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故宫吉祥物亮相引争议 折射文化传播重要性

2014年12月09日 10:58

 

【事件介绍】

 

故宫吉祥物亮相 网友称像“鳌拜与华妃”

在11月23日举办的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故宫吉祥物“壮壮”“美美”首次与公众见面,引起广泛关注。“不但萌萌哒,而且很雅致,不但霸气十足,还很接地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如此评价吉祥物。

23日,故宫首款吉祥物“壮壮”、“美美”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款吉祥物形象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壮壮”是一只金黄色的龙的卡通形象,身着黄色龙袍,双手握拳,龙首侧向一边,大口微微张开,神情威严。“美美”是一只凤凰的形象,白色皮肤、蓝色羽毛,身穿黑黄蓝的暗色调的凤袍,尤为夸张的是圆圆的大脸盘加上两条细长的凤眼显得十分妩媚。

据悉,这款吉祥物设计始于去年9月,历经近10月,数易其稿后方正式定稿,吉祥物身上的服饰、补子、朝珠、龙帽、凤冠都经过专家考证,力求精确。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此次发布的吉祥物身着清朝服饰,未来还将推出身着明朝等其他朝代服饰的吉祥物形象。

只是,有部分网友对吉祥物并不买账,有人发问,故宫那么有钱,就不能请个好一点的设计师?更有网友吐槽称,这两个吉祥物简直是“鳌拜与华妃”的翻版。

首款吉祥物的公布让故宫的文创产品再一次受到关注。两年来,随着APP市场的不断升温,故宫博物院也开始尝试通过APP进行展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已自主研发并上线了三款ipad应用,分别是《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和《皇帝的一天》,获得了用户追捧。

故宫生意经:今年文创收入将达9亿元

单霁翔介绍,截至2014年8月,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产品6746种,包括丝绸、陶器、瓷器、铜器、书画、贵金属、钥匙扣、T恤衫、箱包、玩偶等多种类产品。据介绍,为了让公众不用购票进故宫也能买到喜欢的文化产品,位于紫禁城外的端门也开了一家故宫商店,单霁翔还透露,故宫博物院正在和东城区政府协调在故宫北门外建设集中的故宫商店,形成“文化一条街”,让故宫品牌走进市场、故宫文化惠及民众。

谈及文化产品的收入,单霁翔表示去年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收入为6亿多元,预计今年能达到9亿元,超过去年门票收入的7亿元,但故宫的文创处于“爬坡”阶段,在研发、改造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

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需要有设计团队,单霁翔介绍,目前故宫有四个一线设计团队,一是经营管理处组织社会专家研发、搞大奖赛,将比赛的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二是故宫文物服务中心,“朝珠耳机”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三是出版社,出版了紫禁城等杂志;四是故宫的资料信息中心,负责研发微信、APP等产品。

 

故宫吉祥物,要吐槽也要点赞

故宫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可是这巍峨庄严的紫禁城,总是会遭遇到网友苛刻而挑剔的目光打量着。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吧。故宫里开了星巴克,网友们不能容忍,认为是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于是星巴克走了;故宫给警察局送了一面锦旗,上面把捍祖国强盛写成了撼祖国强盛,被网友讥为“丢物又丢人”;至于故宫文物损毁、被盗的消息传来,更是让网友们有一种自家保险柜失火的心痛感觉。

这回故宫来了两个吉祥物,被评头论足一番挑刺挖苦几乎是肯定的。其实,壮壮和美美名字是普通了点,尔康和紫薇都比这个有味道些,但造型来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吉祥物,一要萌,二要能代表故宫。龙和凤的造型是中国传说里的瑞兽珍禽,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加上身着龙凤袍,萌得雍容贵气。各花入各眼,有人不喜欢,也肯定有人会报以欣赏的眼光。

