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市长回应“治霾公开信” 体现官民良性互动
2014年12月08日 16:19
【事件介绍】
郑州官方回应治霾公开信:骂骂又怎样会做好工作
11月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称“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公开信经媒体微博转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对此,郑州市长马懿的秘书张处长向记者回应称:就是骂骂,又怎样?我们把工作做好就行。
网友:市长大人,许多人都在埋怨你
网友公开信称:“市长大人,你也在郑州生活,你外出活动也会同市民一样,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知你作何感想?!我们这些普通市民,不瞒你说,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
公开信中写道:“你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最高责任人,应当遵从市民的愿望,宁愿减少点经济总量,减少点财政收入,也要根治大气污染。这样,也许会使你的政绩不那么耀眼,也许办事花钱手头紧一些,可这比起市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又算得了什么呢!”
网友“大花猫”在公开信中建议郑州釆取三项措施:一、坚决关闭污染企业,终结其存在,不使其死灰复燃。二、市区汽车分单双号,隔天轮驾,尾气排放减半。三、所有建筑工地,无尘管理,专人监管,并对监管人员实施监督追责。若这三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真正收到效果。我们相信,郑州市的空气质量一定会明显提高。关键的关键,就看你这个市长,是否愿意下决心真抓真管。
秘书回应:骂骂我们又怎样
马懿的秘书张处长告诉记者,马懿已经知道市民写公开信这件事情。张处长表示,空气治理不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郑州已经有很多治理措施。
“老百姓提点儿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儿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张处长说,把工作做好就行。
对于网友在公开信中提到的3点建议,张处长回应说,这些建议之前都已经有相应措施,我们一定全力做好工作。
郑州治霾公开信执笔者:不是为回信是要个结果
近日,郑州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的《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引起广泛关注,信中直言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在郑州市市长马懿的秘书对新京报回应“骂骂又怎样”后,郑州市市长马懿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表《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市民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富有建设性,政府应该认真对待。
11月24日晚,《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的执笔人,一位59岁的老新闻工作者李国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封公开信发表过程中他的心路历程。
新京报:怎么会想到发这个公开信的?
李国发:19日下午5点左右,我从外地回到郑州。那天郑州的雾霾很大,眼前一二百米的大楼甚至整个楼群都看不清楚。路灯和车灯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有很多细小的颗粒。我跟同行的朋友说,如果郑州的天气长期这样下去我们就没法儿活了。我们聊着聊着就想到这个事情应该找市长,但是如果当面找他的话可能见不到,如果写信的话他也不一定能收到。所以想到写公开信,通过网络让市长看到。
新京报:公开信是什么时候写的?
李国发:20日上午我写了这封信,信里的三条建议是我的朋友提出来的,因为他在一个县里当过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透。20日下午,我把这封信发到了QQ空间。
新京报:当时会想到这封信能受到这么大关注吗?
李国发:对于这封信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我当时心里是没有底的。我的想法就是,通过微博等工具在网络上转发,和大家一起呼吁这个事情。
新京报:你觉得信中的言辞重不重?
李国发:不重。我说话比较直,不拐弯抹角。
新京报:转发量那么大,你会有压力吗?
李国发:没啥压力。我不认识市长,我们之间也没有个人恩怨。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和大家的生命健康,呼吁市长管理雾霾问题,这是合理的要求。
新京报:下午马懿的秘书回应说“骂骂又怎样”。
李国发:对,这个态度很对。
新京报:晚上马懿直接回信了,你看到了吗?
李国发:很正常。如果他不理不问,才是不正常的。
新京报: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李国发:没什么。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一封回信,而是要一个结果。
新京报:马懿在《致市民的一封信》里说以前对于治霾有专项工作方案。
李国发:老百姓是凭感觉,不是听政府怎么说,主要是看有没有实际效果。
新京报:你对郑州治理雾霾有信心吗?
