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创新低”的国考需从理性角度看待

2014年12月03日 16:49

 

【事件介绍】

降温

公务员报名数创新低 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

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11月30日举行。全国共有140余万人通过此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是本次国考的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近年新低。

140余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考数与竞争比“双下降”

根据此前发布的公告,本次国考招考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2万余人,相比去年增多约3000人,招录人数刷新历史新高。

然而,招录人数的增加并没有抬高近年来的“国考热”。10月26日结束的报名资格审查显示,共有140.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比去年少11.5万人。这意味着本次国考的竞争比例大约为64∶1,低于去年的77∶1,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招考的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

从热门职位来看,本次国考最热职位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该职位计划招录2人,但是报名截止时,平均竞争比例为2625∶1,这一数字也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国考最热职位竞争比的最低值。

此外,按照历年惯例,国考报名人数多存虚高现象,以2013年和2014年为例,这两年通过审核人数均在150万以上,但最后参考人数都未到112万人。因此,考虑到弃考现象,相较于往年,本次国考竞争激烈程度或进一步降低。

虽然,从报名阶段就有媒体用“近年最容易”来形容本次国考,但是在专家看来,本次国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就设置了较严格的准入门槛,压缩了国考报名中的虚高水份,报名数据并不能判断实际的考题难度和竞争程度下降。

“也就是说,虽然从数据上看跟你竞争的人数少了,但是,你的对手都是那部分有真实报考意愿的人,大家都希望抓住今年的机会努力备考,从这个角度看,实际的竞争程度并没下降,甚至更高了。”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熊其焰说。

中央地方均强调考试纪律治理“骗考”力度大

作为一个选拔国家公职人员,且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全国性考试,近年来,国考对考试纪律都有严格的要求,国考的公平与公正也备受舆论关注。

自今年10月份国考报名开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保障考试公平,维护考场纪律的举措就不断推出。

在报名开始之际,国家公务员局已经明确要求,将严肃考风考纪,继续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认定和查处的力度,对恶意注册、抄袭或协助抄袭、持假证件参加考试、被认定为雷同试卷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报考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考试资格且5年内或终身不得报考公务员的处理。

针对考试纪律,国家公务员局还发布致广大考生的公开信。信中称,考试当天,公务员主管部门将联合公安机关、无线电管理部门等,对考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严密监测,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

除了国家公务员局的要求,一些地方还有自己的具体措施。例如,在浙江,今年考生在国考中的违纪违规信息,将首度在网上公布,公布内容包括考生姓名、准考证号、违纪行为和处理结果等。

在本次国考报名期间,作为历年来的招考大户,海关总署特别发布“说明”称,报考人员所填报的信息均将留存,所有填报、修改报考信息的历史记录,均可在系统内予以查证。如发现报考人员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或报名信息与真实信息有较大差异,招录海关将取消其面试、体检、考察或录用资格,已经录用的取消录用。

“近年来,国考对于‘骗考’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用存档的方式保障考试纪律,一方面警示考生认真报考、诚信应考,另一方面说明,招考单位的后续核查将更加严格。”熊其焰说。

 

解读国考“降温”,专家小心“烫嘴”

关于国考,无论身在其中的“供需双方”,还是对此津津乐道的舆论媒体,称其“国考热”是名副其实的。而当把这种“热度”数字化,再用今年的计划招录人数和报名数与之相比,得出今年国考“降温”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国考的“供需双方”每年都在发生变化,由此形成的供需比例,根本无法说明实际的供需现状。

因此,国考报名“退烧”是个伪命题。即使在数字上呈下降趋势,但在本来就高的离谱的基础上,根本就衡量不出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因为,首先每年的计划招录人数和报名数都在实际需要中变化。今年的国考计划招录2.2万余人,就相比去年增多约3000人,刷新了历史新高;而报名人数也对应着合适的应聘对象,这个群体的人数也在变化。所以,当计划招录人数和报名数还处在悬殊比例下时,说国考报名“退烧”,至少为时过早。

然而,有专家称,国考报名“退烧”是好事。可能因为所谓的“退烧”本来就是伪命题,所以专家对此的解读却有点把“好事”说成了坏事。有观点认为,国考报名“退烧”是好事,至少说明热衷者已有所清醒,有所觉悟。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从“高压反腐”到“自我批评”,党中央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官老爷”和“大财主”。听上去这好像是在赞美反腐倡廉的成果,但给人的回味却让堂堂正正的国考一落千丈。视乎“国考热”是人人都想当“官老爷”和“大财主”引发的。

那么,所谓的国考“降温”,是因为一小部分人主动放弃了这个当官发财梦,还是大部分人仍然坚信这个梦?如果把这种意识当成影响高考“温度”的主流,还让人怎么去看待这支将要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务员队伍?当然,专家是不会拆体制的台的,他们之所以把人们对公务员的某些“意会”变成“言传”,目的是想告诉人们,“公务员的岗位要求越来越高,而收入也越来越透明”了;专家就是想通过国考报名“退烧”,说明公务员不像传说中那样得天独厚。这和近来隔三差五出现的,为公务员待遇鸣冤叫屈的声音异曲同工。

其实,要说热衷于国考者“有所清醒,有所觉悟”,不妨从诸如“萝卜招聘”的潜规则上找找原因。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招聘,如果再加上潜规则,那些毫无背景的应聘者,对此望而却步甚至失去信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或者从人各有志的角度,挖掘理想和抱负上的人生闪光点。而将此说成这个岗位的利益诱惑力降低了,以此延伸出它的清廉,试问,除了报考公务员,还有什么就业招聘,会出现2625∶1的竞争比例?如果国考报名“退烧”不是一个伪命题,那么,专家对“退烧”的解读,是不是揭示了公务员队伍的现状?因此,解读国考“降温”,专家小心“烫嘴”。

