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世外桃源沦为污染重镇的背后谁该反思?
2014年12月17日 15:30
【事件介绍】
湖南桃源十几人患癌死去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陬市镇、架桥乡等地地处丘陵地带,曾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2001年,占地2450亩的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创元铝业)开工建设,铝产品粗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陆续上马。产业园边建设、边生产、边治污,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一些在此世代生息的农民背井离乡,成为环境移民。
防护区内的困境
2014年11月18日,记者在通往盘塘镇的道路上远眺,高耸的晾水塔和烟囱从翠绿的丘陵里伸出来,显得有些突兀,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刺鼻气味。
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自2003年4月首条生产线投产至今,发展成铝厂、阳极和电厂等多个子公司。2007年5月,该公司二期电解铝扩建工程在产业园开工建设,该项目环评报告书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最近65米,最远的为850米。目前在此卫生防护区仍有数百名居民和部分农田。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铝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在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地区,企业周边1000米内,为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记者随机询问了厂区东侧位于防护区的多名住户,他们表示面对污染愿意搬迁,镇政府也就此打过招呼,并没有确认搬迁时间和补偿方案。桃源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江新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评是2007年通过的,现在显然不能实行当时的补偿标准,但新的补偿标准在重新制定中,搬迁时间还需要后延。
电解铝生产时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氟化物对人体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而且扩散距离远,能导致农作物减产。63岁的村民全金生指着树上的枳壳(形同橘子的一种药材)说:“都变异了,原本和橘子似的果实,表皮形成了一个个小瘤子。”老人说,以前每到收获季,果子能把树枝压弯,现在的结果量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而且全都被污染了。
盘塘镇盛产橘子和山茶油,过去每家都要收4000-5000斤的橘子,山茶油也颇为热销。自从厂子建成生产后,橘子大量减产,油茶只开花很少结果,棉花也都是灰色的,根本卖不出去。
桃源县环保局副局长罗中毅告诉记者,2003年4月首条生产线投产,初期相关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的确比较严重,对周边种植业有影响。2005年,环保局曾协调县农林部门,对污染区域进行污染评估,根据评估,产业园每年拿出60万-70万元,对周边村民进行污染补助。同时政府也动员厂区周边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进行搬迁。桃源县环保局局长刘红军补充说,2004年和2005年,产业园投入4亿多资金进行污染治理。
被废渣缠绕的村庄
在桃源县陬市镇和架桥乡之间的山谷,堆满了火电厂产生的煤渣和灰渣,以及电解槽大修产生的有毒危险固体废料。
在陬市镇青龙村连鱼口组村干部朱福军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片百余平方米红色散发恶臭的水。朱福军告诉记者,这些臭水是山谷上游雨水遇到工业固废,渗透下来形成的,污水顺着山谷与一处小溪汇合,最后汇入沅江。朱福军说,村民过去直接用溪水灌溉农田,自从上游固废大量堆砌后,村民再用这些水浇灌,发现水稻严重减产,蔬菜等农作物也长不活。
顺着护坝往山谷上游,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堆积池,堆着煤灰、煤渣,位于堆积池附近的树木大都枯死,一片萧瑟。
在接近山顶的山谷尽头,有几亩地被一人高的铁网和水泥围堰围住。在入口处,有一个创元铝业(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设置的写有“有毒危险废物”的警示牌。里面填埋的是电解槽大修产生的有毒危险固体废料,距离20多米便可闻到刺鼻的异味。
铁网外张贴的常德市环保局《关于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电解废料填埋场(一期)项目申请试运行的批复》显示,填埋场2013年经过湖南省环保厅环评批复,建成库容为7142立方米。
60岁的刘明辉的家与废料填埋场隔着一个山坡,距离不过200多米,他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废料填埋场,这里就是个世外桃源,现在一刮风,漫天灰尘,把太阳都能遮住,到处都是厚厚的灰,空气、土地都污染了。他说,这一带原来20多户人家80多口人,后来政府动员他们迁走,现在有一半人已经搬迁,一半人依旧留守。2008年刘明辉和两个弟弟筹资40万,盖了3层小楼。原来住了十几口人,后来因为污染严重,庄稼几乎种不了,都纷纷出去打工了,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现在年岁不小了,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连鱼口组村干部朱福军告诉记者,以前下游的连鱼口组没有听说过得癌症的,这几年全村百余口人,有十几个先后得了癌症死去,还有很多人身体虚弱,全身酸疼无力,却查不出什么病来。对此,桃源县环保局副局长罗中毅告诉记者,环保局和农业局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专门派员调查,庄稼减产和村民生病,应该是很多综合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推断是因为上游污染。罗中毅说,过去这个地方是通过环评的,一些污染问题,也是初期环保配套不到位,遗留下的问题。
环保部:确有污染问题
