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福建:弘扬文化软实力促进三农新发展
2014年12月15日 16:58
开发休闲农业文化产品市场
周 琼 曾玉荣 翁伯琦(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
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休闲农业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关键在于研发的创意。一旦产品具有创意自然会吸引消费者注意。
首先,创意农业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资源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创造多元复合的生态文明是创意农业的突出功能。创意农业必须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提高农居生活品质为目标。开发休闲农业文化产品,不仅体现了经济和自然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由此所吸引的人流和资金流又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引导与支持。保持在地的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成为乡镇地区创造当地产业附加价值的有效方法。政府要鼓励开发以在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研发出特有的文化产品,发展相关产业。第三,创意农业要着重提升文化活动宣传水平。农特产品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是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繁荣地区产业经济的关键措施。
发展福建农垦茶文化与休闲旅游
江福隆吴增嵩陈少庚(福建农垦经济学会)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
福建农垦有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武夷山岩茶文化、安溪铁观音文化、安溪茶艺文化、福鼎白茶文化、福州茉莉花文化等各具特色,博大精深。目前,福建农垦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市场,要努力弘扬农垦茶文化,积极挖掘、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首先,加快福建农垦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在闽北垦区,开展以武夷山茶场为代表的岩茶文化游,打造农垦茶文化休闲旅游度假村。闽南垦区的铁观音茶文化旅游区,可将“安溪茶艺”纳入茶文化旅游,让游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铁观音有更深的了解。闽西垦区可开展客家茶文化、红色旅游活动,将茶文化融入红色旅游之中。闽东北垦区可开发畲族茶俗茶艺、坦洋工夫红茶茶艺等优良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闽中垦区可开展茉莉花茶文化休闲旅游,茉莉花茶已成功申报世界农业遗产文化。此外,开展农垦茶文化科普游、茶民俗风情游和茶文化养生休闲游。其次,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政府要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上支持农垦休闲旅游的发展。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尽快具备接待能力。培训一批有茶文化内涵的导游队伍。第三,重视茶文化旅游休闲商品的开发。建立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心。开发规范的茶宴品种。
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黄 弘(三明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以来,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家庭农场数量迅速增加。家庭农场正逐步成为农业家庭经营的主导形式和中坚力量。当前,要准确把握内涵,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快土地确权,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集中。在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民权能完备、价值彰显的土地财产权。提倡土地在农户间自发流转,建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参与土地流转的准入制度。其次,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放在家庭农场经营者上,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绿色证书或“注册农业经营者”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各类能人兴办家庭农场。第三,完善扶持政策。地方各级要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示范性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各项涉农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应向家庭农场倾斜。优化金融服务,设立政府出资为主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融资性担保机构。第四,构建农业家庭经营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家庭农场牵头组建合作社,鼓励各经营主体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三位一体”的支撑家庭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5/7927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