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记忆永存

国家公祭:为了和平的纪念

2014年12月10日 19:57

 

七十七年前,在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无辜中国人失去生命。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仪式也首次由地方层面升级到国家层面。

历史不能被遗忘

“历史不能被遗忘。正如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过,一个民族怎样对待历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办公室里,朱成山轻呷一口水,脸色平和而坚定。

朱成山是最早提议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的推动者之一。他坦言,自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以来,中国先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恢复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由于焦点在其他事务上,国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相当一段时期其实只有零星的关注,更多处于无言、无声的空白期。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中小学教科书,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妄图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举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的强烈愤慨。国内学者提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南京市政府也顺应民意,着手筹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于198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40周年之际,在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南京城西郊江东门“万人坑”落成开放。

朱成山于1992年5月奉命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此前,他当过20年兵,从大别山到南京军区,后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了两年。1993年5月,他升任馆长,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至今。21年来,他潜心研究国际和平学、中日关系史、日军侵华暴行史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史。有人称他是“30万遇难同胞守灵人”,对此他说:“我们乐意为先辈守灵,为民族历史守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凝结着朱成山以及许多希望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血。纪念馆先后经1994至1995年和2005至2007年两次扩建。扩建后,其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入口处是可容万人集会的广场,矗立着艺术感很强的“冤魂的呐喊”主题雕塑、灾难之墙、十字架、警示钟等,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渐渐步入和直面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新展馆建筑外形酷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折断的军刀,馆内陈列大量详实的文物和档案,有中外人士对南京大屠杀的文字和图片记录,有大量幸存者的证言、证物,有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官兵的日记、供词和用过的实物。“万人坑”遗址外观像个黑盒子,坑内是经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遗骨,共七层,目前经考古发掘陆续清理出表层208具,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遗址一旁是告慰亡灵的祭场和烛光浮动的冥思厅。走出冥思厅,参观者脱离压抑的室内环境,来到阳光明媚的和平公园,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被青翠松柏、平静池水和胜利之墙环绕,令人顿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之感。

在朱成山看来,纪念馆是一个载体,它让人们了解和记住真实的历史,也让人们思索如何面向未来。他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不容歪曲。史实不是卖青菜萝卜,可以讨价还价。日本右翼不断否认历史,我们就要不断加固这段历史。”他表示,自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以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分别于1947年、1948年对南京大屠杀史实作出法律认定,对时间长达六周、屠杀人数达30万以上、发生强奸轮奸两万多起、半城几近灰烬等史实进行了第一次固化。近30年来,中国通过建馆、立碑、编史等,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予以保存、展示和传承,完成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第二次固化。而此番决定以国家名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实行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第三次固化。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明确表述:“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朱成山赞同列宁的这个观点,他说:“如果觉得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只不过是死去的人,是老百姓,有什么值得尊重的,这就错误了。我们要有一种情感,他们是我们的先辈、我们的同胞,老百姓正是国家力量的基础。”

 

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

在2014年春节前几天,朱成山是最早得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消息的人之一。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后来连续写了四篇文章解读此事。消息一经正式公布,他的手机立刻被打“爆”了,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使一向注意体育锻炼的他也累到不得不靠吃救心丸来支撑身体。

“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将其写入国家立法,这说明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朱成山表示,自己累并快乐着。

他最早萌发应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的想法缘于一次日本之行。1994年8月,朱成山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受日本民间团体之邀前往日本本土,向日本民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恰逢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朱成山看到,在广岛的公园里,祭奠的鲜花堆成了小山,日本各大媒体长篇累牍地进行相关报道,广岛和长崎举办“原子弹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念仪式”,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日本首相、各大党派领袖、众参两院议长等国家核心人物纷纷出席。朱成山这才知道,二战后,除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外,日本每年都为原爆遇难者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当时对我震撼很大,日本可以纪念广岛、长崎原爆遇难者,我们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却没有纪念活动。”朱成山回忆说。所以,他当年一回国立即向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部门提议举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活动,199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放飞和平鸽。此后,每年的这一天,悼念活动的规模、人数和影响均不断扩大。

