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广西:让宪法精神根植心底

2014年12月10日 09:56

 

(一)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既昭示着法治理念的前行,也是一次对法治出发点的回归。

2014年12月4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以别具一格的活泼姿态走进了中国的法治史,也融入了壮乡各族群众的生活。

让我们扫描国家宪法日当天的一个个具体场景——山清水秀,载歌载舞。在刘三姐的故乡宜州,一位姑娘正参加法治山歌表演,庆祝第一个国家宪法日。银铃般的歌声抒发着喜悦之情:“四次会议聚力量,党为兴国谱新章;依法治国就是好,社会稳定民安康”……

“饭养身,歌养心”,农民群众把“歌”看作与“饭”同等重要的精神食粮。宜州市将邻里和睦、民间借贷、土地承包、赡养抚养、尊老爱幼等编入普法山歌。这些曲目描写了以宪法为基础的各项法律宣传进入村寨后,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以前,邻里乡亲的大事小情经常引起纠纷;学习宪法后,人们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宜州一个村干部如是说。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恪尽职守”“坚守法治信仰”……铮铮誓词,彰显了宪法的神圣与庄严。当天,我区法律系统的公职人员,集体向宪法宣誓。向宪法宣誓也在提醒宣誓人三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以时刻警示自己,权力来自人民。

青少年宪法观念和法律素质,关系法治建设的前途。当天,全区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宪法晨读、升国旗仪式、宪法教育课等活动。早上的晨会,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诵读宪法,并为学生讲解宪法相关知识。

……

4日当天,全区各地密集开展多项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旨在通过仪式或寓教于乐的活动,提升宪法在全社会的尊严与威信,加强民众的宪法意识,以推动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决策在壮乡的实践。

这些仪式化的活动,生动地印证了一句经典名言:“宪法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语言。它是前代人留给后代人的宝贵遗产,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流淌”。

 

(二)

“宪法”这个看似遥远的名词,正逐渐跳出文本,走进民众的生活。

目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现行法律共有243部,此外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730多部。在我区,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共225件,其中自治区本级地方性法规147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5件;自治县自治条例12件、单行条例11件。而这些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均源于宪法。

正如孙中山所言:“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宪法不仅是其他法律的母法,也是公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翻开现行宪法,《总纲》之后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0多项条文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详尽规定。这是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生动体现。

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宪法的许多规定,事实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施行的许多法律,如《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著作权法》、《经济合同法》等都是以宪法为母法诞生的。很多法律条款的修订,无不是宪法精神的体现。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是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生活中,人们接受教育、促进就业、享受医疗、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和别人签订民事合同……发生纠纷时,很多人已经学会运用宪法维护自身权益。列宁说得好:“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在一个个案例里,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等。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到“民告官”案中违法的行政机关败诉,生动地说明了宪法对公权力的约束,对法治进程的推动。

可以说,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从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呵护每个人的权利、捍卫每个人的自由、实现每个人的福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宪法正在潜移默化地成为生活规范,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公民的宪法意识正一点点被唤醒。

 

(三)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写在纸上的宪法只是抽象的话语,它鲜活的生命只存于实践。因而,只有在动态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宪法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它既关切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它既建构宏大叙事,也重视鲜活细节。

为什么要认识和尊崇宪法?如何让宪法“活”起来?如何让宪法成为公民的信仰?这是我们在首个国家宪法日过后,要深入思考并寻找答案的一系列问题。

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中。当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为宪法尽绵薄之力,当每个人主动积极地实践宪法、维护宪法时,宪法精神就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如此,宪法必然每天都是“活”的,它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学者王人博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宪法就似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结果,拿在手里若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诚哉斯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0/791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