 

客观看待“国考”报名人数创新低

一年一度的国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一份稳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很多人追寻的梦想。

对国考创新低现象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就设置了较严格的准入门槛,也有人认为是申论试题实现分级分类考试、行测题实行两套试卷而增加了考试难度,更有人认为是因为目前的反腐所致,认为公务员已经没有多少“实惠”可占了。

笔者以为,说到公务员考试人员下降的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准入门槛的提高和考试难度的增加。毕竟,从以往的公务员考试看,其准入门槛和考试难度与今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至于说到反腐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更是关系不大,试想,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看,有多少人是为着权势和贪腐去考公务员的?说到底,多数人报考公务员,看中的是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固定的职业,仅此而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考报名人数以往虚高现象得到纠正,国考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实,对公务员考试人员下降,无须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产生过多的猜测和联想。客观理性看待今年国考创新低,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国考日益成熟,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也在日趋理性。今后,伴随着政府行政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考试必将更加完善和科学。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公务员唯一的宗旨,这也是公务员的价值所在。

“创新低”的国考,还可再“冷”一点

前几年,“国考”报名一度火得一塌糊涂,有人形象地称其“热得要灼烧”,从中可窥见求职者畸形的“投考”心态,舆论对报名者功利心态和民间“官本位”意识大加挞伐。如今,“创新低”的数据甫一出炉,众人又对“国考”形成另一层隐忧——报名人数越来越少,选材范围越来越局限,以前没人报的岗位,就更加没人报了。

这种隐忧多少有一定道理,但数据“创新低”就意味着“国考冷”吗?笔者不这么认为。

首先,“国考冷”是“大热”过后给人造成的虚假印象。前几年,国考像热饽饽,大受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欢迎,由于报名条件宽松,门槛不高,报考人数不断走高,公务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呈爆棚之势,社会上处处弥漫着“人人爱国考”的风气。孰能想到,大热的“国考”在今年迎来转折点,一方面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却创下近年新低,两相对比,“国考”大热的惯性终止,很容易给人以国考变“冷”的假象。

必须承认的是,今年国考竞争性确实不如前几年,为近年来“最容易”国考。但是,过百万的报名人数依然足够庞大,其在社会就业中的占比依然偏高,相比自主创业、下到基层或支援偏远地区等就业去向,报名“国考”的人数是其“依然火热”的佐证。如果非得说“国考”变冷,那也只是“相对冷”,用前几年火到畸形的“报考”状况作为参照,这样的“相对冷”其实强度还可以更大一些。

其次,“国考”的“相对冷”是社会就业面拓宽的有益显现。今年“国考”刚开放报名时,就有“相对来说不再那么火热”的迹象,分析认为,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中纪委接连发力“拍蝇打虎”,公务员隐性福利压缩,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不再像原来那般受追捧。这种说法自有其合理成分,但“国考”变得“看上去很冷”,有着多重原因,除上述政策性因素外,依托网络等高新技术的企业昭示更光明的未来,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出更令人无法拒绝的薪酬待遇,国企提供有充分竞争力的福利吸引,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户口等方面提供利好,分流了不少本欲投身“国考”的就业者。

 

甚至乎,随着社会往多元化方向进阶,不少人开始主动面向基层,选择冷门行业,到农村,进民企,去社区,还有一些人干脆放下架子,摆地摊,卖蔬菜,当果农,把地板踩得踏踏实实。多元的就业抉择,也让国考看上去比之前更“冷”更没市场。

其实,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能为就业者提供多种选择,且各种选择之间不应存在过大的吸引差。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应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应引导更多人往其他方向就业,而不只是“国考”这华山一条路。所以,至少目前我们还应坚持剔除“‘国考’本就该热”的老思想,防止谈“冷”色变。

更何况,依照目前的报考人数和社会就业构成,“国考”远没到冷的程度,社会还应引导更多人往创新科技企业和基层迈进。同时,中央应出台更多政策完善社会资源分配,祛除公务员隐性福利、特权等“附带好处”,并将公务人员的权力一点点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引入淘汰、退出、破格提拔等机制改变“铁饭碗”管理,让“官位”不再炙手可热,让“国考”继续“冷”下去。

【启示与思考】

报考人数的确是一降再降,而招考的要求、难度也在同步提升,这种瓶口缩小的趋势,或许因为是90后的职业观念转变,抑或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转变,都是良性的结构调整。要提防国考降温之争背后的舆论倾向——“少数舆论将‘国考降温’与‘反腐升温’‘官不聊生’等命题关联起来,要么借此抒发公职人员待遇低、压力大等牢骚,要么倒逼制度设计对‘腐败也是生产力’等恶黑逻辑睁只眼闭只眼。”

一年又一年,“国考降温”似乎正在成为大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广大考生对公务员考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也说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或许有一天,当公务员终将回归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而那时的国考才会成为一次普通的人才选拔考试。

探讨公务员“热”与“不热”,国考“降温”与否,都要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国考也不例外,从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公务员考试报考呈现平淡、热门、回归的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讲,国考过热,大量人才一窝蜂涌入,会导致其他行业遇冷,不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但是国考过冷,又难以保证公务员队伍的质量。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20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因此,引导国考进入一个合理的区间,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共识非常必要:那就是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并非只有公务员才是最佳选择,唯此才能让各种人才有各自准确的定位,三百六十行也才能行行出状元,才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正如有专家指出,光看报考总数很难得出好坏的结论,关心报考人员结构,关注报考趋势变化,才能了解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为今后的国考以及公务员岗位设置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3/791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