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吹响校园足球发展的冲锋号

2014年12月12日 16:01

 

【事件介绍】

 

足球将成为学校体育必修课

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议上对校园足球作出重要指示,而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升级。

刘延东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

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将完善政策,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

袁贵仁说,充分考虑片区内中小学对口直升问题,积极探索高中学校招收足球优秀学生的办法,扩大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招生规模。把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中,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要督促改进。

袁贵仁表示,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各地涌现出的足球特色学校,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

据了解,足球还将纳入体育教师“国培计划”,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体育教师足球教学实践能力,计划在明年全国初步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师资。

足球成体育必修课当重在打造基础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对一个国家体育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尽管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喊了多年,然而足球水平却不升反降,已然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女足已然沉寂多年,男足除了参加2002年世界杯,各个年龄阶段的国家队成绩直线下滑,以前引以为傲的青少年足球也失去了优势,不仅与世界水平越来越大,在亚洲也颓势明显,很多时候的大型比寒中,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不是能否夺得奖牌的问题,而是如何摆脱积分垫底的尴尬。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路径中,足球短板的问题必须解决,中国体育的“后腿”也必须补齐。与对成绩的饥渴相比,则是中国足球基础薄弱的尴尬现实。目前我们全国注册球员只有2万人,注册教练4000人,注册裁判5000人,即便把校园足球75000小球员都算上也不过是10万人出头,而且校园足球75000人里边其实大部分是不具备成为职业球员的能力条件和意愿。如此脆弱的基础,想让中国足球取得预期中的成绩,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日韩或者欧美足球的经验来看,其之所以强大就源于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有人数众多的足球人才储备。那么,足球人才从何而来?还得“从娃娃抓起”,让校园足球的繁荣和发展成为破解瓶颈的出路。以日本为例,其足球崛起就源于校园足球的发展。据介绍,日本发展足球依托的是学校,校园足球让日本足球腾飞。目前,日本大多数中小学校拥有完整的联赛制度,全国仅女子足球队就超过了1000支,男子足球队的数量更加庞大。日本校园足球联赛上座率火爆,日本高中的球队一共4174支球队,以一支球队的正常建制23人算,光这一项比赛日本踢球的高中生就达近10万人。

有了如此强大的基础保障,尽管日本国内的足球联赛只是半职业化,球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但依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国内要改变校园足球不振,足球基础薄弱的状况,就必须有所创新和实行重点兼顾,增加足球在校园体育中的比重,并纳入综合素质测试之上,相信通过导向机制的调整,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之后,校园足球的发展必然会焕发生机,足球基础薄弱的情况才会真正扭转。

当然,实现足球的强大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强大,足球进校园也好,成为体育必修课也罢,关键还在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终的目的还得靠促进校园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夯实群众体育的基础。只有体育锻炼成为一种国民素养之后,包括足球在内的所有体育项目,必然会迎来光明的前景,我国也才能由体育大国成长为体育强国。

 

校园足球到职业足球还需质变

今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校园足球方面的分工异常明确:前者主导校园足球的普及与发展,后者负责技术输送与水平提升。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当然好处颇多,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发展职业足球的“宝”全部押在这里。

首先,足球进入校园体育教学大纲,对扩大中国足球人口基数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全国每年有270万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到2017年会达到2000万人。如此算来,只要其中10%的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我们的足球人口就会猛增到200万,这无疑能够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

其次,扩大高校足球运动队的招生规模,能让足球特长生或者踢足球有天赋的学生,有更好的出路。当然,如果把各职业俱乐部的青少年梯队纳入进来,让那些到了18岁无法进入职业队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踢球或者深造,这会突破家长认为“踢球无出路”的观念瓶颈。既让孩子强体健身,未来的出路又多了,何乐而不为?

然而,即使上述方面做得很好,也不能把校园足球等同于职业足球,人口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足球的现状就能很快改观。由量变到质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目前校园体系中的师资力量,与竞技系列青少年球员的教练员差别太大,根本就无法满足职业足球所需青少年人才后备的需要。即使各个学校中都配备了职业的足球教练员,因为体育课时间、培训足球的时间太少,他们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训练,专业基础肯定达不到职业球员后备的要求。所以,中国足协必须帮助教育部门做好技术输送与业余水平提高两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校园足球的功效。

所谓技术输送,就是要让学校教授足球的老师、裁判员群体更加专业化,在基础训练方面别落后太多。所谓业余水平提高,就是要建立足够数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派遣高水平的职业教练员进驻这些业余俱乐部,让那些业余时间需要提高的学生,到业余足球俱乐部去训练。同时,校园足球的四级联赛尤其是高中和大学联赛的水平也要扎实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的有效衔接。

足球"从娃娃抓起"是尊重规律之举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中国校园足球将以此为起点,围绕“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三个核心,迈开新的步伐、步入新的轨道。

加快校园足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足球深受群众喜爱,振兴足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冀。一段时期以来,以足球为代表,中国足球、篮球、排 球等集体竞技水平相继跌入低谷。“中国十三亿人口,就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这一问题困扰着中国足球,这一现状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很不相称。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发展校园足球,构牢“三大球”基础。“从娃娃抓起”,尊重教育规律,尊重运动规律,是加速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加快校园足球发展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体能水平不高、肥胖和超重持续增加等情况。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重要标志就是青少年体魄强健,人格健全。加快校园足球发展,既是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严峻态势的理性选择,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

加快校园足球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 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类体育运动,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照当下青少年中的“文弱之风”和体育课常被边缘化的 现实,我们需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通过强化体育来推进素质教育。

 

发展校园足球既是国家意志,更应化为全民共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通过校园足球整体布局、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实施足球课程教 学、开展校内外足球竞赛等多种方式,加快校园足球发展。各地应综合考虑足球传统、场地、师资、经费以及其他基础条件,科学规划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格局,力争到2017年底,建成2万所左右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使中国的足球人口逐步增加。

发展校园足球必须把握重点环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加快足球人才的培养。应通过足球教学、训练活动和联赛机制,在提高学生足球技能、增强体质 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同时,发现一大批有天赋、有培养前途的后备人才。应整合教育部门在教育、升学,体育部门在专业技术、竞赛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开拓新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渠道,保证他们既能获得优质的文化教育,又能够接受高水平的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帮助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才。

青少年足球的今天,就是中国足球的明天。教育系统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坚定信心,从青少年抓起,筑牢足球运动基础,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启示与思考】

要搞好校园足球,该从哪里搞起呢?我们很早就喊出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但为何至今没见到多大成效?撇开球场数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现行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才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踢球,很大程度不是不喜欢足球,而是因为踢球与学业在当下是一对矛盾,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而在日本,很少出现为了练球而放弃学业的现象,所有的训练都是在课余完成,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甚至不允许参加训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足球特色学校”?恐怕就是能探索出一条学业与踢球并重培养方式的学校,即便一些毕业生踢不上职业足球,也拥有不逊于同龄人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足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果这一探索取得成功,比培养出几个球星更具长远意义。

中国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在校园里,没有校园足球,中国足球就是无本之木。但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本就是一个成材率极低,对个人身体、精神发展却有长远好处的项目。承认这一事实,我们才能期待即将登场的“足球特色学校”,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特色”——学业与足球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学校求学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好球员;而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即便不能继续足球之路,也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足球体系应该起到的作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2/7925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