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养成法治思维把法治理念落到实处

2014年12月16日 13:15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议题,具有历史性意义。依法治国,对于党和国家而言,要不断完善和贯彻实施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和贯彻实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内源性法治思维,把法治思维落到实处。

塑造正确的法治观

正确的法治观,核心在于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人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强化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决克服“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正确法治观,从内心深处树立法治观念,带头遵纪守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依法治国的升级版,即“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信仰敬畏法治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党章和宪法正是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主要体现,信仰党章和宪法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前提,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信仰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极度信任,是一种内心认同,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有真正的法治信仰才能深深洞彻:法律面前、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律、遵守纪律绝无任何特权,执行法律、执行纪律绝无任何例外;才能深深意识到:思想上用宪法和法律严格规制自己、引导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杜绝什么,思想中有一个明确界限的分水岭,从而在行为上以此为底线,防守好宪法、法律、党章的最后底线。法治信仰强弱往往是证明我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重要参照标,只有法治信仰强的人在关键问题上才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大风大浪面前保持正确立场、各种诱惑面前筑牢思想防线。同时,还必须敬畏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敬畏法治,并非懦弱体现、并非畏首畏尾,而是在遵守民心民意不可违背、党纪国法不容践踏的客观规律。社会各阶层对法治的信仰敬畏意义重大,关乎国家法治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践行法治化问题解决机制

要在树立宪法和法律有极大权威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观念和程序法并重的观念的正确法治观下,把理念贯彻到实践中,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决策和依法公正处理社会问题,并以此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习惯。

加强队伍制度化建设

当前,一些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存在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消极腐败等现象,重要源头在于治理不严,失之于宽。加强队伍制度化建设,是养成法治思维的制度保障。

以法治手段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各单位人员的管理,关键在于实现党员队伍教育的制度化和党员干部监督机制的制度化。一是要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严格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等法规、紧扣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党等时代主题,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党章至上”、“宪法至上”的正确法治观,不允许任何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保持党在思想上、组织行为上的纯洁性。二是要实现党员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认真落实《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组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对干部的考核意见》,实现干部考评制度化,把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教育、干部选拔挂钩。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实现干部管理监督的制度化,强化监督来保障党的纯洁性。三是要实现党员干部思想素养的制度化培养。加强党员干部的党内法规、宪法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党员干部法律素养。促使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内法规,带头遵守国法党纪。同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开展法制讲座、法治知识竞赛并把其作为考核标准,培养全体党员干部的法律修养、塑造其法治思维,并把其以法治方式贯彻于实践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人人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范围广、长期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

法治思维的养成不局限于某一群体,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法治品格之一。养成法治思维必须基于社会法治环境,从根本着手,在整个社会背景下,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开展广范围、长期性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

首先,建立广范围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机制。法治思维需要全民行动,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下人人都应具备的法治素养,它是正确行使权力和保障正当权益的根本前提。针对目前法治思维欠缺、法治理念薄弱的社会境况,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向社会各阶层积极灌输法治理念和法治知识,使全社会形成内生性法治理念,在理念下开展法治型问题解决机制,在问题的法治方式解决下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两者不断融合、提炼,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养成法治思维、进而形成依法治国的强大合力。

其次,建立长期性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机制。法治思维是法治理念的长期积淀,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可针对不同地区法治理念薄弱程度开展不同层次的法治教育活动,把国家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到实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执笔:吴大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6/792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