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鲁洪生: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2月11日 17:24
鲁洪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大家好,今天的题目是国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个古今怎么联系呢?先说国学,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基本的国学框架,然后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
儒家与道家的互相补充奠定了中国国学的核心框架
从广义而言,在一个国家、民族以及地区产生的文化现象,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传统文化则统称为国学。狭义的国学,则是特指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等在内的学术思想,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哲学。诸子百家、九流十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和道家,并且儒家与道家的互相补充也奠定了中国国学的核心框架,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国学就必须先从这两家切入。
再往前推,应该推到《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到五百年之后才有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之分,并且儒家、道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周易》的某部分思想,而要读懂《周易》,就须先读懂“天人合一”。
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天人一体”,人是天的组成部分,部分必须服从整体,所以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再具体一点说,就是研究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推理判断的过程和思维方式方法;另一个则是推导出的价值观念,总之就是内容方法两部分。
方法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所以观物取象——观自然天象感悟其中的天象和人事之间相似相关的属性。“天人在中国人这里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关系”,中国人就把这种关系看成是一种逻辑的关系,这点西方人很不理解,用西方人的话来说,“中国人善于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看作是有因果关系的”,客观上本没关系,但中国人非说有关系,这让西方人很费解,我们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呢?
从《周易》开始,到现在我们从中学到大学讲方法还是停留在《周易》的水平,还是比喻论证,喻体是天象,本体就是人事,天象和人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只是相似。虽然相似可以联想,但是相似毕竟不是逻辑关系,所以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小时候听说过“大河无水小河干”,可是就没人想一想自然界的水到底是怎么流法,是大河往小河流,还是小河往大河流?其实上游主要是小河往大河流,下游则是大河往小河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大河之所以成就大是因为它的位置比小河低。其实这样的论证、论据都不成立,论点又怎么成立?正确的推导应该是小河无水大河干,特别是在当下,藏富于民、拉动内需尤其重要。
我去福建泉州开会,会后去惠安城看惠安女,旅游车走到城下才说,城太小我们只能看看外城,不让进城,大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导游就安慰我们说,城的周围有很多的石塑,石头好,雕工也不错,值得欣赏。登上城楼我望见远处有俩大猫的石塑,一黑一白,黑猫抓住了耗子,白猫爪子上却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伟人的一句话,到民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从学理上来说,对猫来说就是不成立的,即便成立,推导论据也未必有逻辑关系,因为判断猫的好坏不在于它的颜色,而在于它的捕鼠能力。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把握好度的问题,不管姓社姓资,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好,但是这种论证本不严密,比较宽松,到老百姓那儿就变成不问过程,不问方法,只看结果,所以中国式的论证一定要小心。
前几年出过一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的高考作文题目,到最后那四五十分钟时,很多学生还无从下笔,因为他们不知道出题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其实按照《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法则,运用联想论证的推理方法就可明白:翅膀原本长在鸟的身上,长翅膀就是要便于鸟出去捕虫,捕虫就是鸟的理想,而翅膀则是帮助鸟实现理想的,由此及彼,中学生每个人也都有理想,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知识、毅力等全都是帮助实现理想的“隐形翅膀”。
第二年又出了一道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但是好多中学生都没有看过温总理的诗,于是就写成了仰望星空什么都看不清,因为污染太严重,所以要脚踏实地治理污染。但温总理的原意是,仰望星空指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则是实现理想,理想须与实干精神有机统一。中国人这种观物取象格物的思维方式可谓朦胧多象,同样的一个现象可以感悟出不同的道理,你说孩子说的没道理吗?也有道理,但不是出题者本意,所以要让孩子明白不管出什么作文题,都要找它和人世间的相似相关性,而且一定是正能量的,符合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主旋律的,这就是我们从最通俗的现象切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思考事物的,总是从天人之间先认识人。人有什么特点,至少有男人女人,从男人女人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字是“生”:生生不息、引人向善
