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罚学生嗑瓜子”事件带来的警醒与反思

2014年12月10日 10:54

 

【事件介绍】

 

近日,一条湖南娄底卫校老师自掏腰包买100斤瓜子让学生旷课嗑瓜子的消息在微博、贴吧等疯狂转发。学校表示,老师此举目的只是为了教育一下学生,事后承认方法欠妥。网友调侃:老师任性的惩罚。

学生“奉命”盘腿嗑瓜子

据微博网友“@安徒生没有童话只是现实太假”发布消息称,“娄底卫校的老师有钱任性,同学上课嗑瓜子,老师买100斤瓜子给同学旷课嗑瓜子”并配上9张照片,照片显示,被罚的多位学生坐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走廊两侧排成两队,被罚学生有男有女,都盘腿坐在地上,每人面前一张白纸上放着一堆瓜子,每人还有一个黑色塑料袋,用来装瓜子皮儿。

据该校学生介绍,此事发生在11月27日上课期间,药剂师1301班多名学生在课上嗑瓜子,班主任发现后自掏腰包买来100斤瓜子,让这些学生“嗑个够”。随后多名学生被叫到办公室外面,挨着坐在地上嗑瓜子。其中一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天上午有20人被罚嗑瓜子,但因班主任老师幽默,被罚同学中没有不满,反而愿意接受处罚,100斤瓜子没有吃完。

校方称是30斤非100

11月30日晚8时许,娄底卫校办公室一张姓主任就此回应称,老师自费买瓜子罚学生嗑瓜子之事基本属实,不过具体细节存在误差。据该主任介绍,因发现多名学生嗑瓜子,上课的女教师和班长多次提醒后,仍有人嗑瓜子。下课后,该女教师依照学校反馈教学信息的规定,将学生嗑瓜子之事汇报给了该班班主任。

当天下午,这位班主任买了30斤瓜子,让当天在专业基础课上嗑瓜子的16名同学(男女生都有,男生居多)嗑,以示惩罚和警戒。还将他们带到了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惩罚他们盘腿坐在办公室外走廊上嗑瓜子。

该主任解释,就在学生们差不多嗑了5斤左右时,因为学生叫苦“嗑不动了”,之后纷纷向班主任认错。“原本就只为起到教育作用,学生认错后,班主任也就没再惩罚。”张姓主任称,该班主任知情后一直未发火,在学生认错后,及时停止了惩罚学生嗑瓜子之举,“目的只为教育一下”。

班主任承认做事方法欠妥

另外,当事教师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娄底卫校领导展开调查。张姓主任称,本以为事情平息了,但老师自费买瓜子罚学生“嗑个够”的图文被学生发布在网上后,引发了网友大量转发和热议,媒体也陆续介入报道。

知道事情引发大量关注后,惩罚学生嗑瓜子的班主任也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事方法欠妥,值得商榷”,还称应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据张主任介绍,因为11月29日为星期六,学生大多不在校(回家),目前还没法向被惩罚学生致歉。据其介绍,嗑瓜子惩罚学生的老师姓张,这是第二次带班,在该校从教多年,“工作认真,很有责任心”。

 

相关:

网友评老师“有钱任性”

小刺猬:惩罚和奖励一样,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惩罚往往会碰上“高压线”:罚站、打手心属体罚,是绝对的教育“红牌”;罚抄作业也可能遭遇“黄牌”,若有家长较真,教师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笔者不是赞同教师惩罚学生,更反对体罚,可是,在正规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教师又能咋办?采取无伤大雅的方式予以小小的惩罚,是否也应该予以包容?

学生的自主权、自尊心要充分尊重,可尊重不等于纵容他们过度任性,那无益于他们认识自身错误,无益于他们尊师重教思想的养成。

笑航: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国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包含了教育惩戒的内容,但基本上都是原则性的表述,既没有明确教师惩戒权的种类,细化惩戒的范畴,也没有规范惩戒学生的程序与监督,事实上造成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不清,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因此,借此次事件检讨相关法律的缺失,或许更有意义。另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该如何加强自律性,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唤醒他们的自律意识。

前溪:“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但惩罚决不是乱罚,也不是罚得越重越好,更不是罚得越离奇越好,那样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相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捉弄自己。为何会出现学生上课嗑瓜子,老师买数十斤瓜子让学生嗑个够?为何老师会使用这样的惩罚手段?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看待,还没有学会尊重学生;同时,还在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在个人情绪的支配下,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教育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怎么能如此赌气?怎么能如此不尊重学生?

