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从少年不可欺看如何推动创意产业良性发展
2014年12月12日 15:49
【事件介绍】
少年不可欺 90后创作团队维权引爆网络
一群爱做梦的少年,幻想把相机绑上热气球,然后升上天空来拍摄地球,结果成功了。他们将这一创意发到网上,引来视频网站要给他们拍纪录片。少年们发了材料后久不见回应,后发现自己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商业广告片。日前,这则故事在网上被反复解读、发酵,出现了好几个版本。
从11月29日晚开始,由此而生的一则名为《少年不可欺》的维权帖火了。发帖者为一名19岁的网友NIKOEDWARDS.帖子称,两大互联网品牌优酷和陌陌涉嫌通过欺骗手段,抄袭其“拍摄地球”的创意。一边是草根作者,一边是互联网巨头,关于保护青少年创意和维权意识的话题很快就在网上引发讨论。
截至记者发稿,这条帖子在原发微信公众账号上的阅读量达到10万以上,点赞达4万次之多;在其原发微博上,帖子的转发量也已达11万多次,更成为30日微博热门话题之一,阅读数突破2000万。
少年发射热气球拍地球,然后火了
这起事件的主角NIKO,是一名来自广东揭阳市的高中毕业生,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NIKO表示,他的那个用热气球去给地球拍照的想法不是一时形成的,儿时他就想当一名宇航员,渴望能飞上太空去俯视地球。“现在我一直把自己当做外星人,我把每一天都当做是来到地球的第一天,我要去发明和创造。这个想法在我的心里沉淀很久了,我想时机到了,就去做了。”
在NIKO的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中也记录了他的这些理想,其中有大量关于摄影、诗歌和自我感悟的文章和图片,如《少年莫言苦,梦里捕蝴蝶》、《离我而未离》、《我》、《听不到》等。
11月29日,NIKO发布了名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讲述了此后引爆网络的维权事件起因。
文章称,7月22日,他把利用热气球给地球拍照的想法告诉朋友,并得到赞同,6个小伙伴很快就组成一个团队去实践这个创意。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准备,9月3日,他们在揭阳著名的建筑揭阳楼前,将装载着拍摄设备的热气球送上太空。5天后,他们以“追气球的熊孩子”为题,在自媒体上撰写文章发布了拍摄成果:4张城市高空的照片和4张在近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并记录了他们的策划和拍摄的过程。
文章发布后引起了一些机构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优酷。国庆节之后,优酷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了NIKO,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意愿,为他们拍摄一组纪录片,纪念他们的这次经历。
NIKO说,由于当时联系他的人,微博认证为优酷员工,与他沟通的人用的也是优酷网址后缀的邮件,所以他们并未怀疑对方的身份。于是他们选择与优酷合作,觉得这样的品牌应有保障。
自称优酷网制片人的王腾在给邮件中告诉他们,“这不只是一次和你们的劳务合作,而是想用影片完整再现你们曾经的疯狂行为。”王腾承诺视频由他们本人出演,并为其团队提供6000元劳务费。王腾还称,这次拍摄是与陌陌科技合作,计划拍5支年轻人敢想敢为的创意短片,NIKO团队是其中一支。
NIKO回忆,打动他的主要是对方说的用视频记录下他们的经历,至于劳务费,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合作未成,优酷被指套取创作细节
不过,事情没有NIKO想得那么顺利。
从10月10日到11月4日,在与王腾的邮件沟通中,王腾以经费、拍摄准备、出国等理由,一直未能与他们形成实质性的合作框架。在此期间,NIKO也将自己的拍摄想法和过程告诉了王腾。
