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琼戈尼岩石艺术区
2014年12月15日 16:44
琼戈尼岩石艺术区位于马拉维中央区代扎市,以其是非洲最精湛的岩画艺术区,200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琼戈尼岩石艺术区位于马拉维中央高原树林丛生的花岗岩山岗上,占地126.4平方公里。该地区127处遗址最集中、丰富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它们反映了相对贫乏的农民岩画艺术传统,以及自后石器时代就居住于此的群居猎人巴特瓦的绘画艺术。切瓦农民的祖先生活在后铁器时代,习练岩画至20世纪。岩画艺术里与妇女关系紧密的符号,在切瓦中仍有文化关联,这些遗址与庆典和仪式紧密相连。
琼戈尼岩石艺术区位于马拉维中央高原树林丛生的花岗岩山岗上
切瓦人与马拉维
切瓦人居住在赞比亚极东地带、津巴布韦的西北部和马拉维。讲班图语,与其西邻的本巴人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两者具有血缘关系。切瓦语亦称钦延贾语,在马拉维占有重要地位。切瓦人的经济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主要作物为玉蜀黍和高粱;狩猎和渔业也占一定地位。过去切瓦人社会曾以奴隶制为特征。世系、遗产继承和继位均按母系,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
马拉维共和国邻接赞比亚、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亚。首都利隆圭,位于马拉维的中部。属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奉行睦邻友好和不结盟外交政策。马拉维是农业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琼戈尼岩石艺术区占地126.4平方公里
马拉维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纪班图人的一支进入下刚果基萨莱湖地区定居并建立了卢巴王国。16世纪中叶班图人中的切瓦人、尼扬扎贾人、曼甘贾人、恩顿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进入马拉维湖附近定居。其中切瓦人人数最多。他们在这里建立了 9个王国,最著名的是切瓦人酋长卡龙加建立的马拉维王国。19世纪初,班图人另两支尧族和恩戈尼人分别从东部和南部进入马拉维境内定居。
德国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兰。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1884~1885)上,尼亚萨兰被纳入德国势力范围。1890年德葡两国达成边境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统治得以确认。1891年3月德国殖民政府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1904年德国政府直接管辖尼亚萨兰。
该地区127处遗址最集中、丰富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
马拉维人民反抗殖民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起,德国企图将尼亚萨兰和南、北罗得西亚强行组成中非联邦。1944年成立的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张民族自决,反对建立中非联邦。1961年5月尼亚萨兰举行第一次大选,马拉维大会党获胜,班达出任德国殖民地政府的部长。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取得独立,改名马拉维共和国,并加入英联邦,班达就任总统。马拉维独立后,对外奉行自由选择结盟和中立政策。
展现中部非洲岩画艺术的岩石艺术区
岩画, 是指那些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即所谓岩石艺术。 在岩画中, 又把刻绘在洞窟深处的叫做洞窟艺术; 把刻绘在岩阴处的叫做岩阴艺术。岩画共使用彩绘、刻、浮雕等三种制作技法, 而通常又把使用刻与雕两种技法的称作岩面雕刻,在我国则统称为“岩画”。岩画的传统跨越三、四万年。 它最早出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非洲岩画是指约始于公元前9000年的非洲岩画艺术,撒哈拉沙漠和南部非洲是发现较多的地区,东非也发现过这种艺术。
琼戈尼岩石艺术与切瓦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非洲有20万个岩画地点。在非洲的其他地方,岩画经常用来记录布须曼人和陴格米人打猎的神话。在非洲西部没有多少岩画保存下来,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一些近代却极有价值的岩画得以残存。琼戈尼岩石艺术区的岩画遗迹包括后石器时代就居住于此的群居猎人巴特瓦的绘画艺术和生活在后铁器时代切瓦农民的祖先的岩画,是非洲中部著名的岩画遗迹,最集中、丰富地展现了中部非洲的岩画艺术。
琼戈尼岩石艺术与切瓦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切瓦人酷爱岩画,他们习练岩画的历史延续至今。马拉维中央高原树林丛生的花岗岩山岗上这些密密麻麻的被广泛收藏的岩石艺术,反映了许多世纪以来包括切瓦人在内的本地人庇护文化传统的非凡毅力。
责任编辑:宋丽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5/792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