宁书默:学生上课嗑瓜子肯定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表现,屡次制止无效,只能说明一般的说教在他们身上已经不奏效了。有错就应该被惩罚,当然惩罚的目的不是施加伤害,而是唤醒觉悟,并且惩罚确实也需要有个限度。可怜天下老师心,“学生中心论”让很多老师反倒成为了“弱势群体”,这也不能,那也不能,他们有时真的很无奈。有人调侃自掏腰包买瓜子惩罚学生嗑个够的老师是剑走偏锋,“有钱就是任性”。我倒觉得这个老师足够机智幽默,偶尔搞个小小的“恶作剧”,反而能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自觉改正。再说了,这个老师也并没有强迫所有受罚的学生都把瓜子嗑完,只要教育效果达到了就适可而止,不知何错之有?

罚学生嗑瓜子让教育变味

学生在课堂上嗑瓜子,显然违反了课堂纪律,作为班主任老师,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甚至实施适度的“惩戒教育”,均无可争议。然而,老师买来几十上百斤的瓜子,强令学生嗑瓜子,让学生“一次嗑个够”,就明显惩戒过当了。首先,让学生以旷课的方式嗑瓜子,本身就损害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再者,如果将学生在课堂上嗑瓜子,比作是一种“恶”的话,那老师强令学生旷课嗑瓜子,就是“以恶制恶”了。

从医学角度来看,强令学生嗑瓜子,是对这所卫校的一种绝妙讽刺。既然是卫校的教师,想必对过量嗑瓜子对身体的危害了如指掌。众所周知,适量嗑瓜子,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在连续过量嗑瓜子后,常会有舌头肿痛、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现象的产生,有人称之为“瓜子病”。可见,强令学生嗑瓜子,让学生“一次嗑个够”,显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

从教育层面来看,强令学生嗑瓜子,嗑出了学校及老师“以罚代教”的异味。换言之,强令学生嗑瓜子,属于典型的的以罚代教,罚不择法,罚而无度,至少侵犯了学生的求知权和健康权。事实上,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学校和老师也难咎其责。事涉学校和老师只知道指责和惩罚学生,而不去检讨和反思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上的失职,显然是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如果说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导致十几名学生在课堂上嗑瓜子,是一种教育不作为的话,那么,学校与老师强令学生旷课嗑瓜子,便是一种教育乱作为了。

出于品德教育的需要,学校和老师制订一些惩戒措施,去规范学生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措施无法可依,管教缺少人性化,对学生的成长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动辄就变着花样惩罚学生,明显越过了学校教育的边界,这对学生不是一种教导,而是一种伤害。可见,强权的教育思维,已深入某些施教者的骨髓。然而,当教育权渐渐异化为管制权,触及到的学生的人身权和人格权时,应引起教育部门及学校警醒与反思。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对。买100斤瓜子让嗑个够,任性。估计很多人会为老师的教育方式点赞,因为相比口头制止,这种釜底抽薪的惩罚方式,很可能会让学生事后把上课嗑瓜子与羞耻感并联而不再重犯。

可是笔者还是要泼冷水。首先还是这种会让人津津乐道的“教育方式”。试问老师有权力让学生旷课嗑瓜子吗?试问老师能惩罚一大群学生在走道 “表演”嗑瓜子而不顾他们感受吗?

除了老师让这群犯了错误的孩子“示众”,外界特别是媒体也加入了围观的大军。笔者再问,是谁把这群已经付出羞耻代价的学生图片上传网络的?为什么媒体还不依不饶,又是图片新闻,又是视频,让这群已经付出代价的学生在全社会面前“示众”?公民还有肖像权呢,这群孩子是犯了错可是谁有资格让他们的头像充斥网络,永远打上羞耻烙印?

学生错了,可以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让他们领会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但惩罚的方式不能以伤害学生自尊特别是尊严为代价,因为对学生的教育,一面是对错误行为的处罚,另一面是给他们改过校正的机会。而对学生“示众”的行为,特别是在网络上留下永久的“案底”,如何让学生感知社会的温情,如何让学生知道大多错误还可以重新再来?