新京报近期报道,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盘塘镇、陬市镇等地地处丘陵地带,曾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2001年,占地2450亩的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开工建设,铝产品粗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陆续上马。产业园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一些在此世代生息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
据介绍,新京报曝光了桃源县污染事件后,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和湖南省环保厅联合派出队伍进入桃源县进行调查,并取得了初步的调查结果。
记者获悉,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和湖南省环保厅初步分析,湖南常德桃源县的确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特别是晟通科技集团在渣场,如防渗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环保部监察局官员表示,一些问题吻合此前新京报的调查,但环保部门的检查相对比较专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所以确切的结果尚未出来。
上述官员表示,目前,还需要对证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如检查废渣到底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地下水是否存在被污染的影响等等,这些分析尚待时日。一旦出现结果,环保部将对外结合每月公布的重点环境案件查处结果进行公布。
背景
12月6日,新京报以《回不去的家园》为题,率先披露了湖南桃源铝厂污染事件。2001年,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创元铝业)开建,产业园边建设、边生产、边治污,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
当地群众反映,在桃源县陬市镇和架桥乡之间堆满了有毒危险固体废料。村民水稻严重减产。附近村庄有村民这几年有十几人先后得癌症死去,查不出什么原因。盘塘镇盛产橘子,自从厂子建成生产后,橘子大量减产。
当地环保局曾经承认,2003年项目投产,初期相关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
据介绍,桃源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已召开紧急会议,就创元铝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成立由环保、卫生、职防、农业、水利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启动相关工作。当地称将按照《环保法》的要求加强对创元铝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督促该企业搞好整改。同时,依法依规尽快完成卫生防护距离内住户的搬迁。
世外桃源沦为污染重镇,谁之过?
曾经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了庄稼无法生长,村民不断患癌症去世的污染村庄。就连企业工人也纷纷患上职业病,问题显然相当严重。据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官员刘帅介绍,因为电解铝行业是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当年上马创元铝业,很多专家并不同意。但是在招商政绩主导之下,污染项目依然上马。尽管媒体曝光后,刘帅表示,将核实情况,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整改。但是从报道来看,该污染项目已经存在多年,当地民众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多次反映问题都无功而返。这到底是污染企业太疯狂,还是环保等职能部门监管不给力,值得追问。
事实上,污染企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民众健康受损的情况并非个别。比如郴州血铅事件的教训就十分深刻。从郴州市环保局的工作记录来看,从建厂到生产,环保部门对重污染冶炼企业的干预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先后10次发文责令停产。但是,环保局的十道“令牌”都没能关闭污染企业,直到爆发“血铅超标”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湖南省政府直接干预下,郴州市环保局才关闭了污染企业。尽管常德市与桃源县环保部门没有像郴州那样下十道停产令牌,但是从污染企业一直超标排污、当地环境恶化的现实来看,执法疲软几乎是环保部门的通病!
在此,我想说两则旧闻。一则是:为了关停辖区内的两家污染企业,江苏省仪征市环保局几任环保局长、书记联名举报污染企业八年无果。另一则是:雾霾来势汹汹,面对责难,多位环保局长对记者“大倒苦水”,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因为这些企业能缴纳高额税收,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
听了仪征市几任环保局负责人举报污染未果与多地环保局长“猫不抓鼠”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理解,环保部门执法疲软也有其“苦衷”。
虽说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不修正“唯GDP论英雄”的畸形政绩观,如果环保部门地位不独立,人财物配备都受制于当地政府,就算环保部门有心站回正义立场,恐怕也撼动不了污染企业一根毫毛。曾有媒体报道,有环保部门慑于政府的淫威,将环保监测探头设到森林公园,然后对外公布喜洋洋的环保数据。
种种事实表明,要破解环保执法难题,单凭环保一个部门的战斗力远远不够。政府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环保部门的执行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痛定思痛,地方政府岂能躺在充满环境代价的GDP上沾沾自喜?但是,相对于意义被夸大的GDP来说,环保问题再重要,也没有GDP重要。生态优美的世外桃源沦为污染重镇,村民纷纷逃离家园,这是多么悲哀的发展现实!
