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孙杨禁药事件带来对体育精神的反思

2014年12月08日 08:56

 

【事件介绍】

孙阳

孙杨兴奋剂事件曝光

11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在全国游泳冠军赛的一次赛内兴奋剂检查中出现阳性,但3个月禁赛已期满。

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赵健说,孙杨在5月17日的一次尿检中被查出使用了违禁物质曲美他嗪,遭禁赛3个月处罚,时间从5月17日至8月16日。同时,孙杨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的1500米冠军头衔被取消,罚款5000元。由于亚运会举行时孙杨的禁赛已经结束,因此他有资格参加亚运会。

曲美他嗪为刺激剂,属于赛内禁用的特定物质,今年1月刚刚被列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用清单。赵健说,在7月的听证会上,孙杨出示了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使用含有曲美他嗪物质的药物是为了治疗心脏不适,无意以此提高运动表现,因此符合反兴奋剂规定条例中减免处罚的标准。综合而言,给予孙杨3个月处罚较为合适。

“我一直认为,在泳池中就要凭自己的实力来取得成绩。在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中,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兴奋剂检查,不论是在国内国外,赛内赛外都没有出现过兴奋剂违规问题。”孙杨表示。“这次事件让我震惊沮丧,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运动生命,认识到反兴奋剂对我们运动员的重要性。”

央视发问孙杨禁药事件6个月后公布让人难以接受

北京时间11月24日,据新华社报道,孙杨在5月17日的一次尿检中被查出使用了违禁物质,并从当日至8月16日被禁赛了3个月。央视体育新闻也报道了此事并评价道,过6个月之后才公布此事,新闻已经成了旧闻,公布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得知此事后,央视游泳专项记者刘京京第一时间赶到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见到了中心党委书记尚修堂,尚修堂提供了一份《孙杨误服治疗心脏病药物被处罚情况通报》。

通报显示孙杨的确是在5月的全国游泳冠军赛期间,误服了药物“万爽力”,但是孙杨对于药物中含有曲美他嗪的违禁成分并不知情,属于误服,对药检阳性有过失但无重大过错。孙杨作为高水平运动员,没有必要在一场国内的比赛中去服用药物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因此是完全属于误服的情况。

新闻中报道说:“孙杨在2014年参加了3次1500米自由泳比赛,全国游泳冠军赛成绩是15分01秒33,仁川亚运会是14分49秒75,全国游泳锦标赛是14分54秒52。单从成绩来看,查出服用禁药的全国游泳冠军赛的成绩并不比另外两次好。但是成绩只能作为参考,无论是误服还是故意,使用禁药都是违反公平竞赛原则的。在决定处罚和处罚期已过6个月之后才公布此事,新闻已经成了旧闻,公布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想到这一点,不免让人难以接受。”

 

体育总局取消孙杨涉药通报会

北京时间11月25日,原定于当天上午10点游泳中心举行的孙杨兴奋剂检测阳性事件通报会突然取消,在现场苦等了一早上的各路记者被工作人员以“领导在开会”的原因搪塞,只给记者们发了两页纸的文件。

11月24日下午,新华体育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则轰动的消息,中国泳坛领军人物孙杨在今年的全国游泳冠军赛的一次赛内兴奋剂检查中出现阳性,被处以3个月禁赛,但在仁川亚运会之前禁赛期已过,赶上了亚运会的比赛。据悉,孙杨是使用了药物“万爽力”(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心脏不适,而孙杨也证明了他无意使用这种药物提高运动表现,因此符合反兴奋剂规定条例中减免处罚的标准,最终仅受到3个月的禁赛处罚。

但是在这则消息公布之后,各界对孙杨禁赛的事件还是有诸多疑问。为何禁赛3个月的消息过了将近半年才公布?孙杨在仁川亚运会上的参赛资格是不是会因这次兴奋剂事件受到影响?带着诸多疑问的各方记者本希望能在总局游泳中心的通报会上寻得答案,但是在现场苦等了一早上的记者被工作人员的一句“领导在开会”搪塞了过去,只拿到了一份关于孙杨事件的通报。

