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应以理性态度看待“新清明上河图”走红
2014年12月09日 17:06
【事件介绍】
“新清明上河图”走红 城管打人等社会热点入图
近日,在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展上,一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走红。作品中,“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以社会新闻事件为原型的剧情,取代了清明上河图原画中汴河两岸的北宋市井风光,在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争议。11月24日,创作者戴翔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对“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思考。
“这个创作是致敬清明上河图”
新京报:“新清明上河图”的创意来源于哪儿?
戴翔:这个还是延续我一贯的风格,是根据我关注的话题来做的。我大学的时候学过国画,对这幅画也有过临摹。最重要的是,这幅作品和我的作品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结合。
新京报:你主要关注哪些话题?
戴翔:社会、现实、人。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清明上河图来进行改编?
戴翔:我刚开始是想把我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展现出来,然后发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市井百态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叙述故事的图景框架。而且这幅画本身也很有价值,我对这幅画很欣赏。
新京报:有借助清明上河图来进行传播的考虑吗?
戴翔:我是先从创作需求来出发,这是严肃的艺术创作。而且这个创作也算是致敬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我扮演了90多个角色”
新京报:作品上的剧情是怎么选出来的?
戴翔:首先是看题材,这些题材里有很多是我们经历过的。有些可能是我直接经历的,有些可能是我间接经历的,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我们经历的一部分。有了这些经验之后,我就想拍这些东西。其中部分照片的背景是新闻照片的原型,通过这些原型进行摆拍。
新京报:创作这幅作品耗时多久?
戴翔:今年6月份完成的,前前后后大概有两年半,这次是首次展出。我是在2011年底做了几个方案,当时跟摄影批评家鲍昆有一个交流,他也很支持我。作品中有900多个人物造型。总共有100多个模特来扮演,有很多都是我的同事、朋友。我也参与其中,扮演了90多个角色,有警察、小偷、乞丐等。“我爸是李刚”场景中举牌的就是我。
新京报:这幅作品花费多大?
戴翔:不算时间成本的话,账面上的消耗是8万多块钱。主要是外景拍摄、道具制作的经费等,也有一些人力成本,毕竟有很多人。
“作品里有批判也有反思”
新京报:有人认为创作这幅图是在抨击社会。
戴翔:一个作品出来后,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应该给人们多面解读的空间。我个人感觉与其说是讽刺社会,倒不如说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态度来介入现实的一种手段。作品里肯定有批判性的因素,但也提出了反思性的东西,希望对社会的良性进步有一些参与。
新京报:你被称为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算是一次新的探索吗?
戴翔:简单来说,就是以摄影为媒介来创作。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变化也有延续。变化的是工程和规模要复杂得多、庞大得多。不变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和人。
新京报:这个作品在网上很火,在你意料之中吗?
戴翔:真没想到。当时就是想进行一个艺术创作。至于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走到哪一步,都是无法预知的。
新京报: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戴翔:暂时还没有。原来想过要在题材上再丰富一些,但每天都会有新的热点出来,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过程,就把新的题材留给以后吧。
应有看到“新清明上河图”问题的意识
与原有的《清明上河图》不同,《新清明上河图》不是对盛世繁华的书写和记录,而是对盛世繁华背后匪夷所思事件的描写和记载。这种反差,是作者眼中“新”的所在,是其自认为创作的亮点。也正是这种反差,让很多看过《新清明上河图》的人,觉得这样的创作其实就是在剪接社会的“丑闻”,与表现社会繁荣、美好、希望的《清明上河图》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这种剪接所构成的“拟态环境”,可能过于阴暗,让人一下接受不了。自然,不如原有的《清明上河图》让人看过之后赏心悦目,满是欣喜。
按照作者的专业能力,创造出一幅如原来主旨的《新清明上河图》并不是难事。但是,作者的用意显然不是拷贝原有的《清明上河图》,创作出一幅具有时代性的翻版之作,而是在尝试以一种问题意识的视角,审视当前的社会生态——通过集纳社会典型事件,设置事件冲突情境的方式,凸显这个社会潜在的矛盾、问题、风险,以此来引起重视与反思。所以,以之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主题与思路,评价新的创作并不客观;因为,从一开始,作者的意图就是以典型事件为反思的切入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客观地说,这个创作主题没有问题。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反思,有反思才能有超越。而反思又离不开问题意识。尽管,很多社会事件看似只是个别事件,但这些个别事件背后可能有普遍的现象,可能有扭曲的价值观,这些事件当然需要被关注、被反思,若任由其发展,则社会的常识就可能动摇,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能被颠覆。这种关注与反思,其实就是问题意识的体现——看到一个社会事件背后的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设置为议题,引导社会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问题,若没有问题意识,问题就可能在被忽视中逐渐严重。
有人担心,这种问题意识会呈现错误的“拟态环境”,会动摇人们的信心。这其实是对问题的回避,对问题意识的过敏。在信息开放的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并不单一,一个《新清明上河图》并不会成为人们判断社会发展的唯一依据。这样的信息,不过是人们所获得众多信息中的一种,也只是关于这个社会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这个侧面,与那些激动人心的消息一起,构成了我们完整的社会。如果这个侧面不予呈现,我们所看到的社会就不会全面。至于人们担心的误解会产生,也是一种过虑,当信息开放时,人们早已经过了脱敏,单一层面的信息很难再让受众直接产生确定的印象与结论。
所以,只要其创作素材是真实的,其创作态度是严谨的,这种有意识地关注和反思的问题意识,就不是罔顾现实的以偏概全,也不是刻意否定现实的夸大抹黑,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虽然,面对这样的作品存在选择性解读的可能,因此在解析作品时,也确实需要多种视角的引导,但是,如果我们把《新清明上河图》看成是一次议程设置,并看到其背后的问题,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有存在意义和价值。
对“新清明上河图”少些评判,多些反思
对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争议并不为怪,从作品分析,用识别度极高的历史名画“捆绑”离谱的现实社会,极易让观众认知产生吊诡的感觉。但从总体看,对作品的包容声音占了主流,“开放社会容得下另类作品”成为多数共识。
笔者认为,对《新清明上河图》的讨论和争议,不应止于对作品本身的褒贬,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探讨,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反思。