从吉祥物的设计来说,也许会有更好的方案,也许另一个方案会迎来更多的吐槽之声。网友胃口很刁,众口总是难调。不过从推出吉祥物这一举动本身来看,还是值得点赞的。在故宫被它的那些主人们使用着的时候,是高高在上,与世隔绝的。后来故宫不再成为皇家的宫殿,而是作为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向民众开放,但是由于里面馆藏文物的珍贵和特殊,开放性还是有限的。故宫在民众心里是庄严肃穆的,是庭院深深宫门深锁的,这样的形象与认知让它与民众保持了一种神秘感与距离感,而今,这种距离感被打破了,壮壮和美美,名字不是那么高大上,不那么有文化,反倒更容易产生亲切感。我们评论吉祥物的命名和造型,也仿佛在评价邻家的孩子名气取得怎样,长得到底如何,其在不停吐槽的过程中,故宫好像离我们没那么遥远了。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故宫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图腾,也是他们心底的吉祥物。总是会以完美、挑剔的眼光去要求它、打量它。当故宫放下身段,迎接时代的变化、呼应时代的要求之时,千万不能忘记还有千千万万的大众评审会对它的一举一动进行投票。当故宫更有开放性,更注重与民众的交流和沟通时,吐槽之声才会越来越少,点赞之声才会越来越多。

时间会赋予故宫吉祥物以美感

对于古老的故宫来说,能够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吉祥物,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故宫吉祥物的推出,不但意味着故宫管理者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吉祥物扩大自身影响,宣扬故宫文化,拉近“高大上”的故宫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是件很接底气,很“群众路线”的举动,值得充分的肯定。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网友公众对故宫推出吉祥物的做法持肯定与欢迎的态度,但是吉祥物本身却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吐槽,从服装、设计、造型和名字,可以说无所不“吐”。

尽管网友吐槽者众,但是暂时抛却形象,名字等等不谈,故宫选择龙凤形象作为自己的吉祥物,还是很贴切的。但既然是吉祥物,就不能以写实手法向公众呈现出一条龙,一只凤而只能卡通化,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要“萌萌哒”。在这方面,故宫吉祥物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呆呆的龙,傲娇的凤,确实萌态十足,让人一下子就产生了亲近感。

既然如此,网络上的吐槽为什么还如此猛烈呢?在我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正统的、严肃的、高大上的龙凤形象,猛然之间看到这么两个卡通味十足,萌态尽露的龙凤形象,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无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故宫吉祥物其实算得上是一种新生事物,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难免引起外界的评头论足甚至说挑三拣四,这也很正常。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才会慢慢接受它,习惯它,最终感觉到它的好,它的美。

 

在这方面,有个例子很具说服力。当年美国的华特·迪士尼第一次创造出米老鼠的形象时,人们也普遍不能接受,因为这和大家平时所见的老鼠形象相差太远了,但是结果怎么样?米老鼠早已风靡全球,得到全世界少年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卡通形象之一。那么谁敢说故宫的吉祥物“龙壮壮”和“凤美美”不会在明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实际上,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两个萌态十足的故宫吉祥物,它们的设计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了,历经近十个月,数易其稿后方正式定稿,吉祥物身上的服饰、补子、朝珠、龙帽、凤冠都经过专家考证,力求精确。所以这可不是故宫随随便便就推出来的,如果你仍旧觉得它们“不顺眼”的话,不妨给它们一点时间吧,相信时间会赋予它们以美感,以魅力。

故宫吉祥物引争议:打开宫门 集思广益

故宫最近的形象建设新闻不断。前一段时间故宫在淘宝开了专卖店,虽然只是一个小店,里面宝贝品种的数量也有限,但毕竟显出一种与时代、与消费者同行同进的决心和真诚的努力。当然,这种行为自然也会引来争议,但是总的来讲,这种尝试在谨慎试探中,展露出了令人惊喜的开放意图。相信不少年轻人会中意朝珠耳机,会被宫廷娃娃萌倒,会对造型雨伞心中长草;而中老年消费者,看到文具、工艺品也会觉得耳目一新。虽然淘宝的好评率经常让人起疑,但是看看买家留言,能大体感觉得到,故宫的小店确实挺得人心。