孙杨禁药事件:知情权向左,拿冠军向右

又是孙杨!虽然在24日,孙杨通过自媒体发布了一封思维看似缜密的致歉信,但是,“误食”与“要深刻反思”在逻辑上并不能说通,既然是误食,又何以反思?反思什么呢?……当然了,对于兴奋剂一事,现在公众的矛头显然不只是放在了孙杨身上,而是放在了相关管理部门方面。

“万爽力”和“盐酸曲美他嗪片”两个专业术语的使用,让调查可谓看起来“细致入微”。孙杨的及时致歉,也似乎早有准备,似乎有了草稿,只是在24日“一键发送”了。这些所有的工作,都早有准备,在公布之前就考虑好了如何收场。然而,一些问题永远绕不开:从5月中旬被查出使用了违禁药物,到现在被相关部门公布真相,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孙杨参加了一项重要赛事——韩国亚运会,并且,拿了他应该拿的金牌,那么,为什么半年之后才发布?为什么处罚仅仅有三个月?是不是为了保证他能够参加亚运会?

6个多月以来,公众的知情权去哪了?孙杨是公众人物,是当下我国最具有偶像气质的体育明星,他的丑闻,从来不应该被当成机密。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作为一个公共职能部门,没有理由把他的丑闻掩盖起来。此外,在身份上,我国运动员与许多国家地区市场化的运动员还有很大的差别,孙杨的许多训练费用、参赛费用,都来自于公共财政,他具有公职的身份,由此,其丑闻也更不应该遮遮掩掩。

相关部门以及孙杨团队遮遮掩掩6个月,处罚只有3个月,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此事从处罚到公布,都有“特权”在作祟。而这个“特权”,是属于一个体育冠军的惯有特权。这样的特权,也有其功利目的所在——该拿冠军时一定不要禁赛,该禁赛的时候,一定不能影响夺冠。于是乎,公众的知情权走向了左,而孙杨在亚运会上夺冠走向了右。

冠军重要,还是诚信重要?金牌重要,还是公众的知情权重要?这些问题在权力追逐国家荣誉并左右金牌的逻辑之下,有了很明确的答案。只是,冠军最重要,比一个体育部门的诚信和公信力更重要,也比全体国人乃至于全世界体育从业人员的知情权重要,这样的逻辑并不符合现代政治观念,尤其是不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精神,更与发展全民体育、放弃金牌功利观的发展趋势有所违背。

 

反兴奋剂容不得“小疏忽”

众人震惊之余,对孙杨事件产生了许多疑问。是否孙杨的明星地位让他免于受到重罚,而只被禁赛三个月了事呢?孙杨禁赛期满后相关部门才公布消息,是否刻意延迟了呢?对这些疑问,相关部门做出了解释,而舆论反响不一。

舆论对孙杨禁药事件的追问,体现的正是对反兴奋剂公平公正的渴望,对公开透明机制的追求。舆论的监督,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中国反兴奋剂的进步。

虽然外界对孙杨事件的处理方式、公布时机各有评论,但应该看到,孙杨事件的公布本身有积极的一面。孙杨事件的曝光,源于反兴奋剂中心公布的季度数据。定期公布季度检查数据是近年来反兴奋剂工作的新举措,也是中国反兴奋剂工作进步的体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反兴奋剂工作已经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落实到了“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的行动上。中国反兴奋剂的制度日渐完善,也日益公开、透明,获得了国际认可。现在,中国反兴奋剂工作无论在检查数量还是制度设计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然而,反兴奋剂工作极为复杂,前进的过程中总要不停查找漏洞、弥补错误。而孙杨事件就凸现出,反兴奋剂仅仅靠端正的态度还不够,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工作要细致入微。

孙杨接受兴奋剂检查时没有声明使用药物,属于没有严格遵守检查规则。而队医作为孙杨保障团队的重要成员,不了解禁药清单新变化,未能及时提醒运动员,说明专业性亟待提高。看似不经意的小疏忽造成了影响恶劣的后果。联想一下,顶尖运动员的保障团队尚出现这样的纰漏,那么其他运动员的辅助人员反兴奋剂专业水平又会如何呢?中国反兴奋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孙杨事件至少提醒相关管理部门,运动员要严格遵守反兴奋剂规定,队医等辅助人员更要加强专业学习。酝酿中的队医准入制度应该提速了。