李国发:谈不上有没有信心。我只能说,静观以待。我期待明天会更好。(笑)
市长都应有“骂骂又怎样”的胸怀
最近很多城市被雾霾笼罩,郑州市民的公开信,确实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但如此直言不讳对市长指出,很多人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还是不多见。
秘书为市长“代言”,其态度值得肯定。希望“骂骂又怎样”,是市长以及地方政府发自肺腑的看法,而不只是应付舆论的暂时表态。同时也希望市长“应该认真对待”的回应也能进一步落实到位。民意有时就会以刺耳的声音表达,只要不是恶意攻击某个官员,没有逾越法律的边界,官员应有坦然承受的胸怀,并“听懂”相关言论背后的理性诉求。
这份公开信的最大诉求,是地方政府应加大治霾力度。但市长具体该怎么“认真对待”,或许并不那么简单。公开信的三条具体建议,市长能否“照单全收”,也存在很大的疑问。拿“市内汽车单双号限行”来说,公开信未必能代表当地所有市民的声音。
市民公开信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多么完美的治霾方案,而是传递本不该被忽略的民间呼声。在过去的治霾中,很多地方政府“关门决策”,并未将民意纳入决策渠道,市长到底忙了些什么,市民无从知晓、无从监督。若市民有其他渠道反映意见、在日常决策中拥有话语权,可能也就无须采用公开信的形式了。
面对这封传达“谩骂”之意的公开信,郑州市长坦然面对,并承诺“认真对待”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承诺之后,更重要的是执行。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要从市民粗糙的表达中,“听”出真正的诉求;就是要完善决策和执行机制,比如在监督污染企业、监督工地扬尘时,善用市民治霾热情,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更是一个市长所应有的胸怀与作为。
市长回应公开信不仅是态度更是治霾力量
对于网友提出的雾霾治理的公开信,一般人只是看看,或放在一边,或者找借口说明原因,采取不理会的态度,而不是主动去回应网友。对此,网上也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说敲边鼓式的回应,是官方式回应,回应不切主题,不着边际,给大家的感觉,这样的回应不是积极的,也不是主动的,只是应付差事,以此来平息网上舆论而已,回应的也不是市民关切,回应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
可是郑州市长并非如此,而是积极主动的回应了网友的公开信,并且表示将认真对待,对此,市长秘书还称“骂骂无妨”,给人以新的作风扑面,而且也是真正的回应公众关切,回应公众诉求的态度和措施。
其实,这不仅仅是态度,更是治霾的力量,是郑州治霾的力量,是从网友那里吸取郑州治霾的力量。
当然,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也并非一时之治,或者说来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解决了的,而应该是大家互相配合,人人都不是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而且是战斗员,这样形成让治霾形成“绵绵之力,九九为功”,定会让雾霾不在,而是“郑州蓝”,是郑州的蓝天白云,也是市民的幸福生活。
可是,当下一些地方,把治霾虽然抓在手上,却始终落实不在行动上,或者认为,这是社会效应,并非是政府一家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态度不是治霾的态度,是一种懒惰的态度,结果雾霾天天有,百姓天天骂,“怨声载道”。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当然态度也决定高度,决定力度。郑州市市长的态度就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力度,面对网友的埋怨,并没有对网友指手划脚,而是俯下身子,干当学生,积极回应网友的公开信,并将其凝聚成治理郑州雾霾的重要力量,而且也为自己工作吸取营养,这才是治雾之道路,也是治霾的重要力量。
感受到指责埋怨的切实压力
一封公开信,只是一己之见,不具民意代表性。但是,公开信引发公众关注,政府的回应,就是对待民意直接表达态度。是不是谩骂,有没有道理,可以据理直陈,有一说一。信件和回应作为公开的互动,体现了民意的待遇,让人感受到它是否存在切实压力。
眼下,全国很多地方都饱受雾霾侵袭之苦,治理是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事业,急不得。但任务有多艰巨,“长期”是多久?人们心急吗,或者急到什么程度?这无法做结论,但政府需要有判断。人们对雾霾的关切和焦虑,有必要提前、主动了解。遗憾的是,也不是人人都真的会写出这样一封公开信,直陈心声,有不少埋怨可能藏着掖着,或变成了调侃、嘲谑。假如情绪只是心照不宣的流淌,也难以对决策议程有所敦促。
出现了一封公开信,也不因此而具备了民意代表性,说明不了民意忍耐力有限了。但议程表有没有,时间表有没有,需不需要向社会交待工作进展,甚至表达愧疚与歉意,安抚人们焦虑之情,这些是需要做出交账的。疑问没有具体提出,不代表不真实存在。雾霾,作为决策治理的对象,不能与它的自然气象特征一样,充满混沌之感。
地方治理中,各种大大小小的难题的确不少,群众呼声高但困难大的问题比比皆是,很多问题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雾霾治理,少不了“持久战”的准备。社会需要理解、体谅与耐心,人们与政府之间需要沟通,大的困难面前,也需要同舟共济的准备。惟其如此,更要勇于接受指责,主动倾听牢骚、骂街,能够承担民意的压力,同舟共济的基础就牢靠。
人们是不是都能心照不宣地配合问题治理,默默等待“水到渠成”而无怨无悔,谁也没有把握。但唯有承担了民意的压力,人们才会相信政府尽到了最大努力。《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中说“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是的,埋怨、指责可以堂堂正正的讲,政府治污不力,也可以堂堂正正表达心情沉重。“持久战”,不等于拖延、回避,“持久战”中的社会焦虑仍然要主动体察,寻求体恤的办法。
人们对过渡时期的复杂难题有何不满,政府需要清楚体察,也要有体察能力,这是极其重要、严肃的问题。群众路线,在这个环节,就要真刀真枪的演练。简言之,要主动了解民众对雾霾的情绪和态度,归根结底,是政府要有主动揣摩民意的意愿和动力。
治霾动真格才是对“网谏”的真回应
热心市民放弃“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等传统渠道,通过网络直接给市长“谏言”,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多重信息。一方面,这说明当地的雾霾问题已非常严重,甚至已让一些人无法忍受;另一方面,公开向市长“喊话”,说明民众对政府治霾仍抱有较高的期待。从公开信的内容来看,这不是一次情绪化的“吐槽”——在反映雾霾治理不力的问题后,该市民还提供了三条治理雾霾的建议。