中国文化,《周易》的智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生”,两个字概括就是“生生”,我的名字(鲁洪生)就是周易大师起的,当时父母告诉我说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字就是“生”,就这么一个名字,引导我读了一辈子《周易》,后来我慢慢弄明白,中国文化的“生”字意味着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引人向善,推动正能量,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5000年,是有其合理的内核的,如《周易》所说的“事事有阴有阳”,就像有男人有女人一样,没有绝对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从性别来说男女是不同的,要一分为二,但从孕育生命的角度来看,缺谁能不行,必须合二为一,用这个道理去解释自然现象,提升到哲学智慧,再引导人。此时你再去参观颐和园,你就有理论高度了,你站在山上往下一看,那就是阴阳图,你把《周易》的阴阳图要是悟明白了,你对人世间的事情就能看明白,大道至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后你就能明白,明白以后也能够实践了。水就是阴,十七孔桥连着那小岛就是水中之阴,那个小岛是阳,阴中之阳;万寿山就是阳,山上的一湾水就是阳中之阴,因此任何事物都是没有绝对的,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的区别只在于比例的不同。对人的判断也是如此,不管三七二八,还是四六一九,出错都只能技术上的错误,不是方向性的错误,没有绝对的事情。
孔子接近50岁的时候终于读懂《周易》,从此以后整天把玩这本书,他的记忆力是过就不忘,但他不是记忆而是感悟,用他的话来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以学易”说明什么?要真正了解《周易》,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感悟,需要有学识的累积。“可以无大过矣”则意味着学习《周易》(即中国文化)能够指导人不犯大的错误。
清华大学校训大家都熟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国国学智慧的高度浓缩。“自强不息”强调高调做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进取。在孔子那儿就变成“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理想很难实现但也不放弃,在不断拼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左传》出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生命短暂、宇宙无穷,如何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无限的宇宙中留下痕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你看中国式论证,都是先说一种自然现象再说一种人事。“雁过留声人死留名”,都这么论证,留美名,不是留恶名。如果老虎苍蝇来听一听我们国学,他就知道,不应该犯那些浅薄的错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实际心里应清楚的。
怎样才能穿越时空留下永恒呢?那就需要“立德立功立言”,要么是道德楷模,要么是建功立业,要么是著书立说,所以中国文化中有光宗耀祖这样一种“孝”观念,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当祭奠向祖先汇报的时候,这些老虎苍蝇怎么汇报?那是给祖先抹黑。实际上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引人向善,发愤图强。往往我们只看到祭奠封建迷信神学的一面而忽略其合理一面,事事有阴有阳。孔子天天读《周易》,子贡不理解,就问老师为什么?孔子回答“我求其德而已”,关键词就是“德”。
在《周易》之前,因为一切都是听天的,即所谓“天命观”,所以饿死人了就推给天,说那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武王克商之后为了服众,提出的重要理由就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是人的智慧,古人所说的“德”和我们今天说的心得的“得”发音相同而通假,但它的外延远远大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八荣八耻伦理道德的“德”,凡是从天象中感悟出的一种抽象的智慧都叫做“德”,但是现代汉语体系中还没有一个词可以和古人所说的“德”完全对应。我从《周易》中感悟出,治理国家,人所以成为人,都是与“德”相关的。
国学中很多精华部分与马列主义理论相吻合
在古代,虽然巫官和史官都用《周易》,但由于具体目的不一样,从而就分成两大派,一个是象数预测,一个是易理哲学。孔子就是侧重哲学,他认识到其实《周易》就是借助上天的力量引人向善。 例如,“君子德行焉求福”,浓缩提炼为四字就是“德行、求福”,德行是现在的条件,福是将来的结果,现在的条件和未来的结果有必然的联系,你的智慧、修养和实践将决定你未来的吉凶祸福。《周易》预测未来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下,我们可以和马列主义进行比较。
中国国学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其中精华部分很多都和马列主义理论是相吻合的,比如说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同样,《周易》也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周易》的“易”最先的意思就是变易,变化就是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因为《周易》产生于农耕文化的背景,农耕文化非常注重“与时偕行”,“与时偕行”就是人的主观行为必须遵循客观条件,要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春种秋收,要顺随时节的变化而变化,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文化同时认为,规律是可以认知的,即根据现有的条件可以预测未来。