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经济工作会议专题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评论 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打造中国经济战略发展新常态
2014年12月12日 10:33
新常态 新“丝路”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庄严宣示:“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2014年12月5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中亚、东南亚等沿线的数十个国家。该战略构想由习近平主席提出,去年底写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已成为国家战略。
今年以来,“一带一路”正从战略构想逐步向具体项目转移。今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而“新常态”也是首先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到“新常态”。在今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释放内需潜力,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起新常态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自此,由“一带一路”为基础,打造中国经济战略发展新常态的思路已非常清晰。
新“丝路”新跨越
中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了很多战略规划,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这些战略中,每个都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每个都是以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基础的,每个都是符合亚太乃至亚欧几乎所有成员国的战略利益。
然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投资项目大多都建在国外,很难直接提升国内的基础设施水平。但是,这些投资能够加快相关国家与中国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中国更便捷地从这些国家获取资源品、能源品,也有利于中国商品对这些国家的输出,从而间接给中国创造社会价值。
1、化解国内产能过剩
由于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又极大偏重于房地产业与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当前增长过剩的产能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造成了很大影响。
但在国内经济增长渐缓,国际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国较为单一,而这些市场的开发和需求量已难以增长,国内的过剩产能很难通过他们进行消化。在此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对国内经济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中国不仅有过剩产能还有过剩的外汇储备。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资本金,同时也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
2、开拓区域经济贸易发展新格局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其主导试图孤立中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也在积极推进。而“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而言,不仅能有对冲风险的作用,还有可能借机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探索全球贸易新规则并主导,进而在全球形成国际贸易新格局。
如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并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赢取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
3、资源获取多样化和国家战略安全
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海上进入中国,渠道较为单一。并且,中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还不深入,经贸合作也未广泛有效开展,使得资源获取方面不稳定和牢固。“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使中国获取资源的渠道相对多样化。
当前,中国的资源进入主要是通过海上,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我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击,整个中国会瞬时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也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新跨越 新框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发源于古丝绸之路,但又不限于。它将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整个丝绸经济带沿途53个国家,94个港口城市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习近平主席表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但也面临不少新老问题。比如亚洲的区域一体化水平与欧美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亚洲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交通基础设施或不联不通,或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了不少的障碍。又比如,全球贸易投资和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亚洲国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适应经济变化和保持经济强劲和可持续的增长,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前所未有。“一带一路”连接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部分区域,并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有关国家的营商环境。
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务实发展的过程中,互联互通具有重大意义,且有助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投资方向多元化。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外储已达3.89万亿美元。外管局局长易纲亦公开表示,当前中国继续积累外汇储备的边际成本已经超过边际收益,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已不合算。对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一带一路”的融资需求就为化解外汇储备压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强调,要建设开放的“新丝路”,只做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还不够。开放应当覆盖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工业、制造业、农业等等。“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开发和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经济平台(产业等)建设。
根据中国自己的经验,可以在基础实施的周边建设产业园区等,既能解决当地的就业,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当地社会和政府都希望的一种方式。产业园区建设也就是经济平台建设。在这方面,中国是有巨大的能力做的,因为中国本身的崛起,就是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途径。
从战略上看,建设开放式的新丝路,有助于减轻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担忧。中国传统的丝绸之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今天必须保持开放这个优势。中国建设新丝路并非要和其他国家竞争地缘政治利益,而是要促进“一带一路”沿边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既有助于中国本身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不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战略威胁。
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区域间贸易活动的增长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通过充分利用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做到贸易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塑造着亚、非、欧大陆交往的新框架。
通路、通航、通商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职能。古丝绸之路,给我们的是美好回忆。新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则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是中国的,也是亚洲和世界的,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新常态下,中国和世界理应携起手来,寻求共同发展,共同迎接挑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2/792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