故宫的形象建设当然不会止步于一个淘宝小店。于是,吉祥物的推出也就算不上是什么大跃进。不过,前两天推出的吉祥物,似乎并没有得到故宫想要的效果。据媒体报道,在日前举办的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形象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龙“壮壮”体现力量,凤“美美”象征传统文化之美。这对龙凤吉祥物被晒出来后,虽然“萌萌哒”看上去很有爱,但从服装、名字到造型,都遭到了网友们的强烈“吐槽”。

仔细看媒体配发的图片,龙壮壮和凤美美的形象,确实令人不敢恭维。萌则萌矣,灵性皆无。当然,壮壮和美美的名字,也实在无可圈可点之处,着实无法代表故宫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从本人的个人角度来看,网友的评价真的不算太过刻薄,而且,多半是直击吉祥物设计的要害,忠言逆耳,故宫的专家们,应该听听,而且应该真往心里头去。

故宫的原名大家都知道,它叫紫禁城,曾经是明清两代帝国在帝都的居所。“紫”意味着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而“禁”字,已经把这座宫殿往昔的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体现得非常彻底。但是如今,故宫早已不再是皇家禁地,全国人民已经成为了它的主人。那么,在如今的故宫意欲与时俱进、华丽转身的时刻,是不是更没有必要坚守一种意识上的森严壁垒呢?

媒体报道中,故宫方面表示,将来还要推出各朝代服饰的吉祥物。这个表态,简直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清代吉祥物已然如此,立刻翻盘改动可能也有难度。那么其他朝代服饰的吉祥物,可就千万要改换思路了!故宫既然已经有了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用心,那么,打开宫门、集思广益才是上佳之选,也才能更知民意、通民心,且吉祥物的设计,也会得到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这里建议,故宫应找适当的时机,向全社会征集吉祥物的设计方案,形象不限、形式不限、数量不限。咱们国家如今设计专业人才济济,专家草根齐上阵,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至少,比指定个把专家绞尽脑汁、自以为是、闭门造物的效果要好。大到奥运会、世界杯,小到一个庙会、一所学校,吉祥物都可以广泛征求意见,这是既出创意又博眼球且聚拢人心的事,为什么故宫不试试呢?

 

【启示与思考】

一向以守正持重、端庄肃穆示人的故宫博物院,如今也玩起“萌萌哒”,追捧者有之,拍砖者亦有之。在笔者看来,借助网络时髦元素开发文创产品并非不可,但若故宫文化传播都依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恐怕就值得商榷了。故宫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遗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雍容端方的皇家气派。因而,故宫文化传播就得有典雅大方的气度。一味追赶时髦,杂糅流行元素,恐怕并非长远之计。

在一个文化繁荣的社会中,文化风格多元并存,网络文化只是其中之一。凡事都追网络之风,到处萌来萌去的,传播效果并不见得会好。文化传播规律告诉我们,轻松的、流行的、娱乐化的“文化快餐”往往稍纵即逝,而那些稳重的、大气的,需要人们细细品味、慢慢体会的,往往能够扎根人心。网络时代的快传播,更需要文化的慢消化来积淀。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主流价值恰恰就蕴含于这过程之中。只有注重历史积淀和传统的厚重感,精神内核才不会化作过眼云烟,为人们所遗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几千年前,老子就为我们深刻阐释了“轻”与“重”的辩证关系。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宝库,精神瑰宝璀璨夺目,更该好好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和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倘若只将目光局限于短期的流行浪潮,丰富的历史遗存势必越继承越稀少,越传播越浮华,最终只剩皮毛,以至出现文化危机。轻重相生,只有分清主次,厘清源流,文化之树才能从根儿上坚实强壮,长出繁茂枝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9/7917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