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今日话题:国家公祭是面以史为鉴的镜子
2014年12月12日 09:59
编者按:12月13日将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的国家悼念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公祭,是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设立国家公祭日之后,这段历史的悲悯将走出南京,让更多人了解侵略者的罪行,知道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国家公祭,也将强化大众的认知,让历史的记忆成为社会的记忆。为此,宣讲家网摘编相关文章,与大家共同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3日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仪式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国家公祭日是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中华民族一向爱好和平,我们曾经放弃了对侵略国的战争索赔——对侵略国日本的战争索赔,1945年《波茨坦公告》中有明确规定。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时的美国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撇开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个交易,于1951年在旧金山签订并于次年生效的《旧金山和约》,强迫已经不能代表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台湾蒋介石政府放弃我们对战败国日本的索赔。尽管如此,我们不仅没有再纠缠旧账,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千方百计地把友善之手伸向日本,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送去日本加强中日友好交流。但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政客却屡屡阳奉阴违,挑衅中国人民的心理底线,直把整个中华民族的怒火重新点燃起来,也让那些深埋在“万人坑”里的一个个冤魂再度苏醒复活……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但可以警告这个罪孽深重又不愿悔改的邻国,同时也可以告诫自己的国民:要取得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就永远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
当象征国家权力的表决在人民大会堂通过后,每年的12月13日——这个带着国耻和痛苦的日子,从此就成为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必须垂颅而默哀的日子。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烙在心坎上的记忆,但它可以警示我们反抗侵略,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国家意识。【详细】
国家公祭日:立法铭记历史 祈愿和平
“慎终追远,”周永生认为,以国家公祭形式缅怀死难者,寄托哀思、不忘历史、汲取教训,有助于开拓未来。国家公祭日是为悼念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而设立。公祭活动旨在让世人勿忘历史,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这对妄图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也是一种“震慑”。
近年来,日本政坛在右倾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从“慰安妇”问题到“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右翼分子动作频频,企图为日本侵略历史翻案、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周永生认为,日本右翼势力四处生事,有着历史、法律、经济三个层面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不彻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也不彻底,这就为日本右翼势力今日的猖獗提供了历史基础。当时,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进行了民主改革,政府保留了大量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因为冷战的原因,日本政府有意扶植了一批右翼分子,例如前首相岸信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其正好是一脉相承。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情况迥然不同。德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为纳粹翻案,也严禁为纳粹歌功颂德。日本不仅没有类似的法律条文,还制定了“恩给法”,抹消了对侵略战争负有特定责任的领导者即“战犯”和“普通战殁者”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恩给法”所涉及的人群大概有上百万,这些人成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核心基础。
除此之外,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日本经济在衰退当中徘徊挣扎,日本民众期盼作风强悍的领导人掌舵未来,因此,日本政坛的右翼之风愈演愈烈。【详细】
国家公祭是面以史为鉴的镜子
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南京大屠杀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史上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详细】
国家公祭日重建历史认同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南京市的纪念活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详细】
举行国家公祭的多重意义
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内对外的意义是多重的。
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
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
其三,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
其四,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详细】
有关抗日战争几个不容置疑的结论
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网上网下质疑的人不少,极端者甚至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除了做了宣传以外,几乎没干什么实事”。说这些话者不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并不是否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承认国民党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主要力量,并肯定其正面表现。但是,纵观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整体表现,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轻而易举占领东三省,十几万东北军根本未作有效抵抗。国民党政府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对日本的侵略仅仅是向国联申诉。直到“西安事变”后,被“兵谏”的蒋介石才被迫停止剿灭共产党抗日武装的军事行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有多于日本侵略者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的重大失误,国民党军没有阻止住日本侵略者,几乎丢失了大半个中国。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抗战又由初期的比较积极逐步走向消极,还有大批人员投降日本侵略者成了伪军,国民党内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汪精卫都成了汉奸。蒋介石虽然一直坚持抗战,但始终给自己留着与日本进行和谈的后路,下不了向日本宣战的决心。直到日本人袭击珍珠港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对日军基本上是消极防御,很少有积极的反攻行动。
中国共产党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率先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受到国民党军重兵围剿时,中国共产党仍投入很大精力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还从民族大义出发,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国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平型关初战告捷,打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言:平型关之战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全国抗战开始初期,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国民党军节节后退,丢城失地;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却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更是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对抗着约58%—75%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详细】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2/7923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