推至现实中国,经济和政治有没有关系,经济和社会和谐有没有关系,经济和人心向背有没有关系?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也是我们可以认知的。“德行求福”,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祭祀也许就会减少,因为我们祭祀是想求得上天的保佑,《周易》将告诉你上天保佑什么样的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即上天只辅佐有德的人,而有德没德由谁来掌控?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德行决定自己的未来。台湾高僧净空法师有一套光盘叫《和谐拯救危机》,他本是佛学高僧,但是他讲起佛理,口口不离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两者之间交合点太多。他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主持人问他“风水与人的修养什么更重要”,实际上是马列主义哲学当中的外因与内因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他回答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简而言之就是,要是你是有福之人,你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这里强调内因是最重要的,所谓“福地”一定是有福人居住才能称为真正的福地。
詹天佑的名字大家都熟悉,我之后才知道也出自《周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他父亲懂《周易》,希望上天保佑我的孩子,同时也告诉孩子,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自己首先得做一个有德的人。就这么一个逻辑,明摆着一个道理:自己的努力将决定自己的未来。“仁义求吉”就是德行的具体化,德的核心是人,行的核心是义。义就是宜,就是合适,你的行为符合社会功德标准。卜筮算卦是为了预测未来,预测未来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下的行为,提升趋吉避凶的能力。预测结果为吉祥就说明现在不管目前外因内因都合适,你只需继续努力;如果预测结果为凶险则说明现在你在某一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只有改变才能趋吉避凶。
中国文化从学习开始,从条件说起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观天象悟人事,从天象当中悟出道理,在《大学》中这叫“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认识天象,感悟智慧的目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指导实践,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拉远了看,不管哪一家都是这样,向天学习、提升智慧、指导实践。三个阶段,都是从学习开始。学习的目的是提升我们智慧,智慧指导我们工作与生活,而指导我们工作生活是构建身心和谐,每个人身心和谐家庭才可能和谐,无数的家庭和谐了,这个社会才可能谈到和谐。
中国文化不是先做梦,而是从条件说起,告诉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可走向和谐。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不论地位高低,男女老少,都要从学习开始。古代中国非常推崇学习,《汉书·韦贤传》有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掌握本领,才能收获更多黄金,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也将完全不一样。9月份新学期开始,新生入学满脸好奇,有点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四年之后,天之骄子,读三年硕士,信心满满,再读三年博士,特别是女博士看不到男人,因为没有办法交流,没有办法对应,越是知识女性,越注重精神的交流沟通。所以学习不仅利于财富的创造,更是对人生的深化、精神的感悟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犹太人、韩国人、德国人每天读书一年平均下来也有十几本,中国人除了教科书平均下来连一本都不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笼”是一种格物的思维方式,这里的“笼”不是耳聋而是牢笼的笼,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4年美国国庆日上的一段讲话,在他看来,在人类千万年的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不是浩瀚的科研成果,也不是令人目眩的经典著作,更不是政治家的夸夸其谈,而是实现了“把统治者关进牢笼”的理想,强调对权力的制约,我听了以后很震撼,其实一想,中国文化也有这么一个理论。
天、德、民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首先是天对人性的约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是从积极意义上说,而从负面角度说,如果做了缺德事也必遭上天的报应,天打雷劈。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经证明,人的良知在起作用。最新的科研成果表明,产生善念,干对国家民族有好处的事,身体将产生良性荷尔蒙,但是如果你拿了不该拿的金钱,干了缺德事,身体上同步产生负面的荷尔蒙。当年孔子凭借生活的经验,感悟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荡,是因为他一心向善,上不愧于天,下不负于人,问心无愧,所以他坦荡荡;而“常戚戚”者就是天天琢磨着整人害人,天天琢磨着干缺德事,他们怎能内心不焦虑恐慌呢?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证明越是疑难病症的发生越和个人的心理有关系。
其次是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武王克殷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的关键时刻,商纣王的部下居然调转枪头攻打自己的主人,如果站在帝王的角度,你对这个现象怎么感悟?其实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天、德、民这三根中国文化的支柱中,天是虚的,民是实在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老天爷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思考事物,考虑到老百姓的民心相悖,考虑到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这里,天、德、民三位一体,敬天是德的体现,敬民也是德的体现,天意就是民意,民意就是天意。