《新清明上河图》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戴翔自称,作品既有批判也有反思,是延续他创作风格的摄影作品,创作思路则是“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市井百态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叙述故事的图景框架”。这种借用恰恰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取巧之处,利用《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能够在短时间实现广泛传播。不过,表现形式上的古今错位、美丑对比,刺激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也让部分受众摸不着头脑,这是引发热议和批评的原因。
这幅摄影作品涉及“我爸是李刚”“拖小姐游街”等社会事件,无一不是当年度最具轰动效应的热点。但是,当时仅是对单个事件进行评论,《新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在于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把这些零散的奇闻怪谈集合起来。如果能够引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社会价值结构的端正,那这幅作品无疑产生了其自身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很难对一起事件或一幅作品展开深入的研究。网络时代赋予人们无限的阅读自由,目不暇接的信息轰炸促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从一个热点“链接”到另一个热点,用一两句话做出是非评判或好恶选择,而没有耐心做出更细致的思考,更理性的决定。
我们这个社会进入了“秒读”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极其简单的思考,“爱憎分明”的评判——这在此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部艺术创作,《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们从策划到立题,再到长达数月的创作,必定有丰富、疑惑甚至纠结的想法在其中,等待广大受众进行解读和评价。这种评价当然可以是赞扬,也可以是批评,但这种褒贬之后应该有些深层次反思,这是互联网时代重构理性社会的必然之举。
新清明图也是在敦促我们构建和谐
从画作内容来看,几乎近年来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被“一网打尽”,集中在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经典画作中,无疑是非常突出甚至是非常刺眼的。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创作者戴翔回答得比较谨慎和巧妙,他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这就婉拒了对他为讽刺而讽刺的指斥。
但是任何“巧妙”的回答都遮掩不了,这个经过写实处理的新清明图,讽刺意味是其最大的特色。起码,现实里已经被认定为社会怪状的“求包养”等场景被略作加工再现出来,你要说成是褒扬无异于指鹿为马。甚至有人想减轻创作者的压力,好心地将这新清明图说成是艺术,也不靠谱——你见过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没有任何艺术美感的图片生生拼接起来的艺术吗?
所以说白了,新清明上河图,它还就是借了经典清明上河图的筐,装进了对当今社会阴暗现象的批判。其社会批判性远远盖过其艺术属性。而且,从其借助经典画作投入8万余元历时两年半动员上千人参与创作来看,这种批判黑色幽默的因子更让人印象深刻,从而讽刺和批判的效果更好。
没有杜撰也没有夸张,我不知道那些对新清明图持批评态度的人有什么依据。社会的复杂性在于,既有真善美永恒的存在,也有假恶丑偶然的现世。审美的同时需要批丑,扬清的同时需要激浊,这才是我们对待大千世界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拿我们现时的社会状态来说,弘扬正能量是根本的任务,但这也需建立在正视社会流弊,坚定批判的基础上,任何脱离了这个科学态度的举动,都和讳疾忌医别无二致。
事实上,在文艺和文化的层面,我们对正能量的弘扬和对阴暗面的鞭笞从来没有割裂。从韩白的“不平则鸣”和“文章合为时而著”,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其中都宣示着心忧天下,挞伐丑恶的豪情。当今群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相声和小品,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自然少不了于嬉笑怒骂中揭露和针砭时弊。契合当今网络发达,影响深远的特点,新清明上河图的出现,为社会批判又添加了新的手段,目的不光在于重现矛盾和冲突,而在于启发广泛深思。
对新清明上河图创作者是否在“拼接黑暗面”进行揣测和提防,我觉得是偏离了事件的主旨。因为在其所示皆为客观事实的情况下,他起到的作用无非是再现和提醒。从而,新清明上河图的呐喊,理当被看作是长鸣的警钟,敦促我们建立规范,完善制度,淳化风气,构建和谐。
【启示与思考】
网络时代,几乎每个社会热点事件都会点燃网友的创作激情,或视频、或图片、或段子,在嬉笑怒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将各个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拼接创作,并在正式影展上展出的却不多见。当然,笔者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每个创作者都有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然而,正如莎翁所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者的创作是一回事,而读者的解读又是另一回事,许多时候,读者的解读就是一次再创作,因此,从社会影响角度看,后者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前者。对于这幅“新清明上河图”,笔者认为,同样需要观者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再创作,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意义。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社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有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诸多热点社会事件都是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的表现,文艺创作者们固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形式展现这些所谓的社会“黑暗面”,然而,解读者们却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些表面的“黑暗面”,而是要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透过表面去探寻作品背后的实质。此次,“新清明上河图”虽然是展示出社会的一些问题,但是透过这些展示,我们需要理性、全面地看到党和国家在解决此类社会问题上所做的积极努力和探索,而个人也需自省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共同努力推进全社会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作者所说的“引发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如果观者不能秉持理性精神,而是一味地沉迷于这些“黑暗面”,那只会带给个人和社会满满的负能量。
文艺作品展示社会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以理性、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只有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化负能量为正能量,共同去推进社会的进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09/791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