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调好心态用“三个习惯”驱庸治懒
2014年12月15日 16:58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随着持续不断地查找“四风”问题,以及中央“八项规定”“五条禁令”等严规严令的不断落实,挥刀指向坏习惯,利剑直击“潜规则”。一段时间以来,作风建设清风劲吹,领导干部心态渐转。不过,随着转作风成为一种新常态,少数官员“不在状态”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庸懒散浮拖”现象格外刺眼。“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这些官员上班时间心不在焉,不思进取,出工不出力,办事拖拉,狂踢“皮球”,痴想坚守“混日子、拿票子”的形态不被冲破。
这样的“坚守”当然是徒劳的,所有官员只有适应这种新常态,才能做一名新时期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当前,制度笼子只会越扎越密,作风建设只会不断加强,法纪规定只会越来越严。官员必须一板一眼、老老实实。这不仅是维护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是对自己的最好的保护。唯抢先跃步,主动而为,调好心态,摒弃侥幸之念,删除大脑中浑浑噩噩当“平庸官”的旧思想,舍掉过去打擦边球、搞变通的陋习,才能做一名好干部。一言以蔽之,官员要习惯在清新的风气中生活,习惯在监督的环境里工作,习惯在法治的轨道上用权。
习惯生活在一种清新的风气中,对每一个官员来说,可以起到“安神醒脑”的作用。远离纸醉金迷、感官刺激,这是陶冶性情、升格品行之需,也是对官员的底线要求。要三省吾身、宁静致远。需要明白,生活环境与为官之道密不可分,充分意识良好的生活作风对自身节操的正向推动作用。如果每个官员身处的生活环境清新可人,为民清廉务实的优良作风形成常态,那么极少数庸官、懒官、好吃官,想继续混下去都难。
当然,清廉和谐的生活环境,会让一些习惯于“烟酒烟酒”的干部有“为官不易、为官不爽”的错觉。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这里面实际上存在辩证法,只有官员真的“为官不易”,才能回归“公仆本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公共权力良性运作之幸,是权力被关进制度笼子之幸。如果领导干部感到无重负、浑身轻松,那么敬畏公款之心就会淡化,正轨运行的权力就容易偏向,百姓的生活压力就会增加。
习惯了被监督,是最有力的拒绝诱惑。古人讲:“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与古人相比,各级干部应有更清醒的认识,主动练就拒腐防变的金刚之身,阻断各类诱惑侵袭。意识先行,才能习惯于被监督。有些落马官员,原本想做焦裕禄,后来却背离人民,与权力失监不无关系。有的官员常说“为官不易”,这反映出他们还心存幻想仍可在失监状态下工作;依然还唠叨着“干部做到我这个级别,就没有监督了”的陈词滥调;权力观继续错位,抱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其实,有了监督,才能防止越“雷池”半步,才能阻止私欲膨胀去踩“红线”。
习惯了沿着法治的轨道用权,才能让用权不致“脱轨”。法令行则国治,治令弛则国乱。当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时,一个人才能蹄疾步稳;反之,当权力偏离法治的轨道,以权谋私、以权治事、以权压人的情况就会发生。譬如,有的不注重权力公开,搞暗箱操作;有的不依法照章办事,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搞长官意志,弄出“拍脑袋工程”,最后造成巨额损失……究其根源,还是未荡涤大脑中的“人治思维、权力思维”。“三个习惯”之间有着内在关联。清新风气是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的良性土壤,全程、动态、细密的监督,是让权力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保障。法律对于权力的约束虽然具有强制力,但要得到执行仅靠自觉还不行,还要靠纵深推进、刚性制约,靠清新的官场新风长期熏陶。只有充分运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才能给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戴上“紧箍咒”,才能避免权力运行中的越线离轨、脱纲离谱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5/791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