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要“沉潜”下来
2014年12月19日 11:45日前,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演讲时说:自己作为小说家,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保持安静。为观察身边的男男女女,必须“潜伏”于人群之中。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有篇题为《沉潜十年》的文章,他嘱咐青年人对待学习和研究“要沉潜下来”。“沉”就是沉静,“潜”就是深入进去,直到学术最深处。莫迪亚诺所说的“潜伏”,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
有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总是向地下生根,根系可伸展出几公里,人们几乎看不到它有什么变化。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之后就像施了魔法般以每天近两米的速度生长,一直长到30米高。“沉潜”也是如此,它不是静态而是动态,只是这个“动”是先向下壮大根系,以图日后健康快速成长。
上世纪30年代有人问郭沫若:为什么难见伟大的作品?郭回答:“早产的胎儿太多了。”如果问当下文艺创作中,为何“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主要原因又何尝不是“早产的胎儿太多”。在物欲驱使下,“潜伏”已成了稀缺品。于是,有了“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有了“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甚至“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弄乱了价值观,污染了人的灵魂。
在科研领域,有种存在已久的现象:“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跟踪模仿比较多,而原创性的大成果太少。从治学精神上看,这与不能“沉潜”下来搞研究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学者每每有点小成果,就赶紧写论文发表,数量不少,质量却上不去。这就好比把种子埋进土里后,三天两头就刨开看看发芽了没有,或者苗刚冒出土就拼命往上拔。这样,又哪会有突破性大成果问世?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当下,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但城市好像越来越“弱不禁风”。一场暴雨,不少城市主干道就会出现大量积水,造成交通拥堵,小区居民也往往因积水太多而苦不堪言。地上问题严重,根子还在地下。在有些地方,地上标志性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地下却是管网陈旧。说来说去,这和主政者不甘“沉潜”也分不开。重显绩轻潜绩,地下工作难免越来越成问题,只有将地下工作做好,地面上那些显绩才能“站得住”。
“沉潜”,也需要制度保障。比如,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使那些只顾“面子工程”的人没有好果子吃。可是,制度效应最大化,离不开个人主观自觉。无论你在哪个领域,都应适当超越功利,不能总被外在利益牵着鼻子走。比如,搞文艺当以净化人的灵魂为责任,搞科研应以“不做他国技术附庸”为己任,为官掌权则应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个人荣辱升迁之上。卓越者之所以卓越,不仅在于其创造能力强,还在于无论社会环境和风气如何,都能凭借理想信仰超越功利,坚定地“沉潜”下来。
(作者系南京媒体人)
责任编辑:赵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1219/793337.shtml