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东北未来五年粮食生产潜能巨大
2014年12月05日 08:51
耕种面积不断增长 后备耕地资源尚存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拥有耕地面积约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6%,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国粮网首席研究员焦善伟说,东北地区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幅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而南方传统产区粮食耕种面积仅是稳中略升。
(图片: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玉米田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南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导致耕地减少的速度也加快,最靠得住的还是东北。根据李国祥提供的数据,处于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份,自足之外尚有余的仅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5个省份,剩下8个主产省份趋于实现自身平衡,缺粮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省份。“粮食外调的最主要省份是黑龙江和吉林,内蒙古的粮食生产正在崛起,河南的粮食大省地位则在下降。”
(图片: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田间收获。)
在东北,稳定并增加耕地面积的工作仍在加强。据吉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吉林省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约占目前耕地的3%,特别是西部地区有200多万亩土地从未耕种过。黑龙江省在2014年提出,把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作为增产的重要措施。
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耕种效率,相当于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说,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大面积改种玉米、水稻。可以说,东北粮食大幅增产,与种植结构调整密不可分。“未来,我国粮价若不受国际市场冲击,玉米种植面积还将小幅上升。”
在东北,未纳入统计的“黑地”也可为粮食市场稳定提供保障。记者在吉林一个县采访了解到,各部门掌握的耕地数量相去甚远。“过去收‘三提五统’,耕地没有如实上报。全县粮食实际产量远远高于农业部门掌握的耕地数量上报数字。”据黑龙江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黑龙江全省的“黑地”数量可超过千万亩。
水利、科技提升空间大 促稳产增产大有可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虽然实现十连丰,却是在农业科技、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体水平依旧偏低的情况下取得的,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图片:吉林省榆树市灌溉渠道清淤。)
入夏以来,东北西部发生严重旱情。特别是辽宁,出现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辽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辽宁省现有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辽宁今年的旱情比2000年大旱时严重,但因旱饮水困难人口,仅为2000年大旱时的15.2%,生活需要救助救济的群众也仅为40%。但尽管如此,今年粮食因旱灾预计减产50亿公斤左右。”
黑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吕纯波坦言,近年来,国家和东北各省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东北地区耕地面积较广,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总体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较为落后,农业稳产高产基础仍不牢固。“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未来东北地区在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方面大有可为,增产仍有空间。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加速,东北粮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图片: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牡丹江直属库传输机在传输玉米。)
在科技方面,焦善伟表示,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民科学种植意识差,农业技术水平低。
陶承光说,当前东北地区仍以一家一户的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农民科学种植意识较差。具体表现在农民选购种子和化肥多凭借自己的种植经验;依旧在靠天吃饭;掠夺式生产,缺少养地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化肥的过量施用,已经造成黑土层减少、土壤板结,影响产量。
(图片: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乡永胜村收获水稻。)
据介绍,目前东北的玉米平均单产450公斤/亩,而美国至少600公斤/亩。未来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粮食增产幅度至少达到5%-10%。“在美国黑土地抓一把感觉能出油,未来东北地区农民养地意识若能提升,将能很好地保证产能。”陶承光说。
改革政策效益释放 现代农业激发产能
农业专家表示,东北粮食稳定增产与密集的改革政策刺激密不可分。以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为例。据了解,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东北四省区现已开始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总面积达3800万亩。据测算,节水增粮行动在东北地区至少能增产100亿公斤粮食。
“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每公顷就打了9500公斤玉米。”种了185亩玉米的吉林省通榆县农民曹学军说,滴灌技术直接把水、肥料送到庄稼根部,有助于肥料吸收,增产明显。在辽宁,2011年以来推广的550万亩节水滴灌项目成为今年旱区中一道“绿色长城”。
(图片: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铺设膜下滴灌管道。)
2012年,财政部确定5个省份为种粮大户补贴试点,黑龙江、辽宁位列其中;2013年,国务院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陶承光、焦善伟等人认为,在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刺激下,东北地区农业正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进一步释放粮食生产潜能。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有力促进了规模种植效益的增加。在黑龙江,2013年全省2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突破9000万亩;在吉林,目前近20%的肥沃耕地集中到了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手里;在辽宁,全省农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全省家庭承包总面积的21.2%。
(图片: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玉米丰收。)
辽宁省辽中县种粮大户于会怀负责耕种的水稻面积在4万亩左右。在老于的水稻田里,不仅可以看到普通水田,还有和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的育种田和高产试验田。老于说,农业生产只有规模化才能出效益,只有规模化才能琢磨通过科学种植提升产量。“从育种到日常田间管理,再到耕地质量提升,我都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怎么能提升单产怎么来。”据了解,老于负责种植的水稻面积较大,耕地质量优劣不一,但是因为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并且凭借科学选种和田间管理,水田里长出的苗又齐又壮,平均亩产比普通农户种植多出50公斤左右。
陶承光、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等农业专家指出,东北只有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才能提升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才能更有效提升粮食产能。(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5/791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