然而,在朱成山的心里仍有遗憾。他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到,二战后,世界许多地方纷纷以国家名义悼念战争中死难的民众,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馆等,都是国家级纪念馆,每年纪念日均举行国家层面的公祭,有国家领导人到场并公开发表演讲。

2004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携女儿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感到既震惊又困惑:“为什么这样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浩劫,仅停留在地方层面上纪念?这与国际上对待此类事件的做法差异很大。”他前去与馆长朱成山交流,并询问:“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朱成山提出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想法。

2005年,赵龙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提案,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共有49名委员联合签名。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再次提交了一份相同建议内容的议案。2014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建议终成现实。

“南京大屠杀与奥斯维辛大屠杀、广岛原爆被并列为二战三大特大惨案之一,它不只是南京之难、江苏之难,更是国家之难、人类浩劫,理应举行国家层面的公祭,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在朱成山看来,中国的这项国家公祭虽然来得稍晚了一点,但它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过去我们没敢做的事情,现在做了。它顺应民意,体现了国家对生命、对老百姓的尊重,也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知趋于成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

为了和平的未来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有明确表述:“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朱成山解读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公祭是一种形式,既表明国家对历史的态度,也提醒国人不要忘记历史,要向历史学习,反思和吸取教训。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受到列强欺辱,中国人为什么被日本侵略者屠杀,那就是我们落后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防止和平麻痹症,防止悲剧重演,为了建设和平的未来。”

“和平”几乎是朱成山近年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词。他目前拥有许多头衔,其中最主要的,除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长外,还有一个是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他经常讲:“我一个肩膀挑着历史研究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着和平学研究的担子。”

朱成山开始关注和平学,始于2001年首次赴美国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时值南京大屠杀发生64周年,同时也是美国遭遇“9·11”事件后三个月,他参加了中美两国和平友好人士在旧金山举办的和平祈祷仪式,约有3000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在场,既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祷,也为“9·11”事件遇难者祈祷,场面庄严而神圣。朱成山站在人群中,深切感受到:“和平不是政治口号,和平是跨国界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回国后,朱成山开始积极倡导将国际和平学引入中国,创办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南京国际和平论坛,编辑出版《世界和平学概况》等专著,并在每年“12·13”悼念活动中增加和平集会的内容。

 

起初,朱成山关注和平学被许多人批评为“不务正业”,告诫他“你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好就行了”,但朱成山坚持认为,社会学者应参与引导社会向正确方向前进。他说:“中国光有物质发展不够,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发展。中国作为二战中的受害者,应当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应该站在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上。国际有国际的价值标准、话语体系,包括日本也有许多和平人士,我们也应当参与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发出自己的声音,告诉世界,中国人是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和平做一些事情。”

“和平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行动。”近年来,朱成山的和平学理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拥护,由他领衔的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起创办了南京和平鸽少年艺术团、南京和平社区、南京国际和平学校等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和平讲座和文化活动,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提出了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构想。

“铭记历史,才能超越历史。我们受过那样的苦难,所以更知道和平的可贵;我们经历过那样的战争,所以不希望再发生暴力和屠杀。”朱成山说,“狭义的和平是反战,广义的和平是反暴力。和平和每个人都有关,生存和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事情,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和国民的共识。中国人是爱和平的,这是我们从近代苦难中得出的真谛。”

自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消息出来后,朱成山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忙碌了半年多。为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进行预热和筹备,国家公祭网上线,推出中小学《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大量的接待和新馆扩建工作……朱成山一边忙碌着,一边不断地提醒人们:“公祭不过是一种形式,它表明了我们对历史和未来的一种态度。最重要的仍是内心,是我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是我们看待历史的史观。”

为了表达对待历史的态度,在2007年扩建完成后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中,有且只有三句话是相同的最大字号。

第一句,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语:“可以宽恕,但不能忘却。”第二句,二战后中国参加“远东军事法庭”的首席审判官梅汝璈语:“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第三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语:“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记者 李舒亚 摄影 万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0/7920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