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四川:以法治建设为引领 成华构筑“大平安”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4年12月12日 10:33
在成华看来,平安建设不只局限在社会治安环境的好转上,还有更多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步提升,对平安建设的新要求与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趋多元。
成华认为:平安,已从安全感上升到了幸福感,从人身安全拓展到了衣食住行、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从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延伸到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平正义等各个层面。
理念的创新,必然导致工作方法与工作重点的改变。
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成华提出,以法治建设为引领,积极构建“大平安”社会治理新格局。“要积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为平安建设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成华区委书记刘玉泉介绍,成华坚持确保平安建设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构建“大平安”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成都市成华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大农村”,正在上演“现代城东·宜人成华”的华丽蜕变。
全面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成为当务之急。2012年以来,成华区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社会转轨需要,构建起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的“1314”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建设现代化。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同,昨日,“平安成都”建设现场会召开,成华区作为与会代表们现场参观学习的区域。与会代表对成华区构筑“1314”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平安建设的“成华样本”,其实现路径是怎样的,“成华样本”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
“法治与自治并重,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打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成华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室主任辜堪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民主法治、居民自治、社区服务”良性互动,“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政社互动,是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成华区抓住“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实施基层治理等三大改革,立足院落、社团“两个平台”,用好法治、自治、服务“三大抓手”,创新基层治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构建以院落为基础、社团为主体、治理为核心、服务为根本的社区治理新体系,横扫基层基础,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动,将有望为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区立法等提供决策参考。
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服务下构建安全网络体系
成华区青龙街道,摘掉了长达10年的“治安热点乱点”帽子。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发展相对滞后,青龙街道平安治理形势严峻,呈现为:“一高、两乱、四多”——发案高,交通秩序乱、城市综合环境乱,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拆迁工地多、安置小区多。也正因为此,2000年,青龙街道被中央政法委列为热点挂牌整治区域。
面对问题,青龙街道不回避。通过选择“执法力量整合、专业警力下沉、群防群治联动”三个突破口,推进警务机制改革,青龙全力构建“力量大整合、执法大联动、治理大提升”的社会平安治理创新思路,一举摘掉了“落后”的帽子。
一如青龙街道进行的实践,成华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人民满意为目标,打造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平安成华“升级版”。
成华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与综治群防群治力量在各个网格中的作用,将一线发现的问题在一线解决,确保“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不出街道”。同时,成华2900余名机关干部全部下沉到各个社区,与51万户群众结对,实时掌握下情、及时处理民情,解决群众诉求326项,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实现群众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立足于群众身边的问题,成华从源头筑牢了基层维稳和治安防范的“第一道防线”——成华实施以“五警联勤”为核心的基层警务机制改革,将交警、巡警、民警、刑警、消防等警力进行科学整合,推进社区警长进社区党组织任职、民警联系社区网格,加强治保会、治保小组建设,1万余名“红袖套”按分级响应开展街面巡防、动态防控,建立以派出所为指导、警务室为依托、社区民警和巡警为主体、社区网格和院落为落脚点的“专群结合”防控体系,提高了街面和社区院落的见警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华全区总警情数同比下降14.16%,刑事破案数上升49.2%。
以成华正在推动的“北改”为例。正是因为建立了精细化的网格服务管理机制,成华做到了对群众诉求早知道、不稳定因素早发现、矛盾问题早解决,3年来促成9万居民、1万余户商家搬迁,未发生一起非访和群体性事件,实现了“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的转变。
坚持法治引领 创新机制保障中规范治理新秩序