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此前郑州市长秘书回应“老百姓提点儿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儿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还是后来郑州市长以公开信的形式认真回应,都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众意见的重视。不过,正如那位写公开信的市民所说,他的目的“不是要一封回信,而是要一个结果”。因此,面对这位关心公共事务的市民,当地政府最该做的,是以积极有效的治霾行动予以回应。
在中国污染严重城市排行榜上,郑州市的排名比较靠前,市民一直对此诟病颇多。据笔者调查,郑州市曾于2013年4月发布《2013-2015年“蓝天”工程白皮书》,从燃煤、企业污染、黄标车、扬尘等四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计划用3年时间治理雾霾问题。但从现实来看,白皮书中的一些治霾举措似乎没有很好地落实。那封公开信,应该让地方官员感到“脸上发热”,更应促使他们将治霾落到实处。
从时间上讲,郑州市“蓝天”工程白皮书已出台一年多,日程表已走过一半。虽然各类统计数据不停翻新,但从民众的切身感受来看,大气污染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不得不让我们问一句:当初制定的那些治霾规划,究竟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还是说,那些举措在执行中打了折扣,所以效果不佳?如果只给市民一个看似美好的“画饼”,却不能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必然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
事实上,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社会各界已经基本弄清雾霾的成因,在如何治霾上也已有一些共识——一个普通市民都能列举出严管污染企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加强建筑工地监管的建议,就是最佳证明。之前在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地区采取的一些临时治霾举措,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治霾“药方”。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从这些临时举措中吸取经验,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势,找到常态化的治霾良策。
只有积极行动,才有改变现状的可能。面对已经常态化的雾霾,这位拒绝麻木的市民值得点赞;这封备受关注公开信提醒地方官员,普通民众对治理雾霾的期待很高,相关职能部门更不应麻木或敷衍了事。当然,雾霾成因复杂,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并非是靠市长一人之力就能实现的。但是,如果每一届政府官员都能在任期内为治理雾霾多一些真行动,多一点贡献,民众就能早一些常见蓝天白云。郑州如是,其他城市亦然。
【启示与思考】
从市民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到市长秘书回应“老百姓提点儿意见,我们虚心接受,发点儿牢骚,就是骂骂我们又怎么样”获赞,再到市长发公开信谈治霾,市民与官员都在以公开对话的形式交流。这起事件堪称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本,让我们看到了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精神,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善待群众批评的胸怀。
尽管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公开信措辞激烈,但其出发点无疑是善意的。发表公开信呼吁市长治霾,本身就说明市民对政府治霾抱有较高期待,也相信政府官员会关心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除了一些情绪化表达,这位市民还在公开信中附上三个治霾建议,这种公民自发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言献策,值得我们点赞。
雾霾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责任问题。普通人的关切,老市民的致市长公开信,恰是问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失职所在。雾霾来势汹汹,作为市长就该积极作为。在此语境下,还应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及时将空气污染状况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传达给公众,职能部门当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去年,京津冀吹响“呼吸保卫战”的号角:北京下调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天津出台的区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生态环境分值提升至第二位;河北大幅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权重,加大对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排放物削减率的考核。将环境保护与政绩考核挂钩,充分调动了地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日前京津冀再次联手出击,使得北京在亚太峰会期间,治理雾霾效果也很好。事实证明,“首长负责制”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
“骂”市长的公开信就像电视问政那样,也是一种公民“问政”。这种“问政”是对首长负责制考评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补充。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治理雾霾让群众满意,接受公众大考,更有说服力。为了看到蓝天白云,为了实现“美丽中国”,希望快速听到郑州市长回复治霾“好声音”,看到治霾好行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8/791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