“在骗取我们的信任后,王腾以拍摄的名义问及我们的设备和制作过程,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问我们的问题,不是为了算入拍摄预算,而是想剽窃我们的拍摄方法以及想法。”NIKO在文章里写道,“遗憾的是,我们的理解换来的却是精心策划的欺骗和谎言,只怪我们太友善与年轻。”
之后,王腾告诉他们,由于资金的原因,无法拍摄了,双方合作到此终止。但是,让NIKO他们没有想到的是,11月26日,优酷网发布同名视频———《追气球的熊孩子》。这个视频至今已被播放157万次,视频来源显示为“陌陌科技”。
NIKO在帖子里写道,这个视频里的字幕、故事等与之前他们在微信上发布的那篇《追气球的熊孩子》有很大的相似度,视频最后出现的在太空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则是他们团队之前所拍的。视频里的一些对话内容和发射气球前准备的草图,也都是王腾在之前以合作为理由向他们套取的。
同时,这部来源于陌陌科技的视频里,还大量植入了陌陌科技、锤子手机以及雷克萨斯的广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NIKO说,他的团队在看到这个视频之后非常生气,除了盗用他们的创意之外,里面所插入的陌陌广告也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他的团队从来不用陌陌。
“这是商业绑架,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们把我们的人生经验,拿出去给卖了。”NIKO说,当时在谈合作的时候,对方说的是会有广告,但只是商业赞助。
NIKO的搭档,19岁的GreenD生气的原因还有一个,优酷找的女主角太胖了,她本人没有这么胖。
11月30日中午,记者联系上王腾,王腾也承认参与此事,但具体回应会由优酷公司出函。
优酷:创意国外早已有之
NIKO:混淆视听
随着事件发酵,这起网络维权事件很快又陷入混战中。
11月30日中午,优酷土豆集团回应,获知此事后已展开专项调查,如所述全部属实将严肃处理。回应还表示,支持原创,保护PGC(专业合作内容)权益是他们的一贯主张。
同时,陌陌科技也发表明,表示已主动在全平台停止对此视频的推广,要求优酷展开专项调查,称“对于所有追梦者因为这支视频受到的委屈和困惑,我们深表歉意。尊重梦想,少年可期。”
但11月30日下午,优酷一名工作人员主动找到记者,称NIKO的创意在国外很久之前就有了,优酷在跟他们联系前早就想做这个视频,恰好他们也在做,很难说他们是否抄袭别人的创意。
与此同时,网上出现另一种声音,称气球航拍地球这一创意在国外早已有人为之。
随后,优酷网首页也挂出了一个“国外少年玩转气球航拍”的视频集锦。网络上,也开始大量出现关于国外少年用气球航拍地球的帖子,被指系暗示NIKO团队的做法并不新鲜。
对此,NIKO对记者表示,他认为优酷有意“混淆视听”,在“抹黑他”,国外有少年用气球拍摄地球并不代表着他们就不能用这个方法拍摄,优酷的这一做法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他们之前发布照片的时候,也说过这个创意是“亚洲首创”,“不理解优酷在首页上放那个英国视频是什么意思”。
11月30日17时左右,视频集锦又从优酷首页上撤下。前述优酷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联系NIKO,但始终没有联系上,这也导致他们的调查无法继续进行。并称,由于没有NIKO配合,他们不能确认文章中所说的王腾是谁。
在记者告诉这位工作人员王腾已承认自己参与此事后,这位工作人员又说,他们已经对王腾进行了调查,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要由NIKO出来协助调查。对此,NIKO在回应记者采访时称,他并未接到来自优酷方面的任何联系。
11月30日晚,优酷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题为“呼唤少年”的文章,提到专项负责调查此事的副总裁给NIKO打电话、发短信、微信留言,都没有得到回应。
截至发稿,优酷土豆和陌陌科技均未就此事公布调查结果。
声音:炒作?没有必要!