当中国人面对忧患(人自身的忧患)时,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和现实都有距离,所以按照佛家说,贪、嗔、痴、慢、疑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中国人说哀、乐、忧、思、悲、恐、惊也是人人都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每人考虑利益分配的时候都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寻找对本国有利的论据,例如钓鱼岛之争,中日两国都在寻找论据,所以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面对重重忧患,中国人不是寄希望于彼岸,不是寻找佛祖上帝,而是靠自己的智慧、能力的提升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巨大的差异。
所以记住中国文化三阶段,一定是从学习开始。学习的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通过道德智慧指导实践,就是这么简单。
“格物”的思维方式导致中西文化差异
实际上,当前提倡的“八德”标准准确表达了中国文化的三个阶段。格物是第一阶段,“格”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语境中,“格”的意思是感悟。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儿?西方重点解释它的对象,中国人认为不是解释它,而是认识它的属性——为人服务,站在个体的需求感悟它的属性,也是真善美的融合,因此它的属性一定是真实的。例如“杯子”,孔子说“君子不器”,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个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只有一种能力,你就会被动,你的命运就掌握在君主手里,君主用你当官你才能当官,不用你当官,只能下岗待业,所以要有多种准备,你让我当官我可以当好官,你不让我当官,我照样可以生存。唐太宗看到“杯子”,感悟杯子有大小精粗之差异,人同样也有差异,大器大用,小器小用,这就是“格”。所以说,“格”是建立在对物质真实的属性的了解基础之上,它的感悟基础是真的,有科学因素的。水的属性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装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一旦地势陡峭就流得快,而地势缓则流得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文化的基础一定是真,目的一定是引人向善,表达一定是美,用自然现象表达抽象的情感。因此学习国学,将有助于理论的提升,心灵的净化,语言质量的提升(学会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那什么是“格物”呢?“格物”是从悟性中和人事联系在一起,例如荷花,西方人谈到荷花,侧重解释荷花的属性,而中国则强调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从而联系到君子的高洁品格。“格物”的目的是什么?“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的大智慧中,《周易》有太极,先有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是中国人对自然界源起的一种认知,最初解释元气,因为它有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元气还不是阴阳,还在阴阳之前,再往前推,太极又叫无极,“无”字强调规律,承认规律的存在,顺应规律就能成功,违背规律则会失败。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春夏秋冬,四象再生八卦,这就是中国人对天地格物的认知。《周易》的八卦是向天学来的,是格物来的。格物的目的是什么?八卦可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未来是吉还是凶,而是为了提升你趋吉避凶的能力,帮助你成就大业,大业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
“格物”现在讲“天人合一”,目的是把天与人联系起来,寻找它们相似相关处,习惯把这种相似相关性认为是逻辑关系,于是过年贴福字怎么贴?倒着贴,福就到了。中国文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千万别讲国学全是好的,实事求是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天人合一”的目的首先是“天人合德”,与天地合气者既要有天的自强不息,还要有地的厚德载物,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为君”者要拼搏,而“为臣”者则侧重听话。历史上记载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他真的不知道鹿和马的区别吗?不是,用这样荒唐的行为考察臣子听话的程度。
中国的制度也是从天那儿寻找论据的,宗法制社会,谁打天下,谁坐天下,把天下传给谁本无规定。长子继承制等本不合理,但是为了证明其合理性,于是从天上找证据,“天尊地卑,乾坤安定”,想安定和谐,也得分出天地尊卑,其实没道理,为什么没道理?因为天指高,地指低,它本和人类社会伦理的尊卑没关系,但我们却把它看作是有关系的,追求天人合一,共赢。而对于个人来说,则是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意思就是每天有新气象,一切从头开始,不和他人比,不和过去比,就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鼓励、及时表扬,这才是教育的有效方法。
