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2014年12月08日 15: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深化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对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新阶段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不同时期,国企改革有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侧重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9年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主要特征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解决的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1986年推行承包责任制,主要特征是经营层面改革,解决的是效率低下问题;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解决的是产权清晰问题;1997年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推出了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多项政策,解决的是国有企业脱困问题;2003年成立国资委,主要特征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解决的是国有资产监管缺位错位问题。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多元化尚未完成,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化要求等。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进民资,汲取民营企业之长,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管理效率和创新意识,通过参股、控股、合作等形式,与优势民营企业携手并进,实现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和保值增值,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也需要通过参与国资改造、参股国资项目,嫁接国企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做强做大。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发展混合所有制,这是当下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新论断,并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然而时至今日,改革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一是认识不统一。不论是民企、国企,还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大多心存疑虑。人们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使之成为向特殊群体或权贵资本进行利益输送的一场盛宴;政府部门担心失去对国企的控制权;国有企业担心民间资本进入后国有资产和企业经理层的职位利益受损,特别是对于运营良好的垄断企业来说,没有引进外部资本的动力;民营企业则担心优质资源难以进入,即使进入了也缺乏话语权,担心大股东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行政权力侵吞新进资本的利益,最终导致民企血本无归。

二是政策不完善。国企改革的政策性很强,每走一步都涉及到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客观而言,关于如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如何从“管资产”转为“管资本”、如何确定国资民资混合比例、如何调整国企人事薪酬制度等政策仍不完善,导致很多企业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同时,民间投资仍面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民营企业所关心的哪些行业和领域实施混合所有制以及合理的回报、合作方式等仍需要明朗。据安徽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今年初开展的“三门”问题大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认为 “玻璃门”的主要表现依次为资金或资本门槛要求过高占38.2%、壁垒名义打破而实际依然存在占38%、投资规模门槛要求过高占33.7%、资质标准门槛要求过高占31%。特别是在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矿产、民营金融、民办医疗、民办教育、民办养老、民营公交等领域,民间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障碍。

三是路径不明确。这些年来,安徽对于混合所有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马钢、铜陵有色的上市;海螺、江汽、国贸集团推行员工持股;淮南、淮北、皖北三大矿业集团积极“走出去”,通过与非公经济进行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省外获取资源;中国移动入股科大讯飞;特别是由12家国企和民企联合组建的新安金融,实现了真正的现代企业三权分立治理机制,成为“国”“民”联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典型范例。但总体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还处在个案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路径和模式,这也是改革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

此外,从国有企业来说,高管的选拔任用体制以及高管的行政级别、职位利益成为阻碍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从民营企业来说,全省总体上不大不强,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安徽仅有国购投资集团与铜陵精达铜材公司入选,分别位列150位、482位,由于资本规模小、实力弱,民营企业真正与国有企业交叉融合的能力不足。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国企改革的建议

1、明确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当前安徽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现在不是要不要搞,而是怎么搞的问题,早搞早主动,早搞早见效。要统一思想,明确提出:现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及早出台指导性意见和实施细则,坚持先行先试,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2、廓清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领域。尽快对国企功能进行定位,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对于提供纯公共产品的领域,经济效益低,民间资本没有进入的动力;电力、石油、电信等自然垄断性领域投资规模大、收益高、影响面广,应在国有资本占主导的条件下,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引进民资参与投资和发展,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则应完全放开,“国”“民”股权比例不受限制。要围绕优化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产业领域的布局、在产业内部的分布、在企业内部的配置三个层面,选准改革突破口,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选择一批代表性国企进行试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3、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路径。一是“民进”,拿出优质国企资源或示范项目,面向国内外知名民企,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合作等形式让民资进入。二是“进民”,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优势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和保值增值。三是面向社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国有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融合。四是新成立的企业一开始就设计为混合所有制,有效嫁接国有企业的资源、信誉、人才优势与民营企业的机制、成本和效率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4、营造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良好环境。本着公开、透明、法治的原则,保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特别要在股权比例、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国资管理等核心问题上予以明确。二要规范程序,建立平台。政府要形成改革程序,明确方法步骤,防止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信息和项目对接平台,完善现代产权交易市场,出让股权、引入项目、扩大增量等均要公开招标,推行网上竞价,做到信息公开、竞价公平、投资公正。三要加强监管,保障权益。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涉及国有资产评估、定价、破产、并购、重组、转让等问题上,引入第三方评估,防止国有资产的低估、贱卖。坚持资本权力的平等化,建立处理民资投资权益纠纷的诉讼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民间资本的话语权、财产权。

(作者单位:省工商联)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8/7915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