两方陷入胶着时,网上出现另一种声音,即有人质疑这个少年团队是否在炒作自己。
对此,NIKO表示,他们在发布维权文章时只是想维护自己的权益,事情发展到现在,已完全超出他预期。“我们没有炒作的必要,作为一个艺术生来说,永远看的是我们的作品,而不是我们这个人。我们有勇气拿作品来说话。”NIKO说,“我们只希望把遭遇告诉大家,否则可能会有更多人有类似遭遇。”
NIKO表示,他们会尽量采取法律程序来解决此事,希望优酷和陌陌承诺以后不发生类似的事,不去侵犯年轻人的想法和创意,并且希望他们能设立一个基金,帮助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想法。
对此,公益律师冯世峰认为,从合同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看,优酷一方存在侵权行为,NIKO团队有权要求赔偿,如果损失难以确定的话,可参照侵权人优酷的违法所得(广告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赔偿。但冯世峰律师同时提醒,根据《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如果超过标准的话,少年放气球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少年不可欺 弱者易营销
当然,在“一切事情皆有可能”被拿来炒作的今天,“少年不可欺”也难逃“优酷陌陌少年三赢”的质疑。
王朔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在大街上喊“谁敢惹我?”,没人理他,这时候上来一个壮汉说,“我敢惹你”。那个人马上搂着壮汉的胳膊说,“现在谁敢惹我们俩?”
我弱所以我要依强,这是谋强法则的一个关键,也是弱者的生存法则。但对于弱者来说,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傍上强者。
这位“不可欺”的少年所讲述的事情正是人们广为诟病的社会现象。你看,视频网站又干了件缺德事儿。“连6000块都不肯给人家!”朴素的人性引导众人来做出判断,这时候正义感往往比事实更为重要。“一个19岁的普通少年怎样跟这些行业巨无霸抗衡呢?”少年一声羸弱地呐喊更是让无数正义人士坚信:一个人的战斗肯定是被迫的,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这样的时候,你义愤填膺地摇旗呐喊,助少年一臂之力,有没有一种于弱势绝境中拉少年一把,进而充当道德楷模的感觉呢?很多时候,炒作者恰恰就是将这一大众心理和商业营销完美而巧妙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信息爆炸又不对称的年代,面对热点事件,有的人选择什么都不信,而有的人总是急急忙忙地站好立场。反感在先,立论在后,之后这些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反复论证其早已预设好的结论罢了。
造成这样的信息错位在所难免。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肯定有所局限。我们的大脑设计也无法承载太多的信息刺激。
正因为如此,任何有机会触动我们内心情怀的信息,总会有人跳出来认为质疑其真实性。因为现在浑然天成的感动是那么少。而精通炒作的人往往很擅长抓住人性的软肋,将那些人为的痕迹打磨干净。那时候,你也就真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进一步讲,我们始终支持年轻人的梦想,少年不可欺。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个年代,任何微小的个体都有发声的权利。但有些人试图利用人性的真善美来愚弄大众,贩卖同情心或许就令人反感了。更可怕的是,这种营销模式的泛滥正在一步步地蚕食我们思考的能力。
少年不可欺,创新无穷期
这起“少年维权记”还在继续,围绕“是否侵权”,各方议论越来越多。很多疑问或许还需交由时间来裁定,不过,无论是少年“维权”,还是优酷“道歉”、陌陌“尊重”,至少说明,“尊重原创”“尊重梦想”,是当事各方一致认可的。
一场本是“杯子里的风暴”,成为了持续发酵的大众话题,甚至引出对创新、维权、梦想的大讨论,既证明一个好创意确实拥有可期的商业价值,更表明:推崇创新、唾弃抄袭,是大众朴实而坚定的立场。
创新为何重要?它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桥梁。当人们为中国制造横扫世界欢欣鼓舞时,很多有识之人也在为“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事实感到隐痛。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中国制造的喇叭“呜呜祖拉”销量惊人,吹出了最强音,但生产企业却没赚到多少钱。原来,企业缺少知识产权意识,拿着设计图纸却没想到申请专利,更缺乏定价权。这些让人笑不出来的结果,同时佐证了那句著名判断:“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的确如此。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难发现,凡是知识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国家,都是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与完善的国家。对这些国家而言,知识产权既是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莫不如此。
