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陕西:弘扬延安精神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014年12月16日 10: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因为二者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同时,弘扬延安精神,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延安精神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基础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基础。背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长期以来,西方都把价值观作为颠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突破口,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其回忆录中披露,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国际关系委员会上明确地提出了瓦解苏联的目的、任务和手段:“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我们要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根挖出来,把精神道德的基础庸俗化并加以清除。我们将以这种方法一代接一代地动摇和破坏列宁主义的狂热。”实践告诉我们,培育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根本上避免把人们的价值观引入歧途。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1938年,毛泽东给抗大的亲笔题词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实质,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道:不仅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丝毫不会动摇内心对目标的信念;就是普通战士,也“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这启示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育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延安精神是筑牢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实事求是。1936年,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证了战争指导问题上的实事求是路线。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他号召共产党人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之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共产党人要奉行“有的放矢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1941年,他又为延安中央党校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延安整风运动,更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
当前,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就必须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只要丢掉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们就一定会犯大错误、吃大亏。而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始终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目标、作出决策。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就等于是在践行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延安精神是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离开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个立足点和出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丢掉根本、步入歧途。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党的“七大”所作的报告中,精辟地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谈到访问延安的观感时曾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动而且深刻起来。第一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见到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实践昭示我们,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当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成为一些人奉行的圭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消极腐败,不为人民服务,只为人民币服务,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就是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基础
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培育具有良好素质的时代新人,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基础之必须。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既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也面临着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面对重重困难,边区军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凭着信念和热血,铸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丰碑,形成了被斯诺称为“东方魔力”的伟大革命力量。斯诺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如今,时代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精神却不会过时,且永远不会过时。胡锦涛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样,我们还可以说,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难以培育和建构起来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培育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时代新人,是培育和建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基础的必然选择。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基础,要对广大青年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当年,邓小平在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误的教训时曾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还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这些精辟论述,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回味和反思。
(作者分别为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延安大学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6/7927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