规律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例如我们现在终于认识到GDP发展未必是越快越好,它没有最快,只有最佳,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有利于长远良性的发展,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我们这一届领导人,确实让大家佩服。去年习主席到山东曲阜调研时,选了两本书——《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不是随便的选择,实际的信号是告诉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条河,不可随意抛弃。对于中国文化其实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不久前的9月10日,在北师大习主席再次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小学教材删去古诗不赞同。
我们讲国学就是要了解中国为什么能够绵延,五千年它的合理因素在哪里?习主席去庆丰包子铺,六个包子一盘炒肝,老百姓怎么格(感悟)?老百姓说,包子乃包公之子,主席吃包子意味着要反腐倡廉,炒肝就是要把贪官干部炒掉,花了二十一块钱,则意味着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将反腐倡廉坚持到底。看了我们主席都吃包子以后,其他的领导干部也不好意思吃海参了,也会走路自己打伞了,因为他有了一个比较。
中国文化强调“与时偕行,中行无咎”,合起来就叫“时中”。“时中”观念是《周易》人生哲学的核心精髓,它体现了主体主动顺应天地之道,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和过程。“与时偕行”,就是个人行为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按规律办事,“中行无咎”则指奉行中庸之道就是最好的。
“权衡”,权是秤砣,衡是秤杆,权衡意味着要“两利双全取其重,两弊双全取其轻,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轻”,要权衡大小、利弊、得失之后再做判断。而且对中国智慧有所了解,今后在看小说、电影时你都会有质的提升,一种理论的提升。
“见机而作”,机就是萌芽,中国文化讲究预防。医学上,易医同源,中医源自《周易》,和西医不一样,西医是治已病,中医是治未病,注重防患未然,见微知著,看到萌芽就知道未来,“履霜而知坚冰至”。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论善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人。所谓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是大智慧。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下面我们谈谈国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三部分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表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社会要求的,而与我们切身最紧密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本质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在中国文化中古已有之。“爱国”在中国很早就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的特点就是爱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建立在“敬业”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敬畏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是最具体的爱国表现。一位老巡路工,几十年如一日,天天都在深山老林中穿梭,用小锤子敲铁道,保护铁道的安全顺畅,目送一列列的火车的安全通过,这个小故事背后说明了什么?就是敬业精神,敬业提升高度就是爱国,不用说大话,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具体的爱国。
敬业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这就是诚信,《周易》中提到格物的目的就是“致知诚意”,即“人言为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中国文化向来重视诚信,弟子问孔子,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孔子回答“足食、足兵、足信”(食物、军队、诚信)。又问,万不得已三去其一,去什么?去兵,剩下食物和诚信。又问,万不得已二去其一,去什么?孔子回答去食,“饿死是小,失信是大”。
西方学者强调其文化中诚信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其实中国文化也是有诚信的,诚信就是契约精神的核心部分。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孔子还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又怎么解释?说话一定讲诚信,行为一定要有结果,但是不能做不知变通的人。否则,你就是一根筋,不知变通的人。我年轻时候给美国汉学家讲《论语》,讲到这儿他问,问得我也不明白,于是我问老师,老师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我现在才明白,中国文化的重心根本不在理论本身的建构,体系严谨,而是它都是现实倒逼出来的思考,直面惨淡人生,社会的复杂变化,面对不同的对象,标准也相应地调整。
中国的诚信一定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的大标准上考虑的,所以中国文化真正的核心不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真理的追求与生命的存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有一个选择。
友善的核心就是自己先成为君子,然后推己及人、友爱他人。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消极的角度上来说,自己不想做的,也别强加给别人;从积极方面来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在社会上站得住,也就需要创造条件成人之美,使别人在社会站得住,而不是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
中国文化闪光点太多,限于时间我们只能先讲到这里,抛砖引玉,开个头,希望大家有时间有兴趣可以慢慢回忆消化,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1/792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