事实上,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在逐步加深。去年江西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刑事案,判处罚金总额高达3700万元,创全国同类案件罚金数额之最。今年快播甚至因侵权就被罚了2.6亿元。处罚力度的加重,传递的是国家层面对侵犯版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而创新,也成为更多企业的自觉追求。虽然我们尚未摆脱“衬衫换飞机”的尴尬,但“高铁换大米”“高铁换牛肉”的出现,表明中国制造开始向“智造”“创造”飞奔过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前几天透露,国家正准备支持建立一个总的平台,加强对新闻作品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你们互联网,光吃免费午餐,奶牛谁来养?”这句幽默形象的话,引起了强烈共鸣。而不久前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更是明确强调,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发展中做好监管工作,让互联网更好成长,根深叶茂,引领创新创业新潮流。当互联网为创新插上更大翅膀,能不能激发更多原创力,能不能尊重原创者的劳动、维护原创者权益,关系到创新能飞多远。
“知识产权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当国民的创新精神不断被激活,当知识产权制度更加健全,少年与优酷的“战争”或会绝迹,而更多插着翅膀的少年追逐着梦想,一个傲然挺立的创造大国、强国或许不会太遥远。
少年不可欺,创意保护仍难期
创意产业由来已久的抄袭、剽窃之风,不经意间触发了一位19岁少年的愤怒。于是,便有了这场名曰“少年不可欺”的维权事件,有了众人一拥而上的齐声力挺。身处风暴中心的Niko ,凭借其“少年”的青春意气,以及“弱者”的角色定位,让自己的一纸控诉,看起来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不经意间,作为围观者的网友,也便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乐于通过点赞、转发等动作,来寻求“捍卫版权、讨伐巨头”的某种正义的快感。
必须承认,《少年不可欺》一文很有说服力。其不仅叙事清晰、逻辑完整,更贵在有图有真相,俨然是“铁证如山”。鉴于此,也就难怪众多网友,会不遗余力选择支持Niko了……在一般公众看来,广告片《追气球的熊孩子》简直就是“版权剽窃”的典型案例。然而,优酷的最新道歉信中,却表示“在法律范围内,其尚不能认定为侵权”。事实果真如此吗?民众的观感,与法律判断,难道会再一次相背离?
倘若诉诸公堂,该案将如何宣判?对此,即便是专业人士,想必也会有不同见解吧。但确知的是,“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确暴露了,国内创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困境。这一方面体现在,原创者无法采取排他性的技术措施,来留住自身创意。所谓“创意”一经公布,便有被轻易抄袭和仿冒的可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针对“创意侵权”难以展开法律追责。众所周知,“创意”不同于商标、包装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依法主张权利,缺乏可操作性。
非但如此,即便民间认知中,对“作品创意”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在此事中,便有一种声音认为,“‘用气球拍摄地球’早已有之,Niko自己就是个抄袭者”。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之求解,或许又要涉及对“创意”和“创意实现方法”的讨论了:既然Niko操作航拍的具体方法,具备一定的原创性,那么其他人照搬照抄,就显然不妥……诸如此类,对“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还有很多有待精确厘定之处。
在少年不可欺的情绪飓风过后,对作品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变得更好吗?或许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何时能从那种狂热的正义攻伐中抽身,转而耐心推动一套更现代、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启示与思考】
新媒体产业的第一批创业者,大多从厮杀中走来,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赢得市场地位后,依旧把过去缺乏规则约束的竞争手段,当成“杀手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冲突。当然,计较过往没有太大意义,市场竞争者从现在开始遵守规则,同时致力于改变不平等的陈规旧矩,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少年不可欺,因为他们渴望平等,渴望尊重,敢于挑战。《少年不可欺》赢得一片掌声,就在于他们能够以渺小的体量,对大公司发出质疑。“少年们”告诉那些“巨头”:无论你的财力多强,用户量多大,都要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
尽管传奇的财富故事很激励人,但对“少年们”而言,追求财富本身远远不够,改变时代不只是做出一个功能丰富的APP,不只是把自己的气球放到“太空”中,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参与到重塑时代精神的进程中,有没有改变不合理的规则,有没有努力让竞争变得更平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2/792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