面对癌症村的沉重现实,仅有临时抱佛脚的亡羊补牢式监管远远不够,单纯责备环保部门“猫不抓鼠”也有失公允。相对于庞大的政绩利益而言,要让环保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就要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改变环保部门受制地方政府的尴尬局面,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问责制度,用法律制度的力量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让村民回到他们世代生息的生态家园。
“回不去的家园”该如何承载厚重乡愁?
如果不是那篇《回不去的家园》,对于湖南常德桃源,外界或许仍沉浸在不乏罗曼蒂克色彩的遐想中。的确,这个农业大县地处自然保护区,生态非常好。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企业排污的肆无忌惮,加上当地公共部门监管责任的匮乏,使得这个著名的“世外桃源”沦为“回不去的家园”,令人黯然神伤。
秀美山谷堆满煤渣灰渣及有毒固体废料,水稻、橘子等作物明显减产,周边村民多有因癌症去世者,更有莫名其妙身体健康状况锐减的,企业对患职业病职工权益保障装聋作哑,如此种种“异象”发生在本来风景秀美、生态良好的“世外桃源”,确实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周边村民搬迁的暂时逃离,依旧留守的呢?他们该以怎样的坚毅守候日渐凋零的家园?
企业污染带来的环境损害,在当地并非什么“新闻”。然而对外界来讲,相关信息的获取仍需“机会”的配合。不论是腾格里沙漠还是准噶尔盆地保护区的污染,皆如此。企业污染造成的危害,当地民众人尽皆知,媒体也不该选择性沉默。负有监管责任的公共部门,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态势,为何还能安坐钓鱼台?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对媒体报道,如果说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还有托辞,那么环保部派员调查初步结果“确有一定污染问题”,是否能让涉事方反躬自省呢?未必。因为企业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牵涉多方利益,而不同利益主体也有着站在自身立场的考量。比如,企业一方面造成污染,一方面上缴利税,对地方政府来讲,该如何拿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招商引资的压力,政绩考核的压力,经济效益的诱惑,个人升迁的依托等等,是否会成为导致公共部门面对企业污染时“选择性失明”“选择性失聪”的原因呢?对那些故意装睡的人,柔声细语能叫醒他们吗?
在企业污染事件中,涉事企业、地方政府(包括监管部门)以及受影响民众之间,无疑充满错综复杂的博弈。民众基于作物减产和健康威胁基础上的诉求反映,地方政府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的权衡,涉事企业在普通民众与地方政府间截然不同的嘴脸,“难以言说的秘密”已不是秘密。虽说公共治理理念不断发展,但鉴于权益诉求渠道或者狭仄或者淤塞的骨感现实,政府与民众间良性有效的互动格局显然尚未实现,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民众的声音,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在众声喧哗中孤寂沉没,留不下一丝涟漪。
腾格里沙漠,准噶尔盆地,湖南桃源,广西大新;废水,废渣,重金属污染。经济效益的提升遮不住生态沦丧的现实。民众人尽皆知与政府装聋作哑形成鲜明对比。当记者撕开真相的口子,遭遇的是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只有“上级部门”介入后,当地政府或许才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我们尚未弄清楚,但其危害却有目共睹。背离社会效益的经济发展,含金量几何?侵蚀信任基石的自说自话,敬畏民意否?当污染在郊区、农村等偏远地区大肆生长,我们是否想过,这黯然凋零的家园还能否承载起日益稀缺的厚重乡愁?
【启示与思考】
桃源县据说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创作原型,曾经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但如今,高污染项目的引进使得当地生态涂炭,村庄被工业废渣环绕,树木成批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十多个村民先后得了癌症死去,还有很多人身体虚弱,全身酸疼无力,却查不出什么病来。
“世外桃源”千疮百孔,人们不禁要问,高污染项目何以会引入这片净土?
当地官方称,他们现在很重视治污,对于遭污染戕害的农民,也给予了补偿。可是,再怎么治污,能还原本来的绿水青山吗?给再多的钱,能让受污染摧残的人们恢复健康,让患癌死亡者复生吗?这些善后的措施,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弄清是谁把高污染项目引入“世外桃源”,对决策官员追责。
环保教训太多太多。每一次环境污染事件都令人警醒,每一个癌症村都让人痛心。面对癌症村的沉重现实,仅有“临时抱佛脚”的“亡羊补牢”式监管远远不够,单纯责备环保部门“猫不抓鼠”也有失公允。相对于庞大的政绩利益而言,要让环保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就要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改变环保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尴尬局面,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问责制度,用法律制度的力量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让村民回到他们世代生息的生态家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7/7930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