如今每日的热点新闻,都有教师学生的身影。而其中以各色校园奇葩新闻居多。说奇葩,那是外界的感观,有些在校园语境里都是常规,也可以理解接受。前段时间浙江某大学的集体广播操,其实并无大碍,可却被媒体以“大学女生穿热裤露脐装做广播操”为题大加炒作,引来社会诸多非议;再有各种名校“学霸”屡屡被强行拉出,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精英长期以来的质疑:中国学校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呢。其实真实情况不不尽如此。

教育有教育的特点,学校有学校的校情。媒体和网民为了眼球效应,很多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不管师生意愿动辄让他们对社会“示众”,虽然也能发挥某种社会监督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特别是师生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式众,虽然围观者被愉悦,可师生尊严被踩了一地,教育的固有秩序被无端撕扯。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学生有学生的生活。除了老师不该让学生式众受辱,还希望媒体网民和校园适当保持一些距离,多给学生和老师一些空间。很些事学校完全可以处理的很好,媒体和社会就别过多掺合了。毕竟,学生上课嗑瓜子,老师买100斤瓜子让学生在走道集体嗑瓜子这样的事件,一旦成了娱乐新闻被无限泛化,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正在受教育的孩子。而且,社会对学校的不理解加剧,师生尊严屡屡被践踏,反过来对社会也非好事。

学生上课嗑瓜子不该被“示众”,请媒体网民和校园保持适当的距离。一个社会对校园的态度,其实也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 

从“罚嗑瓜子”看惩戒权缺失之弊

“罚嗑瓜子”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主要是因为教师处罚方式的新奇。有人认为这是人性化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变相体罚。无论教师的处罚是否合适,我们首先应承认一点,即教师的惩戒权必须得到尊重。如新闻中所述,一个班16个学生上课嗑瓜子,授课教师劝阻无效,这简直就是把课堂当做了茶话会。面对这样的大面积违纪,如果班主任还不施以惩戒,今后便无法正常地对班级进行管理。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有些动辄得咎、投鼠忌器,不敢批评、管教学生,新闻中的教师之所以罚嗑瓜子,而不是让写检讨、罚站,大抵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无奈的选择。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惩戒方式的选择上已经颇费心思,当事教师在舆论压力下还是准备向学生道歉。显然,教师的惩戒权并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可,这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也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即使教师要道歉,难道犯错的学生就不该向老师道歉吗?

 

20世纪以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教师对学生都有无可争议的处置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体罚学生的权力被逐渐取消,赏识教育成为主流,这本没有错,但却因为一些媒体和舆论的逆反式渲染,在实践操作中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了批评权与惩戒权。

其实,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并不是整天把学生捧在手心、夸个不停。所谓“惩者,以正其心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用惩戒手段让其知道须为错误担责,这些都是“正其心”的重要内容。在许多西方国家,虽然也废除了体罚,但教师对学生拥有无可争辩的惩戒权。比如英国一些学校设立了惩戒室,犯错的学生被要求在里面深刻反省。须知,惩戒,也是一种教育。

惩戒权也是我国教师的法定权利。《教育法》规定,学校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教师的惩戒权。因此,希望社会对于教师多一些宽容,对教师的惩戒权多一些尊重。毕竟,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启示与思考】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正处在校园里的学生来说,偶尔调皮捣蛋、违反纪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该篇报道中,学生上课嗑瓜子,扰乱课堂秩序,使得任课教师不能正常开展教学,学生的做法确实不对。但班主任的做法也欠妥,只是为了教训一下学生,就自掏腰包买来30斤瓜子罚学生嗑,这多少给人一种教育冷暴力的感觉。不管这位班主任这样做的出发点如何之好,关键是它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内心造成巨大伤害,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其实,教师批评学生也是一门学问,也得讲究方法。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自身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时,一定要选对方法。正确的批评方法,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训更好地进步;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加剧。该篇报道中,教师运用让学生当众嗑瓜子的惩罚方式,虽然最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意识到错误,但这种认错多少有点不情愿的成分,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事而在内心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教师罚学生当众嗑瓜子”事件经媒体曝光之后,网上有关对教师批评的声音也蔓延开来。但笔者想说的是,请媒体和公众在看待此事时多一分理性,切莫放大新闻事件的负面影响,更不要给教师群体乱扣“教育冷暴力”的帽子。透过报道我们看到,涉事教师已经认识到错误,并表示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况且报道中提到这位教师从教多年来“工作认真,有责任心”,因此笔者认为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最好,这也是对社会教育大环境最好的呵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0/7919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