孙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孙杨服用禁药被禁赛。这样一条轰动新闻带来的各种效应和评论充斥媒体。指责、道歉、反思应有尽有,不过笔者却为孙杨以及所有为运动成绩提高而拼命的运动员感到难过。

人类为什么要运动?这是人生存的一种追求。为了更好地活着,我们要运动起来。然而从某一天开始,这种运动的天性变成了一种职业,进而有了商业价值,又被蒙上了激发爱国热情的绚丽外衣,于是,运动和成绩以及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于是,运动被异化了。

孙杨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心脏不适,为此服用“万爽力”(盐酸曲美他嗪片),继续保持高强度训练。为了参加国内赛和亚运会,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这可以被解释成一种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此以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运动员的伤病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运动员的比赛和成绩被商业化之后,他们的病痛就没有人关心了。出了成绩的运动员在巨大的荣誉和利益诱惑面前,义无反顾地投入训练和比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周边的人,每一个为比赛疯狂的观众,却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推波助澜,自己的殷切希望,让运动员去搏命奋斗,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姚明在伤病面前选择了后退,因为如果不这样他的后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还有李娜、刘翔等等。更不要说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运动员了,一身伤病退役而又无依无靠。

我们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喘一口气呢?我们不能要求运动员不要成绩,也不能要求赞助商不要成绩,更不能要求有关部门不要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为胜利欢呼,我们也应该对失利表示理解,甚至对运动员的一些过错表示宽容。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赋予运动员一个强大的内心,一个不怕摔倒、不怕失利的坚韧性格。

我们期待中国能出现一个费德勒,一个获得17个大满贯冠军的一对双胞胎的父亲而且还在球场上打球的运动员,一个既为自己的快乐而打球,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运动员。这才是体育的精神。

让体育回归运动的本质,让运动回归健康的轨道,我们才能活得健康一些、自在一些。也才能让运动员活得健康一些、自在一些。

【启示与思考】

孙杨“误服”禁药一事发生于半年之前、处罚终止于3个月之前、事件公布于一周之前,如此劲爆的新闻发酵了一周仍未停歇。事件接下来的走向将向何处去并无定论,但缺少必要真相的处罚非但缺失应有的威严反倒充满无力感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不是这位即将年满23岁的世界冠军第一次置于争议的漩涡之中,不过与以往的“更换教练”或是“无证驾驶”相比,此次因“误服”而禁赛更令公众大跌眼镜。而比孙杨因“误服”而禁赛更令人感到不解的,却是相关部门在孙杨被查出服用禁药后一系列“恰到好处的配合”。

为何恰恰是孙杨禁赛的消息推迟宣布?为何在召开听证会之前便已经开始执行禁赛?为何禁赛期是最短的3个月,又恰好在亚运会开始前一个月期满?而作为亚运会的资格选拔赛,全国游泳冠军赛上查出服用禁药的选手又为何能够参加亚运会?相关部门对于每个问题所给出的解释,或许可以做到自圆其说,但却始终难以令人信服。

对于孙杨“误服”禁药事件的“迟报”,人们难免会想:如果这次被查出服用禁药的不是孙杨,而是一名成绩平平的运动员,是否还能得到同等“待遇”?“推迟宣布”和“从轻处罚”等举措,纵使有着合乎规则的“外衣”,但却难掩“金牌至上”的思维。

为了在大赛中多拿几枚金牌,给大牌运动员在比赛安排、训练保障和人员配备上提供便利,倒也无可厚非,但倘若在禁药、禁赛等体育界不可触碰的底线问题上也搞变通,则会后患无穷。可以说,孙杨“误服”禁药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而在处理孙杨“误服”禁药过程中所透露出的“金牌至上”思维更令人难以接受。

冠军与清誉,“金牌至上”思维与公平公正原则,到底孰轻孰重,需要认真思量的,应该不仅仅是孙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8/791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