有目共睹。据资料,20年里,他共捐款捐物千万余元,先后帮助2000多人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他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继承,又是对正能量的传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然而,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却被说成是“作秀狂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一种恶俗。

就是有这么一种人,见不得别人优秀,你不鸣则已,一鸣马上就会有人捻着鲶鱼胡,在其背后指指点点,对其求全责备,严格要求,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大有将其打造成为一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的意思。并以他们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价值取向,认为“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是神不是人,对别人的善举疑神疑鬼,总认为一定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捞什么好处。其实,这是一种恶俗,在这一点上,他们从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别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既是嫉贤妒能,又是看客,自己不做,又不愿意别人做,唯恐天下不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人生的道路多曲折,人生道路漫又长,谁也难免碰到艰和险,谁也难免遇到忧和伤。只要你我热情相拥,懦夫也会变成金刚”。

天地之间有杆秤,在做慈善的路上,我们希望邵建波走他自己的路,让别人嫉妒去吧,受人说三道四的又何止你一个,陈光标不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吗?不仅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你这样的“作秀狂人”,受到过你帮助的人,他们更感恩你这个“作秀狂人”,我们相信,“作秀狂人”也会传染的。

 

多些理解,让“作秀狂人”不再自作自受

慈善,通俗的讲,就是做好事,就是给有困难的人捐款捐物,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大量存在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乐善好施”和“助人为乐”的慈善行为,这不仅及时解决了他人的困难,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睦,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可以说,慈善是除国家救助、救济外的有力补充,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难题。对于慈善行为,我们的社会应当提倡,更应该积极鼓励。但从社会上的一些人给邵建波“作秀狂人”的这一美誉看,大家他所做的慈善事业有着太多的不理解,也让他在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有时让做慈善的人很“难受”。 

比如在他的慈善事业中,时常会碰到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索捐者。有的索捐者甚至还会找到他的家里,对其父母发泄对邵建波的不满等。对索捐者,他们那种想得到救助和帮助的心理或许可以理解,但那种强要、索要的行为,则是不妥的,也给给做慈善的人增添了麻烦。  

毕竟,慈善是一个人的自愿行为,做慈善的人想捐就捐,想捐给谁就捐给谁,是不受法律和他人约束的。如果人人都去强捐,势必会让人望慈善而却步。幸好,邵建波有一颗做慈善的坚定的心,他能够长期坚持,并一做就是20多年。 

纵观邵建波“作秀狂人”的由来,恐怕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邵建波不够理解,更是因为对我国的慈善事业不够理解的原因所致。在我国,做慈善需要邵建波这样的人,也需要大家对邵建波和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理解了邵建波,一些人才不会去上门索捐。也只有大家都支持了我国的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助人为乐的行业中去,也才会有更多的人受益,并得以捐助。 

毕竟,邵建波一人之力是有限的,要做好我国的慈善事业,需要我们大家增强理解,从而让“作秀狂人”不再自作自受。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只有全力以赴地支持慈善事业,只有人人都出一份力,我们的世界才能汇聚起爱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美丽。

用真慈善为“作秀狂人”洗冤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我们从小唱到大,代代传唱不衰。为什么要学习雷锋?学习雷锋什么?雷锋,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学习的榜样?他的名字不仅享誉中国,而且享誉世界,创造了一种民族精神?就因为他一生在不停地做好事,助人为乐,“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毛泽东主席说,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做到了,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使得他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全国爱心形象大使邵建波,就是受雷锋事迹雷锋精神的影响而成为“活雷锋”的。他年近50岁,却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业。然而,邵建波的慈善行为却不为一些人理解,骂他是“作秀狂人”,让他很难受。对于邵建波这种被误解的痛苦心情,笔者非常理解。不过,邵建波完全可以不理会,也不用难受。邵建波需要做的是,用真慈善为自己正名,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的慈善大使形象。

事实胜于雄辩,行动是无声的证明。如果作秀,只能是一时的表演,不可能长久下去。否则,就不是作秀。做慈善帮助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也许一回两回,别人不一定理解,不一定认可,但长期做下去,还有谁能罔顾事实睁眼说瞎话?邵建波既然连续做了20多年慈善,何惧流言蜚语?作秀与否,行动是最好的回答,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

 

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为什么会被人误会,被称为“作秀狂人”呢?这可能与媒体的不当宣传有关,可能和一些人的偏见有关。但既然是慈善,既然是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即使遭受一点冤屈,又有何不可?有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成大事者必有大气量,对于别人的误解指责,或者一笑了之,或者不置可否,又何妨?

虽然,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但身正不怕影斜,一身正气,满腔爱心,又何他人惧诋毁?一个真善人,一个大好人,是不怕流言蜚语中伤的。任何流言蜚语也诋毁不了。无论好与坏,无论真与假,无论善与恶,谁人背后不说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心底无私,襟怀坦白。只要是真慈善,就一定能为“作秀狂人”洗冤。所以,对于邵建波,笔者还是想用但丁的名言劝他: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

【启示与思考】

慈善行为本是个人的自愿行为,做慈善的人捐多捐少,想捐给谁就捐给谁,是不受法律和他人约束的。现在出现了有的人要求强捐的行为,还跑到做慈善人的家中去,打扰别人生活是不对的,必须坚决制止。如果善者被人骂成‘作秀狂人’,让善者不敢为善,谈捐慈善就色变这与建设文明幸福美丽的新社会背道而驰了。

善者被人骂成‘作秀狂人’是“谁”在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的素质本就参差不齐,骂人的人别有用心或者道德败坏,没有社会责任感,才对善者冷嘲热讽而恶意抨击,雷锋同志说过:“一个人做慈善儿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慈善儿”。善者在做慈善时要有一颗冷静坚强的“心”,做慈善有时要面临没人表扬、没人奖励,还要被猜疑污蔑,人格不被尊重,在遇到猜疑困惑时不动摇,用耐心、勇气和力量去保持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只有大家都支持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助人为乐的慈善行业中去,也才会有更多的人受益,并得以捐助。

在鼓励慈善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抚平善者心中的“伤”,排除困扰善者们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人毫无顾忌的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让慈善汇聚成大爱的海洋,让慈善事业成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能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1/790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