作为老旧院落,成华区新鸿街道新鸿社区情况特殊:社区人口“一高两多”,人口密集度高,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多;社区设施“一低两少”,原有配套设施低端,公共和生活功能配套不足。
如何理清居民楼栋69栋、住户3803户、辖内人口1.1万群众身边事的“乱麻”?新鸿社区以法治为引领,自治为根基,网格为依托,防控为基础,院落社团为支撑,推进法治、自治、服务、共治。
在新鸿社区,成华区以法治为基、党建为魂、自治为魂、文化为底蕴、服务为动力,积极探索老旧小区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令人们赞叹不已。“法治引导生活化、多元服务网格化、社区自治规范化、平安建设体系化、社区服务集成化。”在新鸿社区,与会代表对新鸿街道坚持法治、自治、服务、共治并重,打造平安新鸿全域联动工作平台,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老旧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
“今年11月,我们引进专业物业公司,在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上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停车管理,包括社区的公共用房招租等都全部纳入听证、公示程序。”新鸿社区书记蔡丽说。
在法治引领下,新鸿社区让人刮目相看——2012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县(市、区)创建考核成绩排名成都全市第一;2013年3月被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区”;2014年3月被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
真正推进依法治理、立足解决根本问题。成华坚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
以坚持依法执政为总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关键、以创新社会治理为突破、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成华扎实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在创新机制保障中不断规范社会治理新秩序。
建章立制、确保有章可循。为此,成华制定一个总体方案和七个配套文件,形成网格化服务管理“1+7”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治安排查调处、立体化治安防控、法制宣教3大体系,平安细胞、平安创建、社会化服务、信息网络4大工程,领导约谈责任、“三级联创”、矛盾调处、权益保障与经费保障、目标考核5大机制,保障平安建设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加强监督、倒逼依法行政。
而通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成华开展部门、街道、社区之间工作互评,采取“两代表一委员”调查、第三方测评、政务微博等方式接受社会评议,确保平安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运行。
与此同时,成华在街道建立13个检察工作点,提供法律咨询,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大力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创新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微信“微法援”平台,提供法律民生服务;大力开展法治大讲堂、法律“七进”等活动,广泛传播法治知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以全民守法的积极行动为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数据显示:2014年1至10月,成华全区院落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8.37%,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93.6%。全区通过司法调解的纠纷事件2263 件,比去年同期1717件上升31.8%;通过行政调解的纠纷3783 起,比去年同期3251件上升14%;通过人民调解的纠纷2033件,比去年同期1642件上升23.8%。
坚持立体创建 零距离里加分“大平安”的民生成色
成华区跳蹬河街道锦绣社区,是2010年新筹建的城市社区,人口1.8万。而其中,就有1.2万人居住在成都市最大的惠民工程安置小区锦绣东方小区内。
从2011年起,锦绣社区就在全区先行先试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系统地推进“格格入院落、福进千万家、e网连民心、锦绣新东郊”社会治理工作建设,助推实现“小网格、大治理,细服务、促和谐”——在锦绣社区,“网格无缝覆盖、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和谐相处。
2014年8月,锦绣社区获得了“成都市平安示范社区”称号。
万事民生为先。在成华看来,平安创建从来不是自成一体,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成华区坚持立体创建,将民生作为重要的内容,在零距离里加分“大平安”的民生成色。
首先从机制体制上理顺平安建设,成华坚持推进政务服务“零障碍”:
——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既严把服务下沉准入关,又拓展平台的服务功能,将部分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办理;
——试点成立区行政审批局,把区级能集中的行政审批事项、职能、人员全部集中、统一办公,并将原部门与部门之间并联审批外部流程转化为一个部门内部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优化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办事流程,努力变“一门受理”为“一窗受理”,最终实现“一头管理”、“全区通办”;
……
围绕“全域社区、全域服务”,推进便民服务“零距离”。在小区院落内打造的100个“连心驿站”,既作为网格员、民警等问需于民的情报站,又是群众日常生活的服务站,成华形成“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院落连心驿站”三级便民服务阵地,使各类服务直通居民“家门口”。
针对网格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成华坚持推进特殊服务“零遗漏”。创新打造了“阳光心语室”、微型养老、“阳光家园”、“生命绿岛”、“430学校”等个性化服务项